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上的1870’

2015-09-10 10:00陈婕
南风窗 2015年13期
关键词:拍摄者底片满族

陈婕

从来没有一样东西,漂洋过海来到遥远的中国时,能够引起那样多中国人的不安。在佛教从天竺传到汉土时没有,在红发绿眼的商人遍布大唐时没有,在马可·波罗向忽必烈讲述地中海世界风貌时亦不曾有。

倒是距离我们一两百年之前,那个小小的黑色盒子,老外们称为“照相机”的东西,成功让千年来见多识广的中国人不安了。在摄影刚进入满清土地时,国人认为那是妖术,认为那个镜头会夺人魂魄。在很久以后,他们才终于接受这个古怪的玩意。

他们终于抬起眼睛来,直视镜头。于是,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这个拿着相机在清朝土地上行走的老外,镜头下便终于摄入了这片土地上的灵魂。

身穿朝服,眼睛略略下垂睥视镜头的满清官员,在假山庭院间站立行走着的旗人妇女,大街小巷的士兵、手艺人和穷人,京剧舞台下的戏子,圆明园、北京气象台等景点,都一一摄入。想象那个背着相机穿行的苏格兰人,遇上了黄土地上的中国人,两者同样拥有悠久高贵的历史,在镜头这边与那边,彼此都触动了对方。只是对中国来说,彼时大清气数将近,一如拜伦在他的诗歌中所说,“命运的星辰已经暗淡”。所以留在胶卷上的这些影像,总有点鸿蒙初辟的不确定,就像中国人在盯着镜头的同时,内心仍是戚戚焉—真的吗?这个怪东西,真的不会将我的魂魄摄进去吗?

江湖儿女江湖长,当时的中国,已经不是小说中那个优雅高傲的中国了。中国人,从德国的哲学中学习严谨,从英国的文艺中发展想象,从美国的科技中提取动力,旧的习俗裹挟着新的希望,就这么一路走过来。于是我们在照片里,也能看到他们饶有兴致地看着西洋画片—在没有电影的年月,这算是穷人的娱乐了吧。

这一系列的数百张照片,在海外出版后尽管引起了轰动,却在它所拍摄的地点没有引起太大回响—那个中国太老了,老得眼睛模糊两眼昏花,又如何能够看得清楚底片上自己的面目?

命运的星辰灭了又亮,拍摄者与被拍摄者,都已进入轮回。中国人早已习惯了拍摄,还乐于各种自拍,他们不光追新,还念旧,于是便有人心心念念着:当年的我们,是什么个风貌?我们慢慢攀上山峰,不忘回头看,挥挥手,便掀起了怀旧风潮。人们在异国重新发现了古老中国留在底片上的灵魂,那上面,中国人直盯到你骨头深处的眼神,让我们回不过神来。

焦躁、不安、病毒、痴情、战争、流言、蜚语……我们发现,时代变了,这整个世界的旋律却依然没变,其他国家的人,还有打不完的战争,而中国的痴男怨女,依旧还在为相似的东西而烦恼着。只有底片上的那些古老中国人,还在或深情或木然地看着这人世间。

01. 1868~1872年,宁波的妇女,她们的发型是当时最为流行的。

02. 1868~1872年,广州桨栏街(现桨栏路),挂满广告牌的商业街。

03. 1868~1872年,广州,由满族人和本地人组成的炮兵队。

04. 1870~1872年,香港的画师。画师为谋生而绘制千篇一律的外销画,卖给来华的外国人。外销画一度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艺术、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一个窗口,现在则是研究晚清以来中国绘画史不可忽视的材料。

05. 1870~1872年,北京,从城墙上看当时的城市中轴,在桥上的大多数是聚在一起赌博的乞丐。

06. 1868~1872年,福州,坐在轿子上的是一名外出公干的满族军官。

07. 1868~1872年,福州,满族贵妇在梳妆。

08. 1868~1872年,上海,街头织布的母女。

09. 1868~1872年,北京,巨富的贵族杨氏一家在其宅院里合影。

10. 1872年,北京,满族的弓箭手士兵。当时中国已逐步引进西方的火炮和步枪,但军队仍然需要考核士兵使用传统武器的能力。

11. 1872年,北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几名大臣。

猜你喜欢
拍摄者底片满族
旧底片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一座城的70年时光底片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保护光明的“底片”
无巧不成图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社会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