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忠
导语:高脚屋没有卫生间和餐厅,连自来水也没有。胡主席每天要三次回到54号房就餐。从高脚屋到54号房的距离约200米。
凡是到访越南的外国代表团,几乎都有一项必不可少的日程安排,就是参观越南主席府内的胡志明故居。
没有空调的54号房
越南现在的主席府在法国对越南进行殖民统治时期,是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府。1945
年越南八月革命成功后,印度支那总督府遂改名为越南的主席府。1954年抗法战争胜利后,越南领导人从战区回到了首都河内,胡志明身为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于同年12月进驻了主席府。但为了保持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作风,他并没有住进主席府的主楼,而是把当年印度支那总督府内法国电工居住的三间平房打扫干净,分别作为自己的办公室、卧室和用餐间。由于这件事发生在1954年,后来人们便习惯地把这三间平房统称为54号房。
平房的条件自然很差,夏天屋外的水泥地面被烈日照晒得发烫,炙热的空气反射到室内,使室内异常闷热,胡主席只得用芭蕉扇煽风。外交部领导看到这种情况,便从国外采购了一台空调机送给胡主席。一天上午趁胡主席外出,工作人员把空调机安装在了室内。胡主席回来后问工作人员:“房间里怎么有一股臭味儿?”所说的臭味儿,并非真正的臭味儿,而是因为空调机内有一个自动喷放香水的装置,打开空调后,雾状的香水便会自然喷放出来。
听到胡主席这样问,管理人员只好把装空调的事如实作了汇报。胡主席未多说什么,工作人员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但到下午,胡主席把管理人员找去说:“请你们把这台空调机给河内面粉街医院的伤病员送去。那天我去看望他们时,感到那里很热。至于这里,我什么都不需要,而且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也都没有空调机,我为什么要有?” 管理人员只好遵照胡主席的意见,把空调机拆下,送给了伤病员。
胡志明高脚屋
1958年4月,越南党中央政治局决定在主席府院内为胡主席建造一栋新的住房。经过3
个多月的施工,胡主席于5月17日,即他生日的前两天搬了进去。这就是著名的胡志明高脚屋。
它是一座木质结构的两层小楼,长105米,宽62米。根据胡主席的意见,小楼的外形与抗法战争期间胡主席在越北根据地住过的高脚屋十分相像。楼下没有墙壁,只有几根木柱支撑,中间放有一张长桌和12把椅子,是党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地方。四周砌有约50公分高的水泥矮墙,上面铺有木板。胡主席说,这是为了少年儿童来看望他的时候,有较多坐位。
高脚屋楼上有两间小屋,分别作为胡主席的办公室和卧室,每间的面积只有11平米。办公室内有一张小桌和一把藤椅,没有沙发。任何国内官员和国外贵宾,只要走进了胡主席的办公室,都毫不例外地同胡主席一起席地而坐。屋内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有各种报刊、杂志和一台旧打字机。胡主席多年养成了自己动手写东西的习惯,简短的文字用手写,较长的文章便要打字。
卧室内有一张宽1.2米的木床,四周裝有四根固定的木棍,用来挂蚊帐。床面铺有凉席,放有白布枕头和被单。右边床沿装有三个电开关,晚上胡主席入睡前躺在床上看报,困了可随手关掉电灯、电扇和收音机。床边放有一个小闹钟和一个小暖水瓶,都是中国产品。床头小凳上放有一个芭蕉扇,是中国首任驻越大使罗贵波送给胡主席的。中国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陈毅、邓颖超、郭沫若和著名诗人肖三都曾走进过胡主席的高脚屋。
高脚屋没有卫生间和餐厅,连自来水也没有。胡主席每天要三次回到54号房就餐。从高脚屋到54号房的距离约200米。胡主席说,步行去用餐也是一种锻炼。遇有雨天,工作人员提出要把饭菜送到高脚屋来,胡主席不同意。他说,这样虽自己不会淋雨,但工作人员会淋雨,你们是愿意让一个人辛苦,还是愿意让更多人辛苦?
胡主席的衣柜至一直放在54号房内,里面有两套黄色咔叽布中山装、一套捷克政府赠送的黑色毛呢制服、几件农民常穿的褐色无领布衫、一双用橡胶轮胎制作的凉鞋,也叫“抗战鞋”。冬天,胡主席会换上一套中国为他特制的丝棉衣裤。次年开春,再由中国驻越南大使馆将把这套棉衣送回北京干洗。一次,一位高级干部看见胡志明上衣肩部有一个补丁,便顺口说了出来。胡志明听到后说:“党的主席、国家主席穿带补丁的衣服,这是人民的福气。不要把这个福气丢掉。”
花5年时间写遗嘱
胡主席的一日三餐十分简单。早餐经常是一碗粥、几块白薯,或一小片面包和一杯牛奶,有时也吃一碟糯米饭。两次正餐基本上是三菜一汤。三菜是两咸一淡。两咸中一道是瘦肉、鸡肉或烤鱼, 另一道是茄子沾鱼露、柠檬汁,有时加一点辣椒,一淡是一盘水煮蔬菜。一汤则根据时令的变化,有时是白菜汤,有时是酸豆角汤。
胡主席从不吃生菜。他最喜欢吃加一点姜丝的干烧鱼。主食只吃两小碗米饭。胡主席要求炊事员掌握好饭菜的数量,争取做到每一次全部吃光。如有饭粒掉在饭桌上,他肯定会拣起来吃掉。饭后一般是一个香蕉,或一个橘子,有时也吃一个苹果。
胡主席晚年,用大约5年的时间书写遗嘱,并反复修改。他在其中的一稿里说:“我去世后不要举行盛大追悼活动,以免浪费人民的时间和金钱。我要求将我的遗体烧掉,就是‘火葬’。我希望这种‘火葬’的做法能够推广开来。因为这在卫生方面对活着的人有好处,而且不浪费土地。等我们有了更多的电,‘电葬’就更好。(我的)骨灰分成三份,放入三个瓦罐里,一个留在北方,一个留在中部,一个留在南方。请每个地区的同胞寻找一个山丘,把这个瓦罐埋下。墓地上不要有石碑、铜像,而要修建一间简单、宽敞、坚固、凉爽的房子,好让前去凭吊的人们有地方休息。墓地上和四周要有计划地种树,谁去凭吊,就种几棵树作为纪念。时间一长、树木多了就会变成树林,对风景和农业都有好处。看墓的事可以交给父老乡亲。”
胡主席逝世后,高脚屋作为革命文物对外开放,供国内群众和国际友人参观。为了保护这栋历史建筑,越南主管部门在高脚屋外围修建了铁制楼梯,参观者从铁梯上就能清楚地看到高脚屋的内部陈设。只有外国领导人和高级代表团参观,才获准穿上布制套鞋,走进高脚屋。我担任大使期间,曾多次陪同我国党政领导人和其他重要代表团参观胡志明故居,几乎每次都由故居管理局长陈曰环出面接待并亲自解说。参观的次数多了,我和陈曰环也自然成为了好朋友。陈曾经担任胡主席的警卫,谈起胡主席的生前轶事,生动感人。但由于每次参观的时间所限,不可能讲的很多。为此,我曾对陈说,能否为我单独安排一段时间,请他作更为详尽的讲解,他爽快地答应了。但由于我工作太忙,直到2000年7月离任回国,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2005年1月,我和夫人应邀去河内参加庆祝中越建交55周年研讨会,在河内停留期间,我再次表达了上述愿望。越方立即表示欢迎,为我和夫人单独安排了整个一下午的时间。故居管理局新任局长裴金鸿出面接待,已退休的老局长陈曰环亲自担任解说, 并准许我和夫人穿上套鞋,走进高脚屋。本来在室内不准拍照,这次也破例同意我们拍照。由于时间比较宽裕,陈曰环向我们讲述了不少胡主席生前的故事。裴局长还赠送给我们一件珍贵的礼物——胡主席的彩色瓷像,并欢迎我有机会再次前来参观。
已故的越南总理范文同曾说:“胡主席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东西。国家和人民的事情就是他的事情。国家的最高利益、人民日常的切身利益就是他终日思考的问题。胡主席的家就是越南这个大家庭。”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访问越南后,曾用六个字来评价胡志明的一生:“简朴、清廉、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