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盛
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中,唯品会所有的信息都显示着,它就是一家网上的特卖场,只不过是从早期的卖服装变成更多品类的特卖。如今的唯品会“模式用老”,希望向平台转型,但这条路并不好走。
一方面,诸多竞争对手的介入,抢夺了特卖渠道的市场。从当当的尾品汇闪购,到京东、天猫、苏宁等,都在利用各自优势,抢夺特卖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服装行业在经历了自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的库存压力之后,服装企业的库存得到了有效管理。服装企业本身也开始通过自建网络渠道销售自有品牌。
但电商作为去库存最佳的渠道之一,线下渠道商仍然难以撼动唯品会领先的地位。
第一,国内线下渠道并没有演化出规模化、连锁化的折扣零售渠道。如知名的奥特莱斯数量已超400家,但都各自为战,进货渠道及品牌管理鱼龙混杂。国内几家领先的奥特莱斯,如北京燕莎奥特莱斯、上海青浦奥特莱斯,其销售规模都不到唯品会的三分之一。中国服饰库存仍然是通过区域性或全国性批发市场收集并消化,如广州石井、白马服装批发市场,然后进入全国个体零售店。
第二,国内线上电商货物承载能力强,能够快速批量处理货品。诸多的服饰品牌都在不同的网站平台上进行库存折扣销售就是证明。
第三,有效设计的特卖模式不会冲击原来品牌商的线下价格体系,尤其像唯品会的限时限量销售。因此,诸多的品牌也建立起了独立的折扣渠道开展库存销售。
第四,唯品会账期短,对服饰品牌商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如其账期仅有1个月,其他电商、百货卖场的账期平均3个月甚至更长。
可以看出唯品会在线上去存货方面,仍然占据较大优势,但之后能否持续保持这种地位值得商榷。显然,当特卖不再是唯品会专属的时候,唯品会在趋同的电商模式中很难寻求新的增长。
面对这种情况,唯品会一方面开展了纵向的品类拓展,推出了团购频道,卖家具、卫浴用品、儿童产品等特卖品类。在横向上尝试了平台的开放,新品的定制预售等。这些转型目前都收效甚微。
另外一方面,唯品会发展于服装品品类,其原有的管理仅限于服装,在其他品类上,品类管理、采购、供应链管理、物流配送等,显然是一种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当初苏宁易购、京东转型从卖3C到卖其他品类时,显得漫长而曲折。
现在的唯品会转型很艰难,但必须开始谋求变化。无论具体往哪个方向走,唯品会必须抓住电商零售的本质,从消费者出发,不断提升顾客体验,优化供应链管理,才能从容淡定转型,从垂直电商发展成为平台型电商。转型才开始,唯品会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