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克教是古鲁·那纳克在1469年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所创建的宗教流派,目前信徒约为260万人。在锡克教圣城阿姆利则,到处是头裹长巾,保留长须长发的锡克教徒,他们的身上浸染着古老文明气息的装束,让人仿佛穿越至莫卧儿王朝,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锡克教徒的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对锡克教徒来说,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才是真正完整的信仰标识,更不知道,锡克教徒的装束源自于锡克教曾经军事化的历史过程。
锡克教最早是在莫卧儿王朝时期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交流中萌芽的,它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既反对印度教森严的种姓制度,也不赞成伊斯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因此从一开始,锡克教就带着浓厚的反抗色彩。
“锡克”是梵文Sikha的音译,它的真正含意是“进了学的人”或“受过教育的人”。奉行祖师崇拜制的锡克教,由第一位上师那纳克开始,他让锡克教徒们受的教育就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关英雄精神和维护尊严而献身的教育。到了第六代上师,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儿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半武装宗教组织,开始注重武装组织和训练,经常与政府军和异教徒发生冲突。事实上,锡克教在第十代上师戈宾德·辛哈时已经完成了军事化的任务,组成了一支强大的锡克军,戈宾德·辛哈给教徒举行献身仪式,要求教徒蓄长发、戴发梳、戴钢镯、穿短裤、佩短剑,以示区别于其他教团,但也有人认为这五件东西不过是在随时提醒教徒对本教坚信不移罢了。
完成了军事化后,锡克教不仅与莫卧儿王朝对抗,后来也是抗衡英国殖民的重要力量。英国统治印度时期,锡克教徒曾占了军队人数的四分之一,在印度的独立运动中,锡克教徒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锡克教逐渐分成了12个支派。摄影师Mark Hartman在阿姆利则和阿纳纳德普尔寺旅途中进入的这个独特群体尼昂锡克教徒实际上是锡克教的一个特殊分支,也是当今世上仍坚守尚武传统的宗教流派之一。尼昂原意为“鳄鱼”。历史上,他们因在战场上英勇无畏而被誉为“不朽军队”。尽管冷兵器时代早已作古,他们身上佩戴的武器更多的只是一种装饰,但对他们而言,那是领受过铁血浴火的洗礼,最终成为勇者的图腾,他们坚守着他们的教义、风俗与装束,坚信自己是不朽的军人,愿意为捍卫信仰而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