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意义

2015-09-10 07:22沈会琪刘小红
人民论坛 2015年14期
关键词: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

沈会琪 刘小红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实践性和超越性的重要精神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资本的批判以及与当代哲学的对话是其获得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做出时代性解读,分析了其作为人类精神家园的重要时代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批判精神 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是对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推动作用。德里达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大声疾呼:“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①这里的“某种精神”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基于对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信念和人类的解放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批判性与自我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和自我批判的精神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程,对外在现实的批判和对自我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不断自我超越和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曾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②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部分,但自我批判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那么我们便会更明确地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意义有二,即这种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结论,临到触犯当权者时也不退缩”。③今天我们“要想继续从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中汲取灵感,就必须忠实于总是在原则上构成马克思主义而且首要地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批判的东西,那就是一种随时准备进行自我批判的步骤。这种批判在原则上显然是自愿接受它自身的变革、价值重估和自我再阐释的”。④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核心支点。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的基本立足点,实践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创立之初就拒斥一切形而上学,趋向于寻找到一条通往人类解放的道路。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导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的关系异化,人的生存状态也普遍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实践,一方面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人的生存状态全面异化,“单个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历史性的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支配”。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是基于人们的生活实践,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进行反思和批判,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践性与现实性的建构原则。

超越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重要特质。一方面,马克思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解读,已远远超越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关注。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是产生于19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的社会批判理论,但是它具有全球性的视野,关注的乃是全人类的自由解放事业。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哲学应该超越“政治革命”的范畴,而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到关于人的生存异化的问题,关注全人类的解放的问题。面对资本逻辑的大行其道和资本逻辑统治下人类的种种生存困境,马克思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尊重人的身体,尊重人的生命,这是对人的精神存在一种崭新的解读。马克思认为,异化的劳动最终导致人的生命的异化,所以应该还人的生命以本真含义,不应该遮蔽人类的审美需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也体现为对虚无主义的超越。马克思在资本的逻辑分析中肯定了资产阶级迟早将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马克思认为,现代世界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已经普遍化了,一切存在都可以被置换为物质财富,这正是虚无主义的根本所在。“任何能够想象出来的人类行为方式,只要在经济上成为可能,就成为道德上可允许的,成为‘有价值的’;只要付钱,任何事情都行得通。这就是现代虚无主义的全部含义”。⑥马克思等思想理论家从反思、质疑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是引领人类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之大任的历史承担者,这大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文明前进历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时代诉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作为科学的、经过实践证明的思想理论和价值体系,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与时代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推进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和精神基础,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看成是人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无机界。自然界不仅可以供给维持人类生命活动的直接生活、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根基。“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支出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⑦然而,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已经表现在经济、健康和精神等许多方面,且至今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生态环境被日益污染的情况已变得愈发严重。“这种对大自然的麻木不仁延续下去,人类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精神上的退化”。⑧当代人对自然的肆意掠夺伴随着资本积累的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被简单地改造成了索取资源和倾倒废料的大容器。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生存方式在当代社会中并未得到解决,在资本主义经济扩张过程中,弱势群体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成了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主要受害者。资本的这种积累的过程不仅是自然界日趋贫困化,也是无产阶级贫困化的过程。福斯特认为,“在维持生态系统与生物圈和维护资本主义所代表的快速无限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固有的冲突。讨论任何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都必须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毫无节制及其对周边世界的影响为重点”。⑨

人与人关系的疏离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人类的生活不能疏离他人和群体,一旦疏离他人及群体,就会陷入寂寞、孤独、空虚和恐惧之中。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人的本质做出了基本的规定,“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征和确证。人的个人生活和类生活并不是各不相同的,尽管个人生活的存在方式必然是类生活的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方式,而类生活必然是较为特殊的或者较为普遍的个人生活”。然而当今社会下,我们与我们的类本质相异化,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我们的类生活是什么。“我们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为巨大合作结构中的成员,而是把我们自己想成去工作挣钱,然后去商店花钱的人。正如马克思曾经晦涩地指出,把我们的类生活只看成个人生活的一种手段”。当“去传统化”、“全球化”和“个体化”等一些核心概念改变了、埋葬了工业社会的现代化的前提和框架条件时,人与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诚信、关怀、友爱日渐缺失,而信任危机、疏离和冷漠正日趋增多。

人与自身关系的危机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人不仅是一种感性的物质存在,而且是一种超感性的精神存在,这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人类凭借着对自然世界的主体性创造出了丰富的物质,然而当代人却受困于过多的物质需求而身感困惑与焦虑。所以,生活在以风险性、不确定性和全球性等为主要特征的当代社会中的人们普遍面临“身心分离”,身与心的关系空前紧张,生活世界的内在构架失衡,身为物役,心灵沉重孤寂。今天的人们陷入了反现代性的诱惑和恐怖,担忧现有的物质依赖和道德义务的结构会分裂,甚至是社会脆弱的功能系统也会崩溃。马克思以资本为核心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剖析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现象,揭示了人的自我异化的逻辑,本质上也是对人的自我生存异化的存在论意义的批判。马克思·韦伯也曾经这样描述过当代人的自我异化状态:“自从禁欲主义着手重新塑造尘世并树立起它在尘世的理想起,物质产品对人类的生存就开始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控制力量,这力量不断增长,且不屈不挠。今天,……在其获得最高发展的地方—美国,财富的追求已被剥除了其原有的宗教和伦理涵义,而趋于和纯粹世俗的情欲相关联,事实上这正是使其常常具有体育竞争之特征的原因所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课题

家园和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当代导向。家园是为人的身体提供了栖息的场所,也是灵魂的归宿,可以使人产生温馨感、舒适感和安全感的重要场域。自然世界就是人们赖以生活的自然家园,相对于自然家园,精神家园则是人生追求所期望达到的境界和不懈追求的理想,是对生活意义和自我价值的认同。马克思在全面把握和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后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实质也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及“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概念,但正确处理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思维方式却是显然的。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属于社会之中,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成是属于社会之外。马克思则认为,正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了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产生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等复杂的关系。通过对人类的生活实践考察,马克思发现了人是以物的方式去活动且与自然发生关系,而结果是人成为主体,自然成为客体的现实。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应该以自然家园与精神家园的和谐为价值导向,引领人类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引导下,批判性地看待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一方面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使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以自然生态的健康发展为总体目标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加强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展现家园和谐之美。

资本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价值引领。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蓬勃兴起将人们带入了信息社会,或者说后工业社会、科技社会,也有学者称之为风险社会。但工业化进程加速和科学技术进步造成了人的生存异化的现实,且并没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即资本逻辑。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并没能消解资本的内在驱动力,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继而进入国际垄断的阶段,使整个世界局势面临无序的发展变化。通过经济学的考察研究,马克思从哲学上展开了对人类现实生活的批判,实际上也是资本批判,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德里克指出,只要资本的逻辑继续发挥作用,“只要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马克思主义就还有意义,无论是否存在马克思主义学者”。德里达曾指出,当代资本有10个无法愈合的伤口,“经济战争、民族战争、少数民族间的战争、种族主义和排外现象的泛滥、种族冲突、文化和宗教冲突等,正在撕裂号称民主的欧洲和今天的世界”。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与资本批判理论相联系,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以批判的视角来解读世界、改变世界,使其批判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与当代哲学对话: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指引当代人生活实际的科学理论体系。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孤立地发展,而应该在于当代哲学思潮积极地、批判的对话中创新发展,展现其顽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实践哲学,与当代哲学的对话也就意味着与时代问题的积极对话,其重要意义就在于从问题出发分析和回答了重大现实问题,并指导着问题的解决。而与当代哲学的对话无疑也是具有批判性的,任何一种哲学都应该植根于它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社会现实生活为哲学思想的基础,深刻地表达了自身的哲学立场。马克思明确反对一切形而上学,并提出哲学应该关注人在现实世界的生存状态,应该关注人类的解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形而上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其政治功能,从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辩护和服务的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还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都应该延伸到对现实生活的批判”。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与当代哲学的对话,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精神的新的意义领域,也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范式,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旺盛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南京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本文系江苏省2014年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价值:区别于西方的价值体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MLD007)

【注释】

①④[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1页,第124页,第112页。

②③⑤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6页,第416页,第42页,第45页。

⑥刘森林:“马克思论虚无主义”,《哲学文摘》,2013年第1期。

⑧周国平:《人生哲思录》,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2页。

⑨[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耿建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5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2~123页。

[英]乔纳森·沃尔夫:《当今为什么还要研读马克思》,段忠桥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37页。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142~143页。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袁贵仁,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时代的真理和良心”,《哲学文摘》,2013年第2期。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
失乐园
失乐园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艺术资讯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坚守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