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汕尾,也是汕美

2015-09-10 07:22白川
南都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海丰汕尾畲族

白川

赤石镇新厝林古寨。

在百度百科搜索“汕美”,会直接跳到“汕尾”的百科页面,下面还会有一行小字提示:“汕美一般指汕尾。”

在网络上,关于汕尾原名是不是汕美,长期争论不休。有说在广东话中“美”与“尾”谐音,汕尾原名就是汕美,当初命名的人弄错了而已;也有考证说各类古籍资料中根本没有“汕美”的记载,只是某些文化学者编织的美丽谎言而已。

纠结“汕尾”是不是曾经叫“汕美”没有太大的意义。只是“汕尾”的名字一语成谶,发展长期位居广东“老尾”,让当地人对“汕美”有了更多的幻想。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内的四个小镇:鲘门、小漠、鹅埠、赤石,长期发展滞后,为“尾中之尾”,而根据合作区的未来规划,这里将在15-20年后崛起一座现代化的未来之城。是否命名“汕美”已不重要,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管委会主任何学文看来,合作区的建设,将在实质上帮助汕尾向“汕美”回归。

鲘门,深汕特别合作区中距离深圳最“远”的镇,从福田中心区出发,也仅需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对许多深圳人来说,鲘门的名字并不陌生,它是深汕高速上一个重要的休息驿站,往来粤东、福建、浙江的话,经常会在这加油、休整。

鲜为人知的是,从很早开始,深圳人餐桌上的海鲜,很多就来自这里。但是鲘门海鲜之美,并不被外界熟知。

鲘门当地流传这样一句话:“金鲘门、银汕尾”,可以看出当地人对家乡的自信。

鲘门所处的汕尾港是全国六大特等渔港之一,汕尾的海岸线455公里,为广东省第二长,整片海域的水质特别优良,更难能可贵的是,其海水温度和咸度特别适宜海产品繁殖。“即使不是汕尾出产的海鲜,只要在汕尾海域‘游泳’一下,味道也不一样。”当地人说。

鲘门的海域环境更是不折不扣的佼佼者。鲘门镇拥有23公里长的海岸线,辖区内有芒屿岛、鸡心岛、江牡岛三个海岛,独特的海洋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丰富的渔业资源。这里环境优美,水清沙幼,水质优良,在这里生养的海洋生物种类丰富且品质优良,据说仅是可食用的海鱼种类,就高达100多种。因此,当地也有“鲘门海鲜,广东第一鲜”的说法。

每逢节假日,包括深圳在内的大量周边游客,云集到鲘门吃海鲜大餐,由此也带旺了当地的餐饮业和旅游业。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做起了饭店生意,“驿站餐饮”也成了当地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深汕特别合作区的总体规划中,作为四大组团之一的鲘门组团定位在生命健康城,将努力发展成为集健康养生、旅游休闲、商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片区。“一个工业园都没有。”据何学文介绍,鲘门滨海旅游将依托十几公里长的沙滩,建设1.5公里长的渔人码头、1.5公里长的万国美食街、10公里长的海边栈道,布置20多家高档次的酒店,成为珠三角滨海旅游最热门的地方。

鲘门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海产资源,经济发展走在四个镇的前列,但即便如此,比起广东省内其他靠海的小镇,发展仍很滞后。

在汕尾的西边,就是惠东半岛的海岸线,巽寮湾、双月湾如今都是极为热门的滨海度假去处,也成为开发商竞相争夺的地方。

在地图上看,同为合作区四镇之一的小漠镇,紧邻惠东半岛。无论是海岸线还是海产品资源,都不输其他,然而,长期以来小漠则是“养在深闺人不知”。

地处红海湾畔的小漠,背山面海,东南面海岸线长20公里,素有“粤东红海湾第一滩”的美称,这里的沙滩宽阔平坦,沙粒细小均匀,纵深腹地浅水区数十米,海水碧绿清澈,风静浪平,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海滨泳场。

由于海滩平缓,小漠的南方澳渔港也是中国南部唯一保留至今的原始拉大网捕鱼的地方。拉大网捕鱼法在小漠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整张大网宽约为五米,长度达到上千米,作业时需要十几位渔民共同协作完成。

对于落后的局面,当地官方也曾反省。“过去群众‘纯粮’观念根深蒂固,缺少养殖经验,对发展水产养殖存在思想顾虑,致使成片的低洼田长期种植水稻,产量低、效益差,广阔的浅海滩涂荒废,群众收入较低。”

相隔不远而发展天差地别,同样的尴尬在合作区的四个镇普遍存在。鹅埠镇紧邻的惠州吉隆镇,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以制鞋业为龙头的工业体系,到去年底全年全镇GDP达到了35亿元,有“中国女装时尚鞋之乡”之美誉。

曾经有一段时间,鹅埠镇也想效仿吉隆镇搞制鞋业,但最后以失败告终。鹅埠镇鹅埠中学副校长叶耀贞认为,合作区四镇交通并不差,周边发展也较好,长期发展落后可能因为这里一直以农业生产为主,缺乏工业基础。

在他看来,更重要的可能还是与人有关。虽然地处潮汕,但当地人却没有潮汕人擅于经商的头脑,大多抱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而且没潮汕人那么抱团。”

叶耀贞提到的文化差异,实际也反映出当地文化的特点所在—地处潮汕,文化却迥异。

鮜门码头返港的渔船。

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汕尾凤山祖庙是广东著名的妈祖庙,该建筑檐角饰有闽南风格的剪瓷雕塑。

合作区四镇所属的海丰县,行政区归属在建国后曾经历数次变动:建国初期隶属东江区,后改属粤东区;1956年3月以后,隶属惠阳地区;1958年12月后,改属汕头地区;1983年9月后,又改属惠阳地区;直到1988年1月,汕尾设立地级市,海丰隶属汕尾至今。

汕尾市的地名常常让人将其与汕头联系起来,因此海丰也被外界自然划归为潮汕人一类。可是,熟悉当地的人士告诉记者,海丰人对此并不买账。以语言为例,海丰地区流行“福佬话”,虽与“潮汕话”同属闽南方言分支,但在语音、词汇上有诸多不同,又有研究曾认为,两地人民存在交流障碍,交谈理解程度仅五成左右。

文化传统上也是如此,以潮汕人独钟的饮茶为例,潮汕一直以精细的“功夫茶”为豪,而在海陆丰地区却不懂“功夫茶”,民间盛行的是“擂茶”、“菜茶”。此外,潮汕人陶醉于潮州戏剧、潮州音乐,而海丰人则喜欢欣赏白字戏和西秦戏。

多位当地人士告诉记者,海丰人对“汕尾人”的身份实在存在排斥心理。“海丰拥有悠久的历史,汕尾原先就是海丰县的一个小渔村,以海陆丰为基础设立的地级市,却命名为‘汕尾’,大家并不认同。”

事实上,前些年,有关汕尾市的改名就曾引发大讨论,有呼声希望改为“海陆丰市”,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海丰人对“汕尾人”和“潮汕文化”的不认同。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海丰地区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也十分丰富。

据史志记载和实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中、晚期,先民们就已在海丰东南沿海聚居生息。历夏、商、周至春秋为“南蛮”之地,是“百越族”的一部分。随着东晋、宋末、明末清初几次移民高潮,大量汉人迁入海丰,原住民百越土著或迁徙,或同化,构成了海丰历史文化的低层。至今海丰依然有两万多的疍民以及有一个畲族村。

偏居一隅的地理位置,也沉淀了海丰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从生产、生活、人生礼仪、信仰、岁时、娱乐等有一整套独特的民俗体系,并保留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国家公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海丰就有白字戏、正字戏、西秦戏、陆丰皮影戏、滚地金龙荣居其上。

海丰在近代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也曾闪亮过。1927年11月21日,由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著名的农民运动领袖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经过艰苦奋战,在海丰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海丰县城因此而被誉为“东方小莫斯科”。海丰由此成为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无数革命旧址和遗迹遍布海丰各地,衍变成了今天的红色旅游文化。

侨乡文化也是海丰文化的一大特点。早在宋朝、明朝,海丰就有居民移居海外,清初移民人数逐步增加,清末民初形成高潮,民国时期仍络绎不绝。据统计,海丰县现有户籍人口70多万,而旅居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达60多万人。侨乡文化的直接影响,就是海丰文化中的西方文化理念。比如在建筑上,有现今依然保存完好的,民国时期建造在海丰县城附近的一批西式建筑,海城和汕尾的骑楼等,因为这些,也使得汕尾曾有“小香港”之称。

海丰地区多样性的文化,也在合作区四个镇中广泛存在。

在鹅埠镇西北面五公里许的罗裙山麓,居住着一个红罗畲族村,这也是汕尾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畲族是瑶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习俗,特别是畲语,是混杂着大量客家话的少数民族语言。

在鹅埠生活的红罗畲族,保留着畲族的传统习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每年的三月初三,是畲族传统的乌饭节,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初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初三都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对畲族民众来说,三月初三是可以与春节相提并论的重大节日。

在鹅埠旁边的赤石镇,则以历史文化闻名。赤石是国务院认可的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赤石的古村文化声名远播,在广东省第三批古村落普查认定中,新城古寨、洋坑古寨、千秋古寨、新厝林古寨均获得省级古村落的殊荣,而这四个古村落全部都在赤石镇辖内。

在这些古村落中,保存得最为完好的新厝林古寨。建于明末清初的新厝林古寨,寨墙为清一色的三合土夯筑而成,其坚固程度远远胜于赤石其他古寨。

猜你喜欢
海丰汕尾畲族
阿什河哈尔滨段水质评价
畲族颂
常海燕作品
Critical Translation of One Clip of Subtitles in the Film of Annie Hall
畲族“三月三”民族文化节庆活动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新海丰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船期表
老区速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