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演员转型导演的成功之道

2015-09-10 07:22:44陈令孤
世界博览 2015年14期
关键词:喜剧演员喜剧

陈令孤

喜剧演员转做导演的例子屡见不鲜,有人选择继续搞笑这条路,有人跳脱刻板印象,变身文艺青年,更有人逐渐修炼为万众敬仰的大师级导演。有志于此的少年们不妨参考下他们成功转型的秘密之道。

对电影来说,演员是一个投资成本大、危险系数高、成败难把握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是作品的直接代言人,在台前享受明星光环的同时,也要随时准备迎接铺天盖地的吐槽;另一方面,不管他们表演如何好,都是在导演的指挥下完成的,“无才”是正常情况,“有才”也可能无人知晓。其中,喜剧演员的命运要更为坎坷,尽管人人都喜欢看喜剧,都会在影院里被逗得开怀大笑,但到了评功论奖的时候,还是更倾向于那些严肃作品和正剧演员。

如何去掉观众的有色眼镜,打破大众的思维惯式,是很多有想法的喜剧演员追求的目标,而最佳的途径就是进行自我转型,踏上从演员通往导演的路径,成为影片真正的创作者。事实上,不管是在电影史上,还是近几年来,喜剧演员做导演的案例都不鲜见,他们用执导的作品实现了自我表达,同时又能发挥作为明星的宣传优势,带给影片极好的收益。

专注搞笑之路 塞斯·罗根&本·斯蒂勒

作为喜剧演员,塞斯·罗根的跨界之路要更为顺畅,这个体型壮硕的胖子用实际证明,他的肚子里装的不只是肥肉,还有横溢的才华。少年时代的他就表现出喜剧天赋,擅长单口相声,出演了电视剧《怪胎与书呆》,并参与编剧《Da Ali G Show》。之后,在好莱坞喜剧大拿贾德·阿帕图的提携下进入电影界,凭借《一夜肚大》中的表演走红。

塞斯·罗根属于大智若愚型的演员,长得其貌不扬,忠厚老实与邪恶搞怪融为一体,常以脱线的幻想和遭遇让人捧腹。他作为编剧的才华为他的导演之路准备了条件,同时他的喜剧帮朋友又让他的作品名声显赫。2013年,由他和好友埃文·戈德堡合导的《世界末日》,聚集了詹姆斯·弗兰科、乔纳·希尔等新生代笑星,在一个灾难片的框架内填充了诸多恶搞戏谑的情节,极尽低俗之能事,批判了好莱坞的人情虚伪,获得多个奖项的最佳喜剧片提名。

2014年,同样由两人执导的《采访》因为敏感的政治话题,受到朝鲜当局的抵制,轰动一时。这部片在风格上依然延续的是低俗喜剧的路子,很多桥段也很老套,但贵在它的题材创意和想象力,超越了生活化喜剧的模式。在塞斯·罗根的电影中总是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大麻,因为他是大麻合法化的鼓吹者;二是色情,总拿生殖器开玩笑,当然这也是好莱坞喜剧片惯用的手法。

身材瘦小的本·斯蒂勒是好莱坞中生代喜剧演员的代表,常常在片中扮演Loser男和耍贱客,迈着一双罗圈腿为生活奔忙。尽管他八十年代就进入演艺圈,九十年代末成名,但直到新世纪后主演了《拜见岳父大人》、《博物馆奇妙夜》两个系列电影,才达到事业巅峰。

相比其演艺生涯的厚积薄发,本·斯蒂勒的导演之路开始的比较早。1996年,还是无名之辈的他执导了由喜剧红星金·凯瑞主演的《有线电视修理工》,讲述一位变态的电视接线员对一位客户持续不断的骚扰。2001年的《超级名模》陷入无厘头风格中,怪异的造型和天马行空的情节脑洞大开。而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无疑是2008年的《热带惊雷》,云集了汤姆·克鲁斯、小罗伯特·唐尼等明星,以戏中戏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拍摄越战电影的故事,致敬各种经典战争电影的同时,更是入木三分地讽刺了好莱坞的电影体制。

本·斯蒂勒执导的电影往往都有很好的主题创意,除了搞怪外,还有更多的思考,比如《有线电视修理工》是对电视侵入人们日常生活的痛斥,《超级名模》是对时尚圈乱象的揭露,《热带惊雷》是对战争和好莱坞电影体制的讽刺。同时,他片中的人物往往都表现出神经质的性格,如《有线电视修理工》中金·凯瑞癫狂的表演充满张力,在营造了浓厚幽默效果的同时,也让人感觉到一种恐怖的颤栗,《热带惊雷》中的老帅哥汤姆·克鲁斯被化妆成一个秃头大肚的制片厂老板,观众差点没有认出来,由此也可看出本·斯蒂勒指导演员的功力。

细嗅蔷薇之路 北野武&理查德·阿瓦迪&西蒙·赫尔伯格

喜剧是以反常规的落差效果来制造笑料,表现在演员身上就是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直白的性格特征,让人一看就能触发笑神经。所以,在人们的印象中,喜剧演员通常是粗俗的、肤浅的、造作的。但这只是一种表象,有不少喜剧演员转做导演后,摒弃了自己的表演模式,摇身一变成为文艺青年,在他们的作品中突显出严肃的诗意气质和先锋性的创新勇气,甚至成为各大艺术电影节的宠儿,可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北野武有“日本电影新天皇”之称,据说黑泽明在临终前曾给他写信说“如果没有你,日本电影的未来将会一片混沌。”而事实上,他也担起了这个责任,成为当代日本电影在国际上的代表人物。他年轻时曾在牛肉场当过电梯员,结识了场里的演员兼子二郎,两人随后组成相声搭档,活跃于电视和广播界,以辛辣的讽刺和黑色幽默著称。其后,他在出演大岛渚《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时,被塑造成一个沉默寡言的军人,迥异于之前伶牙利嘴的形象,大受好评,奠定了他之后电影的特点。1989年,他执导了处女作《凶暴的男人》,讲述一名警察与杀手之间的对抗,其凌厉的气质和独特的蓝色影像基调,让人过目不忘,完成了从演员到导演的完美转型。

此后的北野武拍片不断,横跨黑帮片、青春片、喜剧片等多种类型,每一部都彰显着他独特的黑色幽默、残酷诗意和温情关怀的风格。他的黑帮片尽管血腥弥漫,但又常在气氛最饱满的时刻加入一个玩世不恭的笑点,瞬间消解了紧张,形成动静结合,比如《大佬》、《座头市》等。而在《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菊次郎的夏天》这样的温情片中,他又通过自嘲式的段子来丰富故事的趣味。1997年,北野武执导的《花火》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一个喜剧演员转型导演后能达此成就的确罕见,或许只能用“天才”来形容。

对于英剧迷来说,《IT狂人》无疑是里程碑式的作品,曾多次获得年度最佳情景喜剧奖。剧中的主角之一莫斯是一个拥有高智商却又生活不能自理的电脑宅男,爆炸卷发、黑框眼镜和娘娘腔组成了他的形象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扮演这个角色的理查德·阿瓦迪却是一个毕业于剑桥大学的才子,不但写书,还拍电影,而且专拍文艺片。

2010年,他执导的《潜水艇》讲述一个男孩在家庭生活与爱情之间的徘徊,影片风格前承法国新浪潮的让-吕克·戈达尔,后接美国作者导演韦斯·安德森,运用了分段叙事、个人独白、诗意空镜头、跳接等典型的艺术片手段,突显出浓厚的表现主义特征。该片获得当年英国艺术学院奖最佳新人导演、编剧、制作人奖提名,可谓一鸣惊人。

三年之后,阿瓦迪又导演了《双重人格》,在风格上要比《潜》走的更远,故事依然展现的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时的状态,但是因为加入了精神分裂和意识流的内容,显得更加晦涩。片中科幻感的空间场景和阴暗朦胧的灯光,营造了诡异神秘的气氛,让人感到极为压抑。当然,阿瓦迪也没有忘记自己“IT狂人”的本质,他的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科技元素,如《潜》中的男孩通过测温装置观察父母是否做爱。

在出演美剧《生活大爆炸》之前,西蒙·赫尔伯格还是一个四处跑龙套找生活的演员,但是这种表演经验的积累让他在加入《生活大爆炸》后爆发出极大的能量,从一个偶然的客串角色成为固定的常驻演员,开始为观众们熟知,并且还获得了最佳喜剧类电视配角奖。

与“谢耳朵”吉姆·帕森斯的俊俏卖萌不同,西蒙长就了一副喜剧演员的脸,即使在万千人群中也能一眼分辨得出,他扮演的角色霍华德也以猥琐好色著称,可谓讨厌又讨喜。但是在这几位主演当中,他却率先执导了自己的电影《追爱在巴黎》,体现出搞笑背后的导演才华。该片由他和妻子乔丝琳·唐恩共同完成,讲述一位宅男徘徊在两位美女之间难以抉择的困境,在风格上是一部爱情喜剧片。西蒙自己扮演男主角,他的长相很难让人相信会有多个美女为他倾心,但是既然做了导演,也就抓住这个机会好好做一场为爱痴狂的美梦。

影片在叙事上显得比较青涩稚嫩,也缺乏北野武和阿瓦迪那样的文艺锋芒,但比起他主演的喜剧电视来说,多了几分生活真实的味道,比较严肃地探讨了男人在情感面前的白目和痛苦,有一种近似伍迪·艾伦的感觉。再加上对巴黎城市和海滩风光的展现,在摄影风格上很有感染力,算是一次合格的导演尝试。

深沉大师之路 卓别林&特瑞·吉列姆

真正伟大的喜剧不只是以把人逗笑为目的,而是通过一种笑中含讽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思考,它有着和悲剧一样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从喜剧演员转型的导演中,也有这样的大师,他们的作品直抵生命中最深层的部分,以风格化的影像表达自己对于生活苦难、个体存在甚至是人类命运的关怀,而这样的作品随着时光的流逝也成为深沉厚重的经典。

迄今为止,在喜剧电影的范畴内,查理·卓别林的声名和地位是无人超越的,他以自己默片时代独具个性的形象和表演方式,将起初作为杂耍的电影助推到一种艺术的地位,同时又用自己导演的一系列作品,奠定了喜剧片在格调上的严肃性。

这位出生于英国伦敦贫民窟的矮个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舞台剧表演,并跟随剧团在世界巡回演出,后来到达美国,加入启斯东公司,出演了一系列喜剧片,于其中大搞各种恶作剧。他所扮演的流浪汉夏尔洛,戴着破礼帽、留着板刷胡、拄着一根拐杖的形象,已成为喜剧电影的标志符号。1921年,卓别林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长故事片《寻子遇仙记》,讲述玻璃匠夏尔洛与养子之间的故事,虽然延续的是恶作剧套路,但是把父子情渲染得细腻真挚,催人泪下,卓别林对电影情绪的调度功力开始显现。之后,他相继执导的《淘金记》、《摩登时代》、《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等片部部成为经典,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敏锐的关照,尤其是对底层人的生活充满同情,表现一种人道精神和人文关怀。

卓别林的导演才华体现在那些独特的情节设计上,如《淘金记》中饥饿的流浪汉把皮鞋煮着吃,《摩登时代》里工人被卷进机器里又转悠出来,都以一种逼真的夸张来对残酷的现实进行反讽,人们看的津津有味,却又感到无比忧伤。

在电影导演界,特瑞·吉列姆算是一个怪胎,当许多人都梦想着去好莱坞发展时,从小在洛杉矶长大的他却极度讨厌美国生活,毅然加入了英国国籍。与之相对应的是,他所导演的作品也游离于好莱坞风格之外,表面繁华鲜丽,背后却是沁人骨髓的悲情。吉列姆在上大学时,加入了校园的幽默杂志,成为主要撰稿人,后来到达英国进入电视界,与朋友一起组成了喜剧创作团体“巨蟒剧团”,开辟了一种具有后现代风格的古怪幽默,将一切嘲弄推演到极致,被称为是“喜剧界的披头士”。

单飞之后,吉列姆开始了自己的导演之路,先是于1975年执导了无厘头经典之作《巨蟒与圣杯》,对英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荒诞不羁的恶搞。之后,他以两部科幻片《妙想天开》和《12猴子》提升了作品的格调,尽管还是贯彻始终的乖张与讽刺,但影片的主题开始变得冷峻悲情,俨然一副大师的气派。例如《妙想天开》中对未来世界的想象,处处是电视荧屏,人们的生活时刻受到资讯总局的监视,有着类似《1984》的反乌托邦诉求。吉列姆的影片有着天女散花般的想象张扬,诡异混乱的场景设计、疯癫神经的人物形象与脑洞大开的故事情节组合在一起,在带给人理解阻滞的同时,又有一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快感。比如《12猴子》的肮脏颓败和重口味,会让人厌恶到极致,却又不得不跪拜其才华。

猜你喜欢
喜剧演员喜剧
学生喜剧演员
下定决心
意林(2021年14期)2021-07-29 01:42:12
喜剧大师
喜剧大师
趣味(语文)(2021年11期)2021-03-09 03:11:30
杯具们的喜剧
我的爸爸是喜剧演员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新闻传播(2016年23期)2016-10-18 00:53:53
THE JOKE'S ON ALL OF VS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9-22 11:54:11
THE JOKE’S ON ALL OF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