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智维
2010年,一家企业代表找到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主任王金兰,希望针对某些紧缺专业岗位的人才与学校联合培养。这种合作模式被称为订单式培养或联合培养。一年后,王金兰希望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探索与企业进一步深度合作:除学校教育外,充分利用企业、人员、项目资源,将学生分散至企业基地培养。当时她就懵懂地意识到,这是现代学徒制的雏形。
令王金兰没想到的是,国家层面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今年将推开。7月3日,在天津召开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教育部职教司副司长王扬南透露:“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公布100多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正式启动试点工作。”
从企业和学校自发探索到国家层面的试点,作为世界职业教育重要培养模式的现代学徒制开展势在必行。然而在实践中,除探索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及统一培养标准外,还需部委间通力合作才能将其落到实处。
找回丢失的学徒制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这句俗语说的是明清时期微州人为谋生外出学徒经商的经历,从做学徒或伙计做起,得到经验,然后自立门户,再然后闯荡大江南北……
更通俗地理解,学徒制就是师傅带徒弟。手工业时代,学徒们从进入师门到长大成人的饮食起居均在师傅家中,师徒之间存在人身依附关系。进入大工业时代后,学徒制从家庭延伸至企业。
20世纪50年代,被视为学徒制在中国消亡的分水岭。由于被指责存在剥削成分以及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和用人制度要求,作为一种人才培养制度的学徒制几乎消失。
然而,替代学徒制的学校教育则存在弊端。“技艺、技术性的知识技能只能通过学徒制学习,仅靠学校教育难以满足。现代制造业的很多技能,特别是与高新技术相适应的工作过程知识只能在工作中学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赵志群说。
重学术理论,轻实践操作,这始终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弊病。有研究者做过对比,在某一专业,中职学校教学中基础理论知识占比甚至比清华大。例如,同样一个专业,清华大学的制图课为80学时,而中职超过了100学时。在德国和新加坡等公认的“高技能国家”中,职业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培养,而不是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
在赵志群看来,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一些体制性问题,如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智能工作需求、缺乏对职业基础教育的正确理解、职教内部中高层次教学内容衔接无序等。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国际现代学徒制研究网络学术年会,来自德国、日本、英国、美国、瑞士等18个国家和地区及欧盟的70多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代表参加会议,英国甚至派了观察员。
时任教育部职教司司长的王继平也出席了会议。不过,这次会议让赵志群感到有些尴尬的是,“参会的中国代表很少,因为工作语言是英语”。
学校热企业泠
从2010年开始,广州市技师学院每年都会送到企业一批学生去培养。5年来,该学院通过这种模式培养了近两百人。
对于这种培养模式,广州技师学院教研室主任陈林生非常认同:“与以往纯学校教育的学生相比,这批学生明显拥有更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他说,这些学生毕业时基本都是企业技术骨干,即便没拿到技师证的学生,将来也会成为企业骨干。
近些年,一些地区自发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并形成了代表性的经验。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一项制度,学徒制受到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但不少学生及家长仍有顾虑。
对此,王金兰深有感触:“有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学习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而非实践能力;更多接受学校教育,而非到企业锻炼。还有学生和家长担心,参与学徒制的学生可能会沦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学校热,企业冷,这是受访者谈及最多的问题,也是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困境所在。学徒学生的身份,让企业有很大顾虑。“学徒学生具有双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虽然政府提倡‘招生即招工’的做法,但部分学生尚未达到18周岁,与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相违背。所签合同如果触及法律底线,企业对此比较担心。”王金兰说。而在德国,学生在企业有一种特殊身份,即“培训生”。
之前,没有制度层面的合作机制,开展现代学徒制依靠校企之间的领导和私人关系。“有些企业不愿意合作。”陈林生谈道,企业要追求效益,若学生待一两个月就离开,可能会影响企业生产秩序。刚开始作为学徒的学生和企业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学生只有在企业停留一定的时间,才能给企业带来益处。因此,学徒制的可持续发展也取决于学徒的时间。另外,希望政府从税收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
从制度建设角度看,学徒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学徒培养标准。赵志群认为,从世界各国经验看,现代学徒制若要存活下来,必须有全国统一培养标准,这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如果仅靠校企关系,学徒制是做不下去的。
由谁主导
“目前,行业、企业、职业院校总计超过5000家。”王扬南透露,其中,申报参与试点的单位有1100多家,地市级政府20佘家,院校超过1000所,参与申报的企业超过4000家。
试点计划甫一公布,就迎来各方积极响应。“有关现代学徒制的制度性建设,反映了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赵志群说,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中国可能是唯一没有实行现代学徒制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德国、瑞士、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广泛开展了现代学徒制。其中,德国现代学徒制比较普遍,企业参与度高,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学徒制参与率高达91%。
学徒制势在必行,但由谁主导专家则有不同看法。赵志群认为,仅靠教育部一部之力,学徒制难以实现,教育部与人社部等部门必须合作。“部委间缺少深入合作,是开展学徒制遇到的最大问题。”
我国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委主管,其中,教育部主管的高职学校有1300所左右,中职约2.3万所,而人社部主管的技工学校为2900多所。“在培养思路方面,人社部更关心企业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部更侧重学校发展和学生学历需求。”赵志群说。
在他看来,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与人才培养相关联的经济制度,需要教育部、人社部甚至经济主管部门共同努力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