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雷
老板朋友圈小聚,免不了聊聊用人这档子事儿。A老板直言:咱不怕花钱,就怕花个大价钱,招个赔钱人。各位老板点头表示赞同。当然,员工也无奈:职位易求,知音难遇!恰逢十一长假,与其在外拥堵,不如在家读书。偶读王阳明的《传习录》和关于老先生的传记。赶巧,王阳明或许可以解开老板和员工的心结。
心即理:满公司都是圣人
经营一家小商贸公司的陈总说:“我有三处门市房,连成一片,自营这家公司,快二十年了。最近几年,互联网经济对实体店冲击很大,一年到头也就赚个房租费。上大学的儿子劝我把房子租出去算了,毕竟也算是黄金旺铺,对外出租容易。开始我觉得孩子心疼我,也很感动。但后来又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可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但跟了我十几年的员工怎么办?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有几个人能禁得起再就业的折腾?”
常有人说“天下老板一般黑”,我却发现朋友圈里像陈总这样菩萨心肠的老板比比皆是,“黑”只是表象,只不过是“菩萨心肠”外显的“霹雳手段”。正如王阳明悟道时所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晚年的王阳明用四句话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家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四句话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老板的“黑”心何尝不是“无善无恶”的初心,何尝不是圣人之道?
在公司里有这种圣人之道的不仅仅是老板。广告公司的王总说:“今年适逢公司成立十二周年,我给每位员工包了红包,交给财务人员。财务人员兴奋地说:‘谢谢王总把这么好的任务交给我!’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佛家说的那名话:施比受更有福。老板如此,员工也是如此。”
王阳明的学生习惯说“满街都是圣人”。其实公司里也是“人人皆俱如来佛性”,满公司都是圣人。
有一则关于王阳明弟子的故事:这位弟子抓住一个小偷,便对小偷讲良知的道理。小偷问道:“我的良知在哪里?”这位弟子就令其脱掉外衣,再令其脱掉内衣,小偷都照做了。接着他令小偷脱掉内裤,这时小偷犹豫起来。王阳明的弟子便对小偷说:“这就是你的良知!”公司损人利己者有之、假公济私者有之、搬弄是非者有之,但归根到底,人一定是有底线
的,这底线就是良知,将底线扩散开来,就是“知善知恶”,而“知善知恶是良知”。可见,人对外物的认知是一种本能,心的本体就是“至善”。将这种本能发挥到极致就能够心如明镜,映照万物,此时的心便是天理。心即理,人只要秉承良知去分辨是非,遵守良知的命令,就成为圣人了。公司里,人人用“心”做事,就满公司都是圣人。
致良知:心中无贼
既然满公司都是圣人,为什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呢?用王阳明的话说就是:“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这“心中贼”和“心腹之寇”是什么?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其心同,其理同。”还是让我们看看佛陀悟道时说了些什么!
菩提树下,悉达多王子脑海里浮现出莲花的画面,有的浮出水面,有的深深沉入水中,有的距离水面很近。王子悟道了,他成佛的第一句话就是:“众生皆俱如来佛性,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心中贼”就是“妄想和执著”。去除心中贼,就需要教化。
企业是一所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但培训只是人力资源工作的环节之一。浮出水面的莲花是已见天日的,是已经觉悟的人,公司能招到这样的人是福分。距离水面很近的莲花可上可下,闻听佛法就可以觉悟,佛陀说法的对象主要就是这些人。公司选贤与能,但并非一厢情愿,贤人和能人总是供不应求,退而求其次也是不错的选择。但选择以后就要在培训上下功夫,就要“破心中贼”。“心中无贼”就是要“致良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在企业里,“致良知”就是先总结出与社会相匹配的、善的企业文化,再让这种文化和员工心灵深处的良知合二为一。至于深深沉入水下的莲花,佛陀也爱莫能助,至少在短期是这样的。企业招到这样的人,会成为负担,培训起来也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谈到良知,电子商务公司的张总颇显无奈。他给我们讲了魏惠王的故事:
魏惠王问一个叫卜皮的人:“寡人的名声如何?”
卜皮说:“都说大王是个慈惠的人。”
“慈惠到什么程度?”
“到了快要亡国的地步。”
“为什么?”
“慈者不忍,惠则好施。结果该杀的不杀,不该赏的乱赏。这样的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
讲完故事,张总说:“我就是那个魏惠王啊!我的心中贼是没了,但即便是做慈善,也得有这个实力呀!”我忙用佛陀悟道时脑海中浮现的莲花图回应:“慈惠不是没有底线的慈惠,离水面尚远的莲花,实属无缘难化,不是拉一把就能上来的。老板心中无贼了,员工也得致良知,而且要主动致良知才行!”
纵观职场,没有一个成功人士不是主动致良知的结果。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既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也就是心中本来无贼,但人心被“妄想和执著”蒙蔽也就有了贼。能不能防心中贼,就是普通人和圣人的差别。如何破心中贼?堪称典范的就是中国历史上达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标准的两个半圣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算半个。
如果把天下比做企业,孔子是最好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教育上他奉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的在德行方面表现突出,如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有的在语言方面表现突出,如宰我、子贡;有的办理政事能力较强,如冉有、子路;有的熟悉古代文献,如子游、子夏。可以说,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一番成就。无论做何行业,孔子都要弟子修身先修心,“不义而富且贵者,于我如浮云”。更主要的是,以此为前提,注重人才储备和保护,如他认为蘧伯玉是君子,因为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卷而怀之”并不是消极避世,而是不做无畏的牺牲,“明知不可而为之”也是有前提的。人力资源经理让员工用“心”做事,就是“把信送给加西亚”,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如果把大明王朝比做企业,王阳明则是最优秀的业务经理。他不会不知道“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道理,关键是如何把握这个度。因为低估了邦无道的程度,他仗义执言,结果险些被廷杖而死,又被关进锦衣卫大牢。王阳明得知朱宸濠造反的消息,本可
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却选择了义无反顾。他以文弱的带病之躯指挥作战并战无不胜……做业务需要冒风险的。市场在很多情况下是以成败论英雄。但好的业务经理不会像岳飞那样风波亭殒命,也不似安禄山那样拥兵造反。圣人就是圣人!王阳明做业务,坚持的原则就是致良知,做到心中无贼。既然良知就在心中,那便无需外求。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推导,无论形势多么变换复杂,也不会偏离良知这个方向。
再把史书翻到大清王朝,曾国藩则是最优秀的项目经理。曾国藩的一生做了三个大项目: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和办理天津教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后人对曾国藩一生的评价。唯有致良知的决心,才能支撑人殚精竭虑追求事事完美。曾国藩认为:“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做项目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想尽善尽美,先修好这颗心。“养心”和“致良知”实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都是心中无贼。
王阳明说:“事物之来,但尽吾心之良知以应之,所谓‘忠恕违道不远矣’。”“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个道就是良知。事情来了,以良知应之。这样的员工,做HR、做业务、做项目,都没有不成功的道理。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德与才是人力资源管理永恒的话题。老板们最困惑的就是“有德之人未必有进取之心”。老板已经不缺钱了,还背负着社会责任给员工打工,员工却去追随幸福指数了……
事实上,有德之人是一定有进取之心的。一个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人一定是充满正能量、满怀进取之心的。道家的圣人绝非远离世俗,而是“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世界还没乱到非圣人出手不可的地步。一旦到了天下大乱之时,圣人也只不过藏在暗处,做个幕后推手;只要完成任务,马上“功成名遂身退”。更加出世的佛家则是另一种积极的态度,以度众生为己任,忍辱背后是精进,禅定是为修般若智慧。儒家的圣人就更不可能“有德之人未必有进取之心”了,孔子“明知不可而为之”,王阳明身处逆境想着“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曾国藩更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西门子的创始人维尔纳·冯·西门子不单是一个能够将他的科学发现应用于实际的优秀科学家和工程师,而且还是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1866年,他发现了发电机的原理,发明了发电机,带着企业家天生的活力,维尔纳和他的公司开始投身于与发电相关的领域——驱动、照明和电力工程,这个发明最终成为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大型企业的催化剂。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应精通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实践工作,站在理论的高度来看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用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甚至提出新的管理理论,应用于现实管理。
西方有一种精神叫基督教精神:“为上帝打工,必有上帝祝福。”东方有一种精神,叫“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王阳明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就是因为他一生用“心”做事,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同时,“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修身以成圣,齐家以成贤”,公司里无论身处哪个岗位,只要用“心”做事、知行合一,哪有不成为圣贤的道理?满公司都是圣人,哪有不壮大的道理? 责编/齐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