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需要清晰的寻找

2015-09-10 07:22程雪莉
博览群书 2015年10期
关键词:平山高尚

程雪莉

抗战伊始,平山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子弟兵团队,在太行山上,奋起杀敌,军功卓著;平山团率先进驻南泥湾,创造屯垦奇迹,是模范中的模范;南下支队,平山团作为主力驰骋南国,血洒湘粤,走过抗战末期最为艰苦的“第二次长征”;中原突围,平山团打响解放战争的第一枪;保卫延安,转战陕北,攻坚克难,一马当先;挺进大西北,平山团是先遣团,翻雪山,过沙漠,平叛戍边,把忠骨埋在雪域、沙漠。

经过一遍遍的资料的翻耕,经过一个个老战士、知情人的口述,经过一次次步脚的丈量,我眼前的平山团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前言中的惊诧,而是触手可摸的真实。

比如,写在《毛泽东选集》中的那个白求恩大夫,过去以为他离我万里,毫不相干,而今却发现“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员的300cc的鲜血”竟然是输进了平山团战士的身体中!他的身影就曾活动在自己故乡的家门口!

那个遥远的、悠扬的歌曲《南泥湾》里,“鲜花送模范”,竟然是敬献给平山团的!

聂荣臻、贺龙、王震这些赫赫有名、铁骨铮铮的将帅,竟然为平山百姓、为平山团的战士们流淌眼泪……

在寻找中发现,那灿若星辰的名人,沙飞、邓拓、孙犁、萧锋、杨展、雷烨、曹火星、戎冠秀、王二小等等,都和平山团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堆叠的资料、书籍、回忆录中,平山团的身影有很多展现。在寻找中我发现有许多“同盟军”,杨润身在寻找喇叭爷、栗战书在寻找叔叔栗政通、刘峰川在寻找雷烨,陈真等人的《寻找英雄》,王锦思的《发现抗战》等,可以说整个平山人都是同盟军。

随手翻开一些资料,不难发现,日本人对于这段历史的细致让我们吃惊。比如日本的来住新平,他为了搞清聂荣臻将军战火中救助美穗子的细节,竟然22次来到中国,到井陉、平山一带采访调查。他绘制了美穗子获救的详细路线图,记录了护送美穗子的每一位战士和民兵的名字。路线图上标注了每一个村庄的名字和他们之间的距离。22次!我很惊讶!若换位思考,我们国家的一个普通小姑娘,在异国有一段经历,会有人到异国他乡做22次调查吗?一些人,看过一两本资料,就可以在宾馆里飞快地写电视剧,一天写一集,一个月写完。荧屏上诸多“雷人”的抗战剧,展示着这些“天才”的创作,但要面对历史时,觉得来住老人连续几十次的调查,让人获得阅读更为接近事实。曾到平山的王母观山采访,当地的农民告诉我们,日本学者来考察过多次,爬上陡峭的山顶,拿着尺子,寻找那些炮楼遗址,仔细丈量,记录。大概凡有炮楼的遗址他们都曾丈量过,他们有精确记录历史的习惯。我想,这是否是我们遭受侵略的国人该做的事情?

忘记有些历史还有情可原,但忘记战争是可怕的。犹太人牢记自己的苦难,无论走到哪里,绝对不放弃对纳粹分子的追剿、惩罚、索赔,战后70年始终如一,从不间断。美国各地建有犹太人浩劫纪念馆,最大的位于华盛顿,耗资1.68亿美元。倡议建立纪念馆、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犹太作家威塞尔说:“遗忘就是甘冒再遭屠杀的危险。”

犹太人每年都要隆重纪念死难者,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一个事实,德国的总理勃兰特曾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虔诚地下跪,这和犹太人坚定的态度是否有一定的关系?

美籍华人作家张纯如承认:“今天的德国是个很不错的地方,是因为犹太人没有让这个国家忘记60年前发生的事。”

而我们如果淡忘了日本的那些残酷的屠杀、疯狂的侵略,又如何能要求日本人反省?

如果战事再起还会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吗?

在寻找当中,我发现我改变了。对过去不读不看的书进行了“恶补”,近年阅读了大量的有关书籍,除去书后列出的几十本重要参考书目以外,从马、恩、列、斯、毛泽东思想著述,到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些文献书籍资料,复读了《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苦菜花》《保卫延安》等文学名著,以及当代作家反映抗战的大量纪实作品,搜索阅读了网络信息,观看了崔永元等等团队制作的一些抗战老兵纪录片、抗战的纪实作品,算下来有几百部(集)了,脑子里充斥着战争的无数个画面,有时候睡梦中也在奔跑着,躲避着鬼子的“追赶”和“轰炸”。

三年多来,采访的老战士、老干部、老党员、烈士亲属后代、平山文化名人以及在寻找当中的知情人、和平山相关的人亦有一百多人,他们的名字和记忆经常在我眼前如电影胶片般不断掠过,我发现,我的思想和情感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过去,我对“八路军”的认识比较肤浅,一些影视作品总给我很概念化的印象:招兵登高一呼便应者如云,英雄面临枪林弹雨都视死如归,江姐、刘胡兰高喊“共产党万岁”壮烈牺牲……战场上只有敌人误打误杀,等等。而在细致的寻找中,发现,革命的队伍中也会出现错误:陈庄战斗中,因夜间标识不清而自己队伍之间误打,造成伤亡,过后在祝捷大会上检讨;平山团战士们的日记中记录枪毙逃兵的文字,一个铁的队伍没有铁的纪律是万万不成的;采访中也听到有逃回家8次,又8次被送回部队的逃兵。

戎冠秀也曾在儿子当兵后,哭得撕心裂肺,齐阙声的母亲也曾想儿子哭瞎双眼,儿是母亲心头肉,活生生的儿子将永远不再相见,有多少母亲能平静接受?母亲们的情感宣泄,真实也没必要隐藏。一番寻找,对于“红色”不再感到枯燥无趣,对于“革命”“烈士”等词汇以前只是扁平虚化的记忆,而今变得更有了饱满的认识。

过去,荆轲悲歌慷慨的大义之举是历史纸页上的,狼牙山五壮士是课本上的,而现在这些烈士都活生生如在眼前。王家川咬着敌人手指牺牲,曹振国在炮弹落下的一刻,推开战友……还有栗政通回忆的二十八勇士,在沉默中一个接一个站到队伍前面……正如栗政通脱下棉袄冲进枪林弹雨中的心情:“没有想着活着回来!”“烈士”、“勇敢”常常是用仅有的躯体绘出悲壮的一瞬,可歌可泣是后人的事情,而烈士们放弃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一定是留在活着人心头的惨痛。

曾在359旅任宣传干事,和平山团一起垦荒的杨士斌曾回忆,他抗大毕业后,在一次战斗中,连续冲锋,他的身边只剩下刚入伍的新兵小赵和连长的通信员。杨士斌拎起牺牲战友的步枪,跳出战壕与那个鬼子军官要拼刺刀。小赵一跃而出,挡在了他的前面:“你是学生,你闪开!”小赵的刺刀捅进鬼子的心脏,同时,鬼子的刺刀也扎进小赵的胸膛……夕阳如血,整个战场只剩杨士斌和伤残的通信员,他们轻轻合上小赵怒睁的双眼……

当然,在阅读中,我读到,在悬崖上,几个女子被日寇追赶得走投无路,她们望着无底深渊感到害怕,她们用手里的蓝花瓷碗,遮住眼睛,纵身跳下去!以前读过八女壮烈投江,而这个细节让我无限感慨!生命啊,只有一次,面对死亡,没有人不害怕的,这个悲壮而真实的细节,读来无比感人。

在寻找当中,最明显的就是情感的叠加。对那段历史,对那些烈士们、那些仁人志士们生发出浓浓的情结,感到了亲近。如果说过去还有什么好奇和目的,而现在十分主动的要歌颂他们人性美的光辉了。

一日,走到楼下的菜市场买菜,那里有个灵寿老乡,两口子开一个咸肉面馆,土法咸肉、手擀面。我和女主人攀谈过,经常去买她刚刚擀出的面条。她总是手抓一把面,递给我,我随便放一两元钱,这可能是在这个城市里唯一没有商业标价的“交易”。那天,我突然听到她高声吩咐丈夫:“送他一碗菜!”干脆而掷地有声!原来是几个农民工打扮的人在吃饭,不知何因向她要菜。诚然,3块钱一碗面,里面只有几个菜叶,若再赠送一碗菜肯定是赔了。但她却十分慷慨,毫不计较。她的面馆许多年都不太景气,但我总在她的小面馆里隐约感受到一丝“豪气”。

曾写过“争气”,这方水土上的人,无论男女似乎都看重“气”。《史记》中记载:古中山国区域,“地薄人众,民俗懁急,歌谣康乐好悲”,“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我在寻找和感受这种“气”。我们这一代教育儿女时总说:“要争气啊!”

平山团能成为铁的子弟兵,兄终弟及,在民族的战场上始终保守着这份光荣,在村村挂孝,户户悲歌之时,亦能将“悲歌慷慨”唱彻天宇,这和坚守“气节”的民风很有关系。

一种精神之气会影响战争,“士气”是战场取胜的根本。精神和态度是最终转化为物质力量的最原始的投资。如果我们失去持续的精神投资,即便拥有再精良的武器,也可能失败。

平山的母亲们,人前不掉一滴泪,把儿子一个个接连送到抗日战场,韩怀智在儿子走向战场前,铿锵慷慨的一句话:“老子不怕死,儿子也不能怕死!”但是,战火硝烟消失多年,今天的人民军队是否还保持当年的精神气质?我们一代代在“蜜罐儿”里长大的军人们,若不持续“注射”民族精神的“强悍血性”,若不强化革命传统历史教育,还会长时间保持敢于亮剑、敢于牺牲的英雄精神吗?我想,这些都值得全社会关注和思考。

所以,我总想找到、感受到那种“气”:“争气、志气、骨气、气节”,去记录,去传递。让我们的后人去感受这民族脊梁上的精神骨气。

在几年的寻找当中,过于投入地阅读那些悲凉的故事,听老战士们那些悲凉的讲述,复原那些残酷的战争场景,流下很多泪水。电脑桌旁时刻准备着纸巾,一盒接一盒,加之颈椎病的折磨,创作上的纠结,肢体病痛,精神抑郁。生活可以说是很痛苦。有的朋友说,别费心思了,第一写不出来《红楼梦》,第二写不出来《亮剑》了,不如去享受生活,休养身体,过滋润的日子啊!

的确,也许创作不出一折三叹、金声玉振的作品,但我还是不想放弃,我就做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吧。斯诺在《西行漫记》的序言中曾说,他的书从最实际意义上来讲,是毛泽东以及诸多的红色战士们所创造,所写下的。他们的那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热情,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他还说因为历史本身就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精华,他只是“一种正确的记录和解释”。

我深以为然。深信在写作这本书之后,将更加喜欢这种记录了。在记录当中,聂荣臻的“今不为例”的坚决,白求恩的崇高职业道德,沙飞的执著,王震的爱兵如子,栗再温的忠诚、坚定,栗政通的勇敢、智慧……以及多得数不清的平山仁人志士们,我在这些人身上找到了一个词——高尚。

我钻进这个四壁涂抹着鲜血,回荡着悲歌的时光隧道中,让我的每一个细胞都沾满了悲凉,但是不管怎样,我还是听到了英烈们的真切回声……他们是为着理想信念、为着民族的解放、人民大众的幸福而死,而我们今天多是为着个人的幸福和舒适地活着,每每对比,心有惭愧,所以努力去感受那些高尚,愿意靠近那些高尚的灵魂,愿意去体味“使命感”这个词汇。

人类需要高尚。我想,不管这个人有多俗,向往高尚的神经也是存在骨子里的!但高尚需要弹拨,需要激发,需要引领。我尽力诚实地记录下这些文字,搭建通往高尚之桥。

今天,实现中国梦,肯定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构筑精神支柱,培育良好道德风尚。把人们寻梦的理想展示出来,把人们追梦的奋斗表现出来,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激动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寻找民族传统精神中的高尚。

我相信,将会有更多更多的人一起走向高尚之旅。

猜你喜欢
平山高尚
大美平山
涂鸦
从张掖到平山湖大峡谷
跟踪导练(一)(1)
你来过平山吗
高尚的商人才能称为企业家
当没有人看到
高尚的人
材料作文“卑鄙与高尚”导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