你是“内心易激荡体质”吗?

2015-09-10 07:22:44许诗雨
莫愁·时代人物 2015年1期
关键词:商业化文艺西藏

许诗雨

一般来说,自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就开始努力去追求那些自己觉得特别美好的事物。它们在外人眼中可能无关痛痒,但是对自己来说却可能是特别隆重的一件事,比如来一次沿途完全没有商业化痕迹的秘境之旅,或是为了某个重要的人默默地折了999只身姿挺拔的紙鹤等。

钱钟书曾经在《围城》重印版前记中说:“我们常把自己的写作冲动误认为自己的写作才能。”这句话其实很能解释我们内心的这些小激荡。那些澎湃的心绪,有时候可能只是一种错觉,有时候是一厢情愿,有时候是冲动。比如前面提到的秘境之旅,还没被商业化可能就是因为景色一般;而999只纸鹤串在一起最终也就变成了“一捧东西”而已,收到它的人可能并没有感觉到你的真意……

网络名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说的其实也是这道理。很多小范围的内心激荡到最后很可能是一次轰轰烈烈或悄无声息的死亡,有强烈反差的结局往往会让人觉得错付了初衷和光阴,但如果你再站远一点看,你一定收获了一次经验。

再说了,即使是在虚构的世界里,也未必“理想就一定会实现”。你看,《灌篮高手》里的湘北篮球队最后也没有能够拿到冠军嘛。作者井上雄彦说:“青春的梦想往往是不完美的。”你是把它当成一条不错的人生格言也好,还是当做一种犯错的借口也好,把“内心易激荡体质”继续下去其实是件好事。对生活保持敏感,对生活怀有热情,愿意为自己的判断买单,这都是年轻人心理层面的特征。

当然,发现错了,也得总结经验教训,总不能让自己次次当冤大头吧?

一、以心疼为代价

1.我爱你与你无关

“我爱你与你无关”简直是青春期里最常见的一场旷日持久的内心激荡戏码。看起来特别潇洒,但其实脆弱到不行。QQ、微信主动和对方说话,被三言两语打发了,忧伤;做广播操的时候紧紧盯着对方的后脑勺,期待一次不期而遇的眼神交流,结果人家全程没回头,失落……

2.少年时抄的歌词如今惨变吐槽集锦

马伯庸大师早些年就抛出了犀利观点:写歌词的那帮孙子为了押韵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社交网络上最近又有人搜罗了个华语乐坛100句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歌词排行榜,看着这些确实有那么点道理的吐槽,不禁让我们当年那一摞摞厚厚的歌词本显得有些蠢萌。

3.去看艺术展遇上自High型艺术家

如果要做一件提升自己格调的事,看艺术展显然是我们在大众文化生活中最好的一个选择。但在你满心欢喜地去票务网站下单付钱准备去被艺术感染一把之前,最好还是做点功课。

有人笼统地将这个世界上的艺术家分为两个类型,大家High型和自High型。所谓大家High型就是指那些喜欢用丰富的色彩或者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让观众能够“哇”地一声高兴起来的艺术家,比如大黄鸭的作者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至于自High型,显然就是指那些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在乎别人是否理解的艺术家,现在大部分装置艺术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类型。如果不幸遇到这些自High型艺术家的展览,那么请做好花了百八十元还要做几十分钟的阅读理解题的准备。

二、以肉疼为代价

这个肉疼是指花了钱之后那种心理上的肉疼。

1.买空、素、寂款的衣服求文艺,但忘了还得刷脸

为了给自己注入更多的文艺气息,变成安好就晴天的女子,于是在淘宝上花大价钱从那些名字里带有空、素、然、寂、笙的店里买回文艺范十足的衣服,等穿上身才意识到自己怎么看都像一个麻布袋。要阻止这种心灵激荡的唯一办法就只有多套几次各式各样的麻布袋了,让自己心如死灰。唯有到这时,你才能悟到要在文艺里涅磐的前提是瘦,以及看脸。

2.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同时还有霉湿气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你如果真动心弄了这么一套海景房,海子在诗里没有说明的是,海边的房子往往湿气重,晒出去的衣服几天都干不了;海风盐分大,对装修、家具腐蚀严重;海浪特别吵,如果还有码头,你就根本别指望在轮船的汽笛声下睡好觉了。实践诗人这个理想的代价就是,要做好每天与咸湿的空气对抗的心理准备。

三、心神俱伤

1.明星梦不要轻易做,伤心

各位有明星梦想的姑娘小伙,参加选秀比赛前不妨先“三省吾身”一下吧。有长相吗?有实力吗?有悲惨的故事吗?你也知道,现在的选秀节目,那些不能让人哭出来的选手都很难进入总决赛的。一般情况下,你可能是主办方用来填充空镜头的人潮中匆匆掠过的一个黑点,更惨的情况还可能是,成为海选神选手集锦的一个片段……

2.号称“再不去就商业化了”的景点

强烈建议穷游、蚂蜂窝等网站在不停地刷各种“再不去就商业化了”的景点之前,先开设一些“你的旅游底线在哪里”的测试,免得我们这些现代文明的产物大车换小车辗转到达之后,既找不到在泥土和青苔之间能够安心下脚的路,也没法在饥肠辘辘口渴难耐的时候潇洒地随手花哪怕市价两倍的价钱买点甜的咸的补给一下。

3.唉,西藏……

西藏几乎成了所有靠旅行升华自我的标配路线,就连韩寒十几岁的时候,也把时刻准备去西藏当做树立个人品牌的计划放在了《零下一度》里。

直到有一个叫扬卡洛夫milan的家伙跑出来在社交网络上说“为什么很多人骑车来了一次西藏心灵就被净化了,而我在藏区呆了二十年还是这么龌龊……”之后,大家对去西藏才重新有了一番认识。原来,一些当地小伙甚至已经开发出了一套骗文艺女青年上床的攻略;原来,那些从西藏买回来的藏饰全都Made in常州。这种真相的揭示确实让没有去过西藏的人灭High,让去过西藏的人更灭High。

而且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西藏回来后,你必须得花一段时间来净化一下自己的身体。高海拔地区强烈的紫外线必定会让出发前外形还算白富美的你变成一个“黑得国籍不明”的旅游达人。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

猜你喜欢
商业化文艺西藏
都是西藏的“错”
学与玩(2022年7期)2022-10-31 01:59:22
1942,文艺之春
环球人物(2022年8期)2022-04-25 21:32:42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8
神奇瑰丽的西藏
□文艺范
一个人的西藏
海峡姐妹(2017年4期)2017-05-04 04:03:51
西藏:存在与虚无
剑南文学(2016年11期)2016-08-22 0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