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晴
世上雖无一以善良命名的花朵,但这善良的花开在人们的心里,比百合芬芳,胜牡丹高贵。
人之初,性本善。来到这个世上,就是上帝派来人间播种善良的天使,很小的时候,不知天使之说,只感觉外婆的好,那好,是人间难得的。
记得外婆,永远的稀疏发髻贴在脑后,永远的蓝袄青布围裙,蹒跚着尖尖的小脚,整日忙里忙外,慈祥的面容,绽放着永远真诚温暖的笑容。喜欢牵外婆的手和围裙,在她身边感受善良的温暖。
乡村的日子,清贫寡淡,唯有风,和煦,清新。即便是在那吹着暖风的日子里,也常看到乞讨者的身影,站在门前,嘴唇嗫嚅着。记得那年,安徽老家闹洪灾了,邻近兴化遭虫荒了,还有连云港、徐州的,说着不同方言,诉着同样贫穷的原因。多了,便有些烦。而外婆总是笑眯眯的,像待自家亲戚一般,丢下手中的活,拍拍身上的尘土,颠着小脚,往里屋去,舀上一瓢谷粮,倒在乞讨者的围兜里,轻声说,回吧。
看多了这些,感觉到外婆的好。可寻常人家,没有多余的粮食,给了别人,外婆只能抠自己了。聚在外婆家,二十好几口人,外婆先安顿外公小菜把酒,再就是招呼她的女儿女婿我的父母姨们,还有随大人来做客的我们这帮孩子,大人大桌,小人小桌,更小的,便坐在木墩上,外婆麻利地扣一只洗衣的木盆给我们当桌,众人用餐,就外婆一人忙碌着,看似活计要紧,其实是等着我们吃饱,有剩下的,她就敷衍一口,算计着送给别人的。她常言,谁愿意背井离乡沿路乞讨,谁愿意放下尊严向人求情?
外婆善良的种子,在我的心里日夜生长,长成了枝繁叶茂参天蓬勃的菩提树,开花,结果,经年之后,我将菩提的种子植入幼小儿子的心田。
有风有雨的冬日,柴火不便,三口聚在餐馆,点一笼包子,买两碗馄饨,还未动筷,儿子抓起热腾腾的包子撒腿便跑,跟踪尾随,却见他将包子送给在屋檐下乞讨的老人。司空见惯的乞讨场景,我们没在意,孩子却留意了,一刹那,我的眼前,风雨骤停,菩提花开。
善良的传承是在潜移默化间,家长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孩子的举动让我们感动而欣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道理浅显空灵也实际,代代传承,感受着予人的那份美好。
去台湾,接触慈济慈善,听证严上人的早课,不温不火,娓娓道来,却是从天上来,地面过,春风化雨,溪流淙淙,说的是宇宙万物灵性,道的是世界冷暖人情,呼吁人间物种,当互助,当爱护,且珍惜。纵观台下,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戎马一生的将军,黑压压的,整齐齐的,几千号人,无一丝声响,只有从善如流的心潮,随着证严上人温婉的语调,缓缓地流淌。
便是这善良的泉,一路奔腾不息,淙淙沄沄。从当年偏僻的花莲三十位善者竹筒岁月开始,慈济迄今已发展成遍布世界五大洲的规模,他们在最黑暗的角落点一盏灯,在最寒冷的路上生一堆火,济贫拔苦,播种善良。
参观慈济,年过七旬的林碧玉女士感怀心胸,他们重视的不只是物质救济援助的成效,更重要的是用慈济精神启发人性善的良能,让更多的人参与,在付出中感受生命的意义。
记不得她的名了,台湾之行,一直伴随我们左右。她从上海来,慈济志工,先生曾是上海某企业老总,锦衣玉食的生活没给她带来多少快乐,却滋长了她的极度虚荣,加入慈济,助人行善,心灵变得澄明而高阔,她说,再不与别人比富贵了,走在行善的路上,用自己的钱,救天下人的难,心灵被洗礼,灵魂受荡涤,觉着生命丰富而精彩。
予人,是一件快乐而美好的事,多少人默念着,坚守着。我亦是。但见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乞讨者,真伪难辨,担心自己的爱心被亵渎,真诚被愚弄,犹豫彷徨痛苦过,但见那情形,便有强烈的恻隐驱动,怕真的给求助者错过了那急要救助的机会,便无数次劝慰自己,仅凭那跪地的真诚,放下高贵的尊严,也够难得的了,况且,其中确有需要帮助的,给予吧,即便是被欺骗,若有良知,心亏的应是他,给予了,我便心安,如是,天宇之下,大地之上,他专心导演一出苦情戏,能让我感动的,就做一个善良的配角,把剧情引向温暖,作教义之用,只是,太笨拙的剧本我是绝不搭理的。
记住了外婆的好,瓢盛谷米助人,年年月月的坚持;记住了慈济人蓝天白云般的清澈情怀,大爱天下,无私奉献,这善良的品质,温润而泽,山高水长。
记住了,大爱无声,善良如花。
编辑 家英宏 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