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然
在宝宝成长的某些阶段,我们会发现他突然变得“不听话”起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沟通——原来讲得通的道理,现在不听了;原来温顺乖巧,现在冲动捣蛋了……专家们把这个阶段称为“第一反抗期”。
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唱反调,往往听不进家长讲的道理,他们常以“因为我喜欢”“因为我高兴”作为理由,如果此时家长强烈指责“你怎么那么捣蛋”“你怎么这么不懂道理”,或者报以威胁性的警告“你再这样我就把你关小黑屋”,那他们反叛的念头会愈发高涨,誓把革命坚持到底。
怎么办?我有妙招。在我们家,万试万灵的方法叫做“角色互换”,就是用“如果你是我”或“如果我是你”来和他们沟通,也许很简单的一两句话,就能让宝宝瞬间明白他做错了。
我家女儿自从上了中班以后,脾气渐渐变得暴躁起来,不时对家人大喊大叫,还会冒出一句我们从没说过的口头禅:“因为我说不行,就不行!”我一直想着,怎么才能改掉她这坏毛病呢?
很快,机会来了。
那天我正在做午饭,女儿跑来说要看电视,我看快要吃饭了,就没答应。没想到,女儿突然情绪激动起来,大喊:“就要看电视,不要吃饭!我说不行就不行!”我看着她气鼓鼓的脸,先试着晓之以理:“宝贝,你说看电视重要还是吃饭重要?”她一直都明白吃饭最重要,可当下,她却故意说:“看电视最重要!”得,看来得动之以情了。
我咽了下口水,镇静一秒钟说:“宝贝最爱玩过家家了不是吗?像上次,你辛辛苦苦做了好多好吃的给妈妈吃,万一我说,我不要吃,要去做别的,你高兴吗?”女儿回想了一下我过去的“表现”,确实都高高兴兴“吃完”,又夸奖她做得好吃,便低下头不说话了。(第一步:换位对比,回想妈妈是怎么做的)我接着说:“将来你长大了也会当妈妈,如果你女儿不好好吃饭,后来生病了,你难过吗?”女儿看看我,点点头。(第二步,联想共情,传达心声)“还有,妈妈不让你做什么的时候,如果我也说‘说不行就不行’,没有理由,你能同意吗?”她摇摇头说:“妈妈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让我看手机,是因为眼睛会坏掉,你不让我吃巧克力,因为牙齿会痛。”我叹服女儿的领悟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便蹲下来,搂着她的肩说:“对的,乖宝贝!要是什么时候我说得不对,你也可以说不,不过要告诉我为什么,好吗?”女儿欢快地说:“要是你让我不要吃饭去看电视,我就说不行!”我亲了一下她的小脸说:“太对了!等下午你从幼儿园回来,那时如果你想看,妈妈就陪你看一会儿,好吗?”女儿高兴地点点头,然后拿了画笔去画画了。(第三步,通过回忆,诱导孩子总结正确做法)
有家长可能会问,为什么要通过三个步骤那么麻烦,直接角色代入反问孩子,不就可以了吗?
对此我是这么理解的:倘若在亲子关系中,孩子始终将父母视为与自己平等的对象,那当然是没问题。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父母终归略强于孩子,在许多方面都起着示范指导作用,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想必不会像成人一样高。所以若只是简单粗暴地角色代入,时间长了,这种实力不对等的对比也会演变成另一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哪天万一孩子恼了,直接来一句:“我又不是妈妈!”破罐破摔或倚小卖小,那这个方法就失灵了。所以您可以看到,在上述案例中,我几乎没有直接点明“你该学我这么做”,而是“我当时这么做时,你感觉是不是特别好?”唤起孩子心中美好记忆,从而引导她自我完善,努力做得更好。
归根结底,孩子并非故意捣蛋,不讲道理,只是在试图找寻自我的边界;“角色互换”就是让他们找到这个平衡点,逐渐理解人人平等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慢慢地,孩子就能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变得更客观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