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鹏
编辑 白伟志 rwzkwzb@126.com
我太爷爷亲征过北元,我老爹也亲自上阵打过北元,凭什么我不能去?
23岁的朱祁镇和所有年轻人一样,踏破贺兰山缺,是他应有的梦想。当他的子民被北虏屠杀时,作为一个我心澎湃如昨的年轻人来说,没有理由不御驾亲征。所以面对眼前跪成一片,百般阻止的文武百官,大明朝第五个皇帝朱祁镇将这样一番话砸在奉天殿的地砖上:“卿等所言,皆忠君爱国之意,但虏贼逆天悖恩,已犯边境杀掠军民。边将累请兵救援,朕不得不亲率大兵以剿之。”他已下定决心,不管是刀山火海,爷也得走这么一遭。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中秋节,明英宗朱祁镇的天子之怒,果然带来了“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土木堡一战,大明京师精锐二十万灰飞烟灭。事实上,明英宗朱祁镇这次出征也成为这位皇帝生平最大的污点,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明朝国势的转折点,大明从此由盛而衰。
这么大一口黑锅背在朱祁镇身上,如果他泉下有知,无论如何也没法吞得下这口气。大明朝在朱祁镇死后存在了180年,历经10个皇帝,怎么看这个“衰”字也轮不到他头上。
非要较真,朱祁镇面临的局面和他那吊死的子孙崇祯皇帝十分相似,崇祯面临东北满洲崛起,屡次入寇,朱祁镇则有统一大漠的蒙古瓦剌部南侵;崇祯有西南川贵一代的奢安之乱,朱祁镇也要面对云南土司的麓川之乱;崇祯朝有西北流寇之祸,朱祁镇则有福建邓茂七、广东黄萧养作乱。
相比之下,难道朱祁镇面临的就不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帝国?但他好歹没有丢了江山,跑到万寿山上一死了事,好歹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废除了祖先留下来的人殉制度,将被朱棣推翻的惠帝朱允炆后代解放出来;他死的时候海晏河清国库充盈,为后代留下李贤、彭时、商雒等堪称一流的内阁,家事国事都做得不差,怎么从来没人为他说句公道话?
没办法,历史往往只以成败论英雄,在一场由朱祁镇亲征而引发的军事灾难中,他成了被俘虏的皇帝,这就是他一生的悲剧所在。如果将这一劫从他的人生中抽离,明英宗朱祁镇无论怎么看,都正经是一位明君。
朱祁镇的童年不幸福
朱祁镇打生下来就没有“妈”,或者说根本不知道他妈是谁。宣德二年(1427年)春天某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明宣宗朱瞻基一时性起,将一名宫女拉到怀中滚了一回床单,没想到宫女便珠胎暗结。看过《甄嬛传》的都知道,想在宫里生个孩子,是一件危险系数极高的事情。
10个月后这位可怜的宫女生下男婴,怕是连面都没见到,孩子就被抱到了宠妃孙氏的怀中。于是男婴成了孙氏的儿子,至于生母是谁,连大明朝极其八卦的野史都考证不出。这个男婴便是朱祁镇,孙氏也母凭子贵,逼走正宫娘娘胡氏,当上了皇后。
朱祁镇从没见过生母,他是可怜的,但他也是幸运的,生下来4个月就被立为皇太子,皇位对他来说仿佛顺理成章,但问题没那么简单。
朱祁镇的皇帝位子坐得十分艰难,原因只有一条,宣宗朱瞻基死的时候,他还是个熊孩子。宣德十年正旦一过,朱瞻基就不行了,初三日,上崩。在中国的政治话语中有一句话“主少国疑”,朱祁镇此时只有9岁,大明朝还从来没让一个熊孩子当皇帝的。
关于这段故事,历史上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宫中传说要立襄王,也就是朱瞻基的亲弟弟朱瞻墡,但太皇太后张氏将文武大臣召入宫,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天子。”众臣下拜,三呼万岁,事就成了。
大伙没觉得这个故事太简单了吗,而且充满了疑点。拥立之事大过天,张大娘在当时可是一言九鼎的人物,如果她坚定要立朱祁镇,宫中谁敢传襄王的事?所以,这个版本实在有辱智商。
真实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张大娘素来不喜欢朱祁镇的“生母”孙皇后,可想而知,对朱祁镇她也不待见。大儿子一死,她便把眼光放到了另一个亲生儿子、襄王朱瞻墡的身上。
襄王素有贤名,兄终弟及,免除“主少国疑”的问题,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先例,北宋太宗赵匡义就是靠着老妈的支持生抢了皇帝位来坐。
张大娘动了心思:“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命太监将襄王的金符拿入宫中,眼看又要上演一出北宋故事。
亏得驾崩的朱瞻基还有几个靠得住的铁杆下属。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与英国公张辅进宫哭陵,抹完眼泪,三人率领文武百官嚷嚷着要见太子。要知道二杨代表了朝中文官势力,而张辅则有军权在手,这样的组合就算是太皇太后也吃不消。
张大娘只得压制着对襄王的母爱,将孙子朱祁镇请了出来,对下面文武百官说道:“这就是新天子。”
这是大明朝超级发达的文人野史里的记载,怎么样,这个版本是不是看上去更靠谱?
朱祁镇的童年就在奶奶不疼的阴影中度过,他能幸福吗?答案肯定是不能。这位老奶奶对这个孙子十分严格,将宫中一切好玩的,没必要的东西全部去除,朱祁镇每天只能读书。
新皇继位没几天,张大娘给孙子选了一堆牛人做师傅,英国公张辅知廷筵事(皇帝学校校长),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同知廷筵事(副校长),王直、王英任少詹事(皇帝私人秘书),李时勉、钱习礼、陈循任讲读学士(教授),侍读苗衷,侍讲高谷,修撰马愉、曹鼐。
这个班子怎么看也不像搞教育的,倒很像权力机构,如曹鼐便是后任内阁大学士。张大娘将一个教育部门搞成了权力机关,对朱祁镇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当时就有明眼人看出问题,考工郎李茂弘就说:“君臣之间根本没啥感情,这种廷筵不过是形式主义而已。那王振跟随皇帝十年,感情何其深厚?虽三杨又能奈何?”
王振?王振是谁?这便是朱祁镇一生中无法绕开的人物,一个没有小鸡鸡的男人——宦官。
有一种关系叫朝夕相伴——王振的影响
如果有个人从你一出生就陪伴着你,嘘寒问暖,朝夕相处,比那个不是亲妈的女人更用心,比那个不疼你的奶奶更温暖,比那个经天纬地的皇帝老爹更熟悉。他通晓文墨,天文地理无所不知;他端正你的学习态度,让你做个好学生;他提醒你保持威严,让你做个好皇帝;他鼓励你登台阅将,时刻担起天子守国门的责任。
请问,这个人值不值得信赖?值不值得仰望?他就是王振,就是那个在朱祁镇身边形影相伴、不离不弃的人,纵然他没有小鸡鸡只是个宦官。但某种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的朱祁镇心中,这位“忠厚”长者就是潜意识中的父亲,他称其为“王先生”。
王振,来自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州)的小学民办教师(任职教馆),或许是因为工资少活不下去,永乐年间,他投笔而起,挥刀自宫,使自己成为了数以万计的宦官中的一员。
王振绝对是特立独行的宦官,明初,开国皇帝朱元璋怕宦官乱政,便不许他们识字,但他万万没想到,一个读书人竟然会自宫!宣德年间,皇帝给宦官们扫盲,在宫中办学习班,让宦官们识字。是金子就会发光,通文墨、办事蛮拼的王振立马脱颖而出,深得朱瞻基的信任,被派到了太子身边服侍。
在古代宫廷,太子身边的人总是很重要,未来,当太子登基后,东宫旧人必得宠信。王振便在这段时间里慢慢走入了朱祁镇的心。
后来明朝的文人处心积虑地将王振描绘成一名大奸之人,但如果换成朱祁镇的视角,这位从小朝夕相伴的大伴和“奸”字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在对朱祁镇的教育方面,王振相当用心,明人许浩所撰的《复斋日记》讲述了许多故事。有一次到了大臣给小皇帝上课的时间,小皇帝却偷偷跑出去玩,王振立即报告太皇太后张大娘,结果朱祁镇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他身边的小宦官则被关了小黑屋。
又有一次,王振去伺候朱祁镇,听到有人在给小皇帝吹箫——别想歪了,是正经搞音乐的吹萧——他怒逐小宦官,骂道:“你丫服侍皇上,不谈正事,却搞这等靡靡之音腐蚀皇上,该当何罪?”
还有一次是查继佐所记,朱祁镇与小宦官玩球,被王振制止。第二天,小皇帝因为玩累了,不想起床,王振就跪着劝道:“先帝为了一张毯子(贪睡)几误天下,陛下要重蹈覆辙,社稷该怎么办啊?”朱祁镇惭愧得想死的心都有。
这样一位时刻端正皇帝品行、常年不惜冒着失宠的危险劝谏皇帝的宦官,怎么能是奸臣?设身处地为小皇帝想想,他能不相信王振吗,他能不敬仰王振吗,他能不把这样一位“刚正不阿”的大伴叫“先生”吗?就连文人极其推崇的“三杨”都称赞:“宦官中的确有个人物。”
文人们后来也无法忽视这些事实,却用王振奸诈、装模作样欺瞒圣上为托词。但,奸诈者如果经年累月都装出这副面目,他不就是好人了吗?
除了正身之外,王振让朱祁镇学会为君之尊严,对臣下保持恩威并用;还鼓励皇帝到郊外检阅兵将,尚武习武。但这些都成为罪状,文官们说王振别有用心,把皇帝带沟里去了。
但是一个皇帝要统治庞大的帝国,难道不应该保持为君上的威仪吗?要知道朱祁镇以冲龄继位,“主少国疑”的质疑从他没上位前就存在,如何获得权柄、如何治理国家,特别是当张大娘过世之后、朱祁镇要亲政之时,建立帝王的威仪岂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明朝时刻面对着北元的军事压力,之前几个皇帝几乎都亲征过大漠。朱棣、朱瞻基的亲征就是天子守国门的气魄,怎么到了朱祁镇时,他就不能习武,就不能做一些符合大明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的事情呢?
这么一位尽心服侍、做事蛮拼的“忠厚”长者,得到了朱祁镇的高度信赖,以至于若干年后,他复辟成功了,全天下都在骂王振时,他还死不悔改,下诏书说:“朕自在春宫至登大位,凡二十年,尔夙夜在侧,寝食弗违,保护赞辅,克尽乃心,正言忠告,禆益实多。”这是怎样一种至死不渝的情感?
天子亲征难道有问题吗?
从古到今,天子亲征都是一个两难命题,历史上几乎所有英明神武的君王都亲征过,文王伐商亲征;晋文图霸亲征;唐宗平定天下亲征;宋祖抵御契丹还是亲征。到了朱祁镇的祖宗,从朱元璋到朱棣,再到朱瞻基,哪个没有亲自披挂上阵过?惟一没有亲征的就是朱祁镇的皇叔祖朱允炆,结果便丢了帝位。
但另一边,亲征又经常被反对,认为皇帝为国本,不宜轻出。所有亲征失败的皇帝,都是因为没听文武百官的忠言。
那么对于朱祁镇而言,正统十四年夏天的那次亲征,到底是不是轻出,是不是一场没有必要的征伐?
当时的明朝国家安全状况并不乐观,它的主要对手北元在经过几十年的混战之后,终于出了三代英主,瓦剌部的马哈木、脱欢、也先。这祖孙三代一个比一个猛,马哈木统一瓦剌,脱欢攻灭东部的鞑靼统一大漠,到了也先时,北元以瓦剌部为主再度成为西到新疆、东至辽东、纵横万里的大帝国。只是也先祖上不是黄金家族,所以无法继承汗位,只得以太师之名摄政,立了黄金家族的脱脱不花为傀儡可汗。
也先从正统五年到十三年,年年进贡,岁岁来朝。说是进贡实际就是做买卖,北元弄点马匹皮毛,到大明换一些物品,各取所需。
作为天朝大国,明朝的回赐十分丰厚,首先是宴,来多少人管多少人的饭,然后是赐,给北元贵族们诸如私人定制彩绣莽龙袭衣、真金白银的彩币、金银宝石首饰、瓷器、书籍等;最后还会给彩币、彩缎“酬”其所供马匹的价值。
本来一种官方的挂着朝贡羊头卖贸易狗肉的外交行为,既能让天朝心安理得地破费,北元又能捞到物资,原是两全其美的好事。但问题在于,北元有点贪得无厌了,代表团人数越来越多。
正统二年,也先他爹脱欢派出的代表团只有267人,正统四年代表团人数已经暴涨到千人,等到正统十二年,也先执政时,一次就来2472人。如果说贡物还能按折价交换,那几千人的代表团张张是嘴,一来吃个一头半个月,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
而且很明显,随着也先统一大漠,实力增强,来吃大户的人马一次比一次多,天朝终于受不了了。
天朝对正统十三年的一次朝贡产生了非议,认为瓦剌部来了两千多人,却虚报三千人的招待费,过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算了,但这次实在离谱,决定不认账,以削减马价作为回敬。这次决策据说是王振决定的,文人们骂他轻启边衅。
但如果把目光放到国家安全的角度看,王振此举未尝不是在北元再度统一崛起的形势下,天朝大国要对其敲打一下的借口。毕竟在过去七十多年的国朝历史中,从来都是大明压着北元打,多次深入其腹地,杀人越货,大明对这些野蛮的胡虏有着足够的胜利信心。
在朱祁镇的心目中,除了父祖的威风,还有偶尔去郊外阅兵时见识的遮天蔽日的旌旗,那光鲜的盔甲,都激起了这位23岁年轻人的热血雄心。
而且当时形势是瓦剌兵分三路南侵,西路取甘肃宁夏,东虏进攻辽东广宁,中路则由也先亲自带队率领数万精骑直逼大同。而大同参将吴浩迎敌,却在猫儿庄全军覆没,大同宣府统称宣大,乃是北京的门户,当时北京附近最重要的两个军区之一,另一个是蓟镇(今天的遵化迁西一带)。
如果此时你是朱祁镇,会怎样做?和过往北虏小规模的劫掠不同,四面八方飞来的军报表明,瓦剌十几万骑蜂拥而来,分明是大规模的入侵。你是老老实实呆在北京,任由瓦剌骑兵兵临城下,还是出兵御敌?答案很简单,朱祁镇只是做了一个父亲祖父都做过的决定。
正统十四年七月十六日,也就是在猫儿庄一战后一周,朱祁镇御驾亲征。以曹鼐、邝埜、王佐等重臣为班底,张辅、朱勇等勋臣为前驱,二十万京师精锐出了北京城。
朱祁镇背负的土木堡之变的几点指控
一般而言,史家常说,明英宗朱祁镇因为听信太监王振的谗言,而将五十万明军精锐带入绝地。五十万啊,这是怎样一个庞大的数字?
但这并非实情,过去大家多以70个京卫,每个5600人的编制计算,共40万人,加上各地轮番入卫京城的班军8万人,将近50万。实际上并非如此。
首先在京卫军是三成战守,七成屯田,京卫不可能倾巢而出,按照三成战守算也就是12万人,明实录也明确说出征征调的是“在京营军操练者”。另外加上外地入卫京城的班军8万,如果还有一些瞒报或者缺额,那么跟随朱祁镇出征的人数20万是上限。
第二条对朱祁镇很严重的指控是,准备不足,贸然出征,以至于败亡土木堡。事实上真的如此吗?
许多人把猫儿庄惨败的七月十一日到大军出征的七月十六日作为准备时间,如果这样看自然会做出以上判断,但实际上,一个有着战备系统的帝国对瓦剌的蠢动早有准备。
《明史》记载,“六月甲子,修省,诏河南、山西班军番休者尽赴大同、宣府。乙丑,西宁侯宋瑛总督大同兵马。己巳,赦天下。戊寅,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都督王贵、吴克勤,太监林寿,分练京军于大同、宣府,备瓦剌。”
由此可见,朱祁镇以及王振不但不是完全不知兵、祸国殃民的决策者,而且早在亲征前一个月就已经派出包括诸多将领、勋臣统帅的大批兵马,北上宣大备战,其中包括京军和外地的班军。
这说明,以朱祁镇为首的决策者对边祸有着深刻的认识,并有充分的准备,早就进行战争动员了。
第三个问题是后勤,话说亲征大军出了居庸关就已经有人饿死,军粮短缺也是大军失败的原因之一,而且这个屎盆子还是要扣在“仓促”决策的朱祁镇头上。
但事实依然不是这样的,从北京到宣府一路,就有7个粮仓,分别是,新开口堡仓、张家口堡仓、西阳河堡仓、万全右卫仓、万全左卫仓、渡口堡仓、李信屯堡仓,储备着明朝的军粮。他们就是为了支撑京城出征的军队而存在的,为何在御驾亲征的大军经过时,没有粮草接应?
答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下面的官员尸位素餐或贪污腐败,这些粮仓中根本没有粮食;要么就是关于亲征大军饿死人的说法是文官杜撰,文人胡说。无论哪条都不是皇帝的责任。
最后一条,史称王振因为要等自己一千多辆装载私人财物的车辆,就擅自下令在距离怀来20里的土木堡扎营,这也成为明军败绩的某个重要原因。但这仍然不是事实。
首先王振不可能有一千多辆装载私人物品的车辆在后缓行,因为8月13日这天,御驾亲征的大军已经被瓦剌骑兵追得屁股冒烟了,先是派出吴克忠、吴克勤兄弟断后,败亡;然后又派出成国公朱勇率4万骑断后,又在鹞儿岭中伏全军覆没。后面都被瓦剌人追上了,哪来的一千辆装载财物的大车?
更重要的证据还有,其后宣大总督罗亨信弹劾边将擅离职守,“赤城堡指挥郑谦、徐福,雕鹗堡指挥姚宣先于七月内闻贼入境,弃城挈家奔走,以致怀来、永宁等卫亦行仿效。”其实怀来早就失陷于敌手,下面隐瞒不报,等到皇帝御驾撤到怀来跟前,才发现已经四面楚歌,陷入了被围的境地。
就这样,朱祁镇怀着一颗报国杀敌的雄心进入了战场,却因为文臣武将的无能,一步步走向了土木堡绝地。
即使被俘,朱祁镇仍然保持了应有的气节。
1449年农历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的下午,朱祁镇在禁卫军的簇拥下左冲右突,寻找着一丝缝隙突围,只是瓦剌骑兵越打越多,身边扈从的禁卫军越打越少。在雷家站附近的一座小土山上朱祁镇停了下来,环顾四方,尸横遍野,瓦剌的骑兵四处追杀着崩溃的败军,文武大臣们已经星散,那位最亲近的王振先生也音信全无。
朱祁镇神情落寞,长叹一口气,跳下马整理一下身上的衣甲,面朝南方,腰杆挺直,盘膝而坐,保持着大明天子最后的体面。
一名瓦剌小兵看他盔甲漂亮,想来剥夺,朱祁镇严词拒绝,那小兵顿时恼怒拔刀要砍。千钧一发之际,小兵的哥哥来了,制止了他:“这个不是等闲的人,动静也不像个小人儿。”堂堂天子朱祁镇就这样被两个小兵俘虏了。
作为一个朝不保夕的俘虏,除了最初有点慌乱,发出乱命,命锦衣卫校尉袁彬去叫宣府的城门。在这之后,朱祁镇便镇定下来,再也没有充当瓦剌人的敲门砖。
9月间,也先押送朱祁镇到大同城下,让他见大明的官员,实际想赚开城门。朱祁镇表现十分剽悍,对城上守军高呼:“我是朱祁镇,也先这厮满口谎言,不肯送我回大明,你们要谨守祖宗的城池。”
对于一个俘虏来说,这简直是自杀行为,但朱祁镇关键时刻不拉稀,像个爷们儿一样,对得起祖宗家业。
也先手下也有人想杀他,数次欲对其不利,传说都被天象阻止了。瓦剌人看到他住的帐篷上有红光覆盖,久久不散,以为有神明庇佑,遂悻悻作罢。
什么红光,当然都是扯淡,真正庇佑朱祁镇的,还是因为瓦剌贵族拿人家手软。也先召集大小头目商议如何处置朱祁镇时,有个叫乃公的头目主张杀了他,也先弟弟伯颜帖木儿上来就给了乃公两拳:“你们这帮忘恩负义的货,有没有受过他的赏赐,九龙蟒龙(袍)穿在狗身上啦?今日人家落到我们手上,上天都没要他死,我们怎么能害了他性命?”大有谁要杀朱祁镇,先从我尸体上过去的架势。
伯颜帖木儿绝对是朱祁镇的暖男,不但将朱祁镇接到他帐篷里,彻底将他保护起来,还要将妹妹嫁给他。后来,他亲自送还朱祁镇,两人竟洒泪相别,这是怎样一对好基友啊?!
在这么凶险的环境下,朱祁镇仍然保持着天子应有的气度。宣府都督佥事郭登曾去瓦剌营中送钱,看到朱祁镇在瓦剌人的宴席上谈笑风生,风度翩翩,顿时给跪了:“咱皇上真是淡定哥啊。”
也先一开始以为拣了一个烫山芋,谁知道大明迅速地让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登基,是为景泰帝,遥遵哥哥为太上皇。朱祁镇知道情况后也很识大体,给大明去信,一封表示禅位给弟弟,自己不会给他添乱;第二封嘱咐百官辅佐新君,守好祖宗土地;第三封给母亲请安。
对着这么一个无畏生死、笑看风云、还把该安排的事安排妥当的“皇帝”,也先真是一点辙都没有,如今轮到他骑虎难下,杀又不是,放又没台阶。
朱祁钰当了皇帝,就如南宋高宗似的,当然不希望哥哥回来,之后双方和谈多次,朱祁钰绝口不提迎回哥哥的事。倒是也先急了,多次派使臣去北京求着大明:“行行好,给个台阶吧,把你们皇帝迎回去吧。”谁知道弟弟朱祁钰就是拖着不办。
朱祁镇在大漠一呆就是一年,去国日久,他也知道弟弟的心思,心越来越冷。
所谓板荡见忠臣,终于朱祁镇等来了这样一位忠臣——都察院右都御史杨善,作为又一个外交大使,他仍然没有接到最高指示让他迎驾。但杨善把心一横,你当弟弟的为了皇位如此凉薄,我当臣下的岂能不是东西,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他擅自决定与也先商议迎太上皇回京事宜。
此时也先还很装:“你说要迎,那为何敕书里没有迎奉的话?”
杨善说:“这是为了成就你的美名,有敕书像是太师被大明逼迫,而太师主动则显示你的诚心。”
杨善当真是干言官出身的,一番话哄得也先大喜,事就办成了。当然作为一代枭雄的也先也没那么二,权衡之下,杀了朱祁镇或者留着他,都对瓦剌不利,也先还琢磨着跟大明“上贡”做买卖呢。
朱祁镇经过整整一年的俘虏生涯,终于在1450年的中秋节看到了北京城,此时的他心情如何激动都不为过,但弟弟朱祁钰却因迎驾的规格正与朝臣互不相让。
还是朱祁镇顾全大局,他又写下避位诏书,明禁群臣迎驾,一切礼仪从简。朱祁钰安心了,朱祁镇怀着满腔的愤懑回到了京城,被安置在南宫,他的战俘岁月结束了,但囚犯生涯仍在继续。
一个逊位皇帝的逆袭
历来皇位争夺是没有亲情可讲的,兄弟相残、父子相攻的事就如家常便饭。朱祁镇被请到南宫之后,弟弟景泰帝朱祁钰对他处处小心提防。朱祁镇刚入南宫,景泰帝就命靖远伯王骥为守备,名曰守备实则看押。
高墙之内朱祁镇的生活过得相当悲催,一些旧臣想给朱祁镇过生日,景泰帝不允许;过年时,百官想去看看朱祁镇,还是不许;叔叔荆王朱瞻堈想看他,依然不许。
朱祁镇夏天时喜欢靠在宫墙旁的大树下乘凉,景泰帝就以怕他爬树跑了为由把树砍光。
朱祁镇一个小太监拿着他赐下的绣金口袋和刀出宫办差事,被人告发,景泰帝杀鸡儆猴,以小太监“谋复王储”,把他咔嚓了。
“谋复王储”又是怎么回事呢?景泰帝上位,原是被迫无奈,孙太后就让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做太子,意思是皇帝给你当,日后还是把位置还给朱祁镇这一脉。一开始正跟瓦剌开战,景泰帝也没咋地,但等到皇帝位坐稳了,就开始动心思。
一些外地的小官为了巴结他,就进表请换太子。景泰帝看有人送梯子肯定高兴啊,命令下面大臣们开会议一议。皇帝怕有人反对,还搞贿选,只是他实在不大方,一个内阁学士只赐50两金子、100两银子,这可是贿选太子啊。
但意思是明摆着的,大臣们还有什么话说,只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通过了决议。换太子的事办成了,内阁学士王直拿着皇帝的贿赂回到家中,捶胸顿足:“这算什么事啊,还有皇上贿赂大臣的?我不如死算了。”
那么于谦的态度呢——这位不是说相声的于谦,而是大明最牛叉的文官之一,在土木堡之变后几乎只手撑起半边天的角儿,是稳定大明、击退瓦剌的大功臣——在这么个大事面前,他也唯唯诺诺。
过了3年,太子朱见济病死了,景泰帝就这一个儿子,于是有大臣上表请他复立朱见深,以正国本。死了儿子的景泰帝何等悲痛啊:你丫找不痛快啊,不识相的下狱的下狱,流放的流放,此事休提,老子还年轻,谁知道日后有没有儿子?
景泰帝一直被史家推崇,在土木堡之变后选任于谦、石亨等文臣武将,保住了江山,对社稷还是有功的,只是在皇权问题上,他如何也做不到豁达。
就这么到了景泰八年的元月,景泰帝朱祁钰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要说朱祁镇是不是昏君,这会就看出端倪了,因为有一帮文武仍然想起了他。这些人以镇朔大将军石亨为首,包括宦官曹吉祥、都督张軏、太常卿许彬,还有杨善,就是那个凭一副好舌头说回了皇上的人,此时他已经升为左都御史。只是这几位缺乏大局观,许彬说:“你们去找徐有贞,这厮有招。”
功莫大于拥立,徐有贞一拍即合。这厮果然有招,首先派人沟通南宫。朱祁镇坐困愁城,朝不保夕,现在一把翻本的机会来了,还犹豫什么?朱祁镇立刻给石亨回信。
然后一场堪比大片的夺门之变上演了。徐有贞以边地有警报为名,让石亨率1000从长安门进了京城,大伙直奔南宫。负责看守的王骥也入了伙,但宫门的锁灌了铅打不开,这里费了点周折,众人费了老劲才破墙而入。
朱祁镇看他们来了,装模作样问了两句,便在“忠臣们”的扶掖下上了辇车。众人簇拥着他直奔大内,下面一切事就看朱祁镇了。守卫紫禁城的门卫喝问,来者何人,朱祁镇上前回答:“我是太上皇,赶紧开门。”门卫搞不明白怎么回事,哪敢抵御?
直到众人将朱祁镇送到奉天殿,宫中宿卫才反应过来,开始抵抗。又是朱祁镇站在大殿之上,一声暴喝,真是虎倒雄风在,宫中宿卫打谁也不敢打他啊,抵抗力量遂告瓦解。
所谓千破万破唯快不破,此番复辟,兵贵神速,政变队伍在任何一关都没拖延,特别是冲进紫禁城和瓦解宿卫抵抗时,朱祁镇表现出天子的淡定与威仪,也是大事成败的关键。朱祁镇终于坐回了奉天殿那张熟悉的龙椅上,一个朝不保夕的逊位皇帝成功逆袭了。
天蒙蒙亮,当百官上朝的时候,才知道今天他们要拜的是朱祁镇。生米做成熟饭了,百官跪倒一片山呼万岁。这段故事是为夺门之变,朱祁镇成为了大明朝惟一当过两朝天子的皇帝。
盖棺定论——朱祁镇是个好皇帝
天顺八年(朱祁镇第二个年号)新年的爆竹声仍然鸣响,百姓忙着祭祖迎新,大明帝国已经恢复了平日太平光景,兴兵犯境的也先早已去世,北元再度陷入混乱之中,不可能再对大明产生威胁。除了西南仍有小规模的瑶民动乱,帝国基本上海晏河清,国库充盈。
朱祁镇还平定了石亨、曹吉祥等拥立功臣的叛乱,将夺门之变后一度混乱的朝纲重新整肃一清,除了对王振不离不弃之外,官场也清风拂来,朝堂之上李贤、彭时、商雒等皆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贤臣能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但此时的朱祁镇却躺在龙床上起不来了。虽然年仅38岁,但朱祁镇自知时日无多,他叫来太监牛玉,为他起草遗诏:第一,太子朱见深在他死后继位,不用守孝三年,在百日之内成婚;第二给所有后妃确定名分,免于日后宫中争位;第三,废除后妃殉葬之制;第四,安排陪葬的器具物品。
李贤领阁臣看后,老泪纵横:“别的不说,单停止殉葬一事,就已经是古今盛德了。”
正月十七日,一生坎坷的朱祁镇永远闭上了眼睛,整个帝国陷入哀恸之中。对于这位毁誉参半的皇帝,已能盖棺定论,该如何发讣告呢?
这样写吧:朱祁镇同志是大明朝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他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民族主义战士,他是敬畏天道,仁爱真诚,修文偃武,崇敬道德,孝道睿智的好皇帝(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最后还给他定了庙号英宗,根据谥法,出类拔萃曰英,道德应物曰英,德华茂著曰英,明识大略曰英。
虽然谥号庙号总有恭维粉饰之意,但历史是公正的。《皇明通记》里说:“及北狩逾年而归,于是艰难险阻备尝之矣。人之情伪,悉知之矣。暨复登大宝,遂躬亲政务,屏远权奸,精明之治,光于祖考。”
《明史》里说:“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坏的政绩)。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
朱祁镇的一生可以说是战斗的一生,与凶悍的北元敌人战斗,与拥立他复辟的权臣巨奸战斗;他的一生也是光荣的一生,他为国家出生入死,虽身陷敌营,仍保持尊严,没有向敌人屈膝投降;他的一生还是跌宕起伏的一生,虽然走过弯路,虽然有过暂时的黑暗,但他凭着自己的毅力挺了过来,到了晚年拨乱反正,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