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海妖后
匈奴人自春秋战国年代起便进入中国古史的记载中。如许多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对草原上的苍狼充满着敬畏,狼型图纹时常出现在他们随身的佩饰之上。狼的捕猎场景,是匈奴人最常用的纹饰。
金牌饰是一种服饰上的实用配件,精美的雕刻手法,使其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这件汉代狼噬牛金牌饰,表现的是狼偷袭牛的瞬间场景。
金牌背部略平展,有两个矩形横扣,应是为了扣于衣物或其他物品之上。金牌扣饰系用黄金铸造成型后,又经錾刻修整,灌木枝干、动物肢体之间镂空,采用了透雕手法,又具有浮雕效果,立体感强,层次丰富,艺术表现手法准确,铸造工艺特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匈奴人有习用金银佩饰的传统,但像这件形体较大的金牌扣饰则比较少见,弥足珍贵,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小组确定其为国家级文物。
匈奴的配饰纹样风格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可得知,匈奴金银器中,以动物间咬斗、争斗为题材的装饰代表着一种时尚,写实性很强,用立雕、圆雕、浮雕来表现具体动物形象。复合动物图案是匈奴民族金银器装饰的显著特征,常表现动物间撕咬的场面,生动地反映了草原上弱肉强食的情景,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剽悍尚武的性格。
这件匈奴王金冠造型生动新颖,工艺精细,被誉为“草原瑰宝”。匈奴王金冠主要用于匈奴单于参加盛大典礼,由“鹰形金冠饰”和“金冠带”组成,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的匈奴贵族金冠饰。
金冠融铸造、锻压、锤打、抽丝等当时最先进的技术于一身,造型简洁而又气势不凡,充分展示了这个族群的生活特征。冠带前部有上下两条,中间及其末端之间有卯榫插合连接,两端有卯榫与冠带前部相联结,组成圆形。
冠饰呈半球体,其中浮雕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在半球体的冠顶饰有绿松石雕雄鹰,呈俯视展翅欲飞状,头部以两块绿松石磨制而成,整个冠饰构成了雄鹰俯视狼羊咬斗的画面。
金冠的头部设计巧妙,造型独特,工艺精美;佩戴时石雕雄鹰随人体活动而微微颤动,更觉振翅欲飞。
热衷动物纹饰的民族
各种题材的动物纹,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生活实践的结晶,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实用艺术。金冠带上的马、羊,正是他们长期饲养的家畜,鹰俯视狼咬羊,则生动地反映了草原民族的狩猎生活。整个金冠饰充满草原的气息,表现了匈奴族勇猛强悍的性格及对英武善狩者的崇拜。
与实战兵器相比,此短剑的剑柄过于华丽而纤细,难以承受实战格斗中兵器相碰所产生的撞击力。
根据文献记载,匈奴人在举行庄重的盟誓仪式时搅动血酒使用的“径路刀”,应该就是这类柄部装饰华丽的青铜短剑。
剑柄的双豹图案代表着持剑者的威猛尊严,或者昭示着短剑自身所蕴含的如猎豹一般凶猛、且强悍的无比威力,庇护族人在即将开始的狩猎或战争中所向披靡。
径路有神
北方草原民族有歃血盟的习俗,《汉书·匈奴传》在记载这一盟誓程序时有这样一句话:单于以“径路刀、金留犁挠酒”。这里的“径路”,颜师古早年作注时援引应劭的观点,认为指的是匈奴人使用的宝刀。
另外,文献中还记载,匈奴人有将“径路”奉为崇拜和祭祀对象的习俗,曾立有“径路神祠”。早期北方畜牧民族多以自然物为神灵依附物,联系到生活在欧亚草原上的斯基泰人有祭祀军神的习俗,我们推测,青铜短剑剑柄上装饰的各种动物,实际上早已被早期北方民族寄予了超自然的神威,而锋利的短剑,又蕴含着他们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愿望。因此,他们将“径路”视为军神、战神,借此依仗祖先在天之灵的庇护。
久而久之,由于将径路神当作战神的代名词,故有“径路神祠”的出现。那么这些青铜短剑,无疑也兼具有“神”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