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婉欣
“我们只能干好我们喜欢的事。”北京大拿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苇说,“比如我喜欢滑雪,我喜欢因为速度而使肾上腺素加速分泌的刺激,因此就能接受摔跤,即使会受伤也会不停地训练,还会通过观察别人去尝试新的动作,为此挤出时间也要去滑雪。可是如果你不喜欢滑雪,这一切又怎么可能做到呢?”
从中学辍学,到打工创业,从加入北漂一族,再到建立自己的公司,张苇虽称不上创业明星,却已经是资深“创客”。按照老一代的观念,张苇的做法似乎有些离经叛道。
16岁时张苇就离开了学校,当时的他和许多同龄的孩子一样,正值青春叛逆期,找不到读书的意义,一心想要主宰自己的生活。这种执着最终战胜了父母权威,为自己赢得了一次尝试的机会。辍学后,他首先来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在0156指挥大厅当电工。由于工作场所在条件艰苦的戈壁滩上,补助相对较多,很快,他就攒下了他创业的第一笔本钱。17岁那年,张苇拿着这笔钱,买了机器,进了石料,开始做起了蜡烛。他把营销目标定位于各大歌舞厅,于是就在白天做蜡烛,晚上骑车去各个歌厅发名片。因为善于观察,他发现自己的蜡烛总是烧不完,于是他就在蜡烛底下穿了一个铝片,这样蜡烛就可以一直烧尽。还有一次,刚做好的蜡烛恰巧掉到了融化的蜡桶里,他拿出来时发现过一遍蜡之后的蜡烛就会变得很亮。由于这些改进,他的蜡烛因为外观漂亮而且燃烧彻底而开始热销,每个月能给他带来1000块左右的收益,尽管不多,但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而言,还是很受鼓舞的。
1998年,张苇已经不满足做蜡烛带来的收入,开始做光碟及电脑软件的销售生意。刚开始,他的碟片出租店并没有特别之处,但随着人脉圈的扩展,认识了很多来店里买软件的IT工作者,他也由此首次接触到运用数据库进行生产管理的理念。张苇表现出对这项新事物的极大兴趣,于是就拜托这群IT行业的朋友帮忙写了一套程序来管理自己的碟片,条件是他们可以随便看店里的光盘、随便装店内的软件。做大做强后,开始有朋友找张苇帮忙开店,张苇就开始带朋友进货,几次之后,供货商就认为他需货量很大,就开始给张苇赊货,使得他很快把业务量提高很多。
2000年,张苇放弃了在家乡的碟片租赁生意,辗转来到了北京。2003年左右,张苇在一栋公寓楼里开了一个公司,公司主要负责把国外的DJ 对接给国内的俱乐部,后来很多知名品牌比如“芝华士”都成了他的赞助商,张苇也有了稳定的收入。
2008年,出于个人对创业的浪漫主义情怀,张苇终于成立了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有营业执照,办公地点设在写字楼里。这家公司主营三维立体投影,公司从开始没什么生意到第二年营业额过千万,成长得十分迅速,客户都是宝格丽、宝马等这种级别的大型跨国公司,这也是张苇目前为止坚持最久的创业,一共做了大概5年。
小有成就后,张苇开始膨胀,认为自己可以驾驭更多的东西,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近年来,互联网浪潮开始在全国风靡,崇尚新鲜刺激的张苇怎么可能错过,于是他转行做起了互联网公司。2013年9月,张苇在投资人张汉龙的支持下成立了现在的大拿网络科技公司。最开始,公司广泛吸纳全球优秀的设计师并进行深度合作,构建了“大拿网络平台”,线上提供交易行业设计师的服务与版权,线下则给他们提供最舒适的创作场地。就这样,大拿网络科技以一栋6层的办公大楼,成功打造出美国We Work模式的中国“升级版”。然而,对于一个初创的公司而言,这样的商业模式还是过重,盈利模式的不明确导致现金流断裂,经过一番权衡,张苇决定将平台出让,并于2014年底被北京东亿国际传媒产业园成功收购。
但也就是在和这帮艺术家们接触时,张苇发现这些设计师会设计出一些很有意思很漂亮的科技产品,而且这些东西很适合当礼物。于是他就决定再次转型,投身做互联网礼物推荐平台,也把线上平台的名称从大拿改成了“SWEET甜觅”。多年的创业经验虽未使张苇做到“人无我有”的境地,却使他十分擅长“人有我精”。
在张苇看来,用户需要被推荐。比如一件新奇特的产品,在消费者没见过它之前甚至都不知道用什么关键词搜索,然而赤裸裸的硬性推送在吸引消费者上用处并不大,因此他推出了带着场景需求而进行礼物推送的APP“SWEET甜觅”,根据时间、送礼对象、礼物排行榜等进行推荐,把送礼物变为一种精神消费。
永远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的心态,使得张苇在一次次的创业经历中得到历练,他也从家人、朋友口中的“瞎折腾”变成了“能折腾”,而支持他前进的唯一动力就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我们只能干好我们喜欢的事情。比如挖金矿收益高,但是不一定所有人都要去挖,钓鱼也能活,即使去挖金矿,最后回来还是钓鱼。只有因为喜欢去做的事,才能支持你顶住压力、坚持到底。”张苇说。
而张苇的另一个创业法宝就是反对“照抄成功模式”。“我喜欢看创业公司死了的案例,我觉得失败的案例很有价值,可以让你少绕弯路。看太多成功案例会迷失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看失败的案例则会教会你规避风险、认清趋势。而且失败的量很大,量很大时里面就可以总结规律,而成功的量小,成功方法各有不同。”张苇说,“复制别人的模式只会失败,用心创造自己的模式,才有可能成功。”
张苇在创业的历程中找到了自己的“爽点”,因此他在每次创业的历程中都能尽心竭力、独辟蹊径。然而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频繁地更迭创业项目带来最终成功的结果的几率微乎其微,在找到自己的创业“爽点”的同时,或许更应该坚定“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