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气候会给旅行者带来独特的疏离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寒风枯叶和雨雪纷扬的氛围中,万物失去了原本的色泽与风采,好像被冬天的魔法放进了一个透明的屏障里,与我们熟知的面貌、熟悉的环境割裂开来。
但引申来讲,这种失色和割裂未必是一时的缺失,反倒内在于旅行的本质。无论是哪个季节,我们在旅途中看到的事物都会或多或少地脱离原貌。一个场所就像一匹织锦,有着多年形成的繁复纹路和机理;在本地人眼中,场所中的每件事物——比如一座建筑、一道风景、一种民间工艺——好比是织锦里的一朵花饰,要在周边纹理与脉络的映衬下才能显出自己的光彩,获得独有的意义。而旅行者却总是匆忙的人,他往往只会单独观看织锦中的这片花瓣、那片草叶,况且其初衷多在于赏鉴、品味而不及其他。所以在旅行时,我们打量事物的眼光大体是片面而抽象的;耽于审美的旅行者不管走到哪儿,就像随时在身边撒下了这“冬天的魔法”,看到的只是透明屏障中的一切。
这种对事物的曲解,德国诗人曾有个妙喻说,“犹如雪落到钟上,让钟声走了调。”从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探访一个地域,执行一次“深度报道”,首要任务就是试着拂去积雪,让寒钟发出本来的声音。比如本期的专题报道“吉林市:雾凇背后的风情”,其题目的主旨就是引导读者从著名的雾凇景观之后、之外,全面体验吉林市的整体风貌。这座城市丰厚的历史底蕴、鲜活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多彩的时尚文化形态在报道中形成了独特的谐振与韵律。多拂去些积雪,旅行者便更能领略悠扬动人的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