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盘发文化

2015-09-10 07:22
南都周刊 2015年2期
关键词:发髻妇女头发

在赖建雄看来,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父亲作为承担家中大业的人,总是呈现一种不苟言笑的角色,跟子女沟通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而为女儿盘头发,恰好是为数不多的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交流方式。

《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也就是说,头发是父母精血的结晶,一个人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以至头发,乃是人的第一大孝。这就是汉族自古以来男女都是蓄发不剪,男的以冠巾约发,女的梳发成髻的由来。

而《礼记》中还强调:“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也就是说,发饰之美要从幼时开始重视, 每日清晨要先洗漱和梳理好头发,再拜见父母,是为孝。而父母身故后,必须由下辈梳好头发入葬,孝子在守丧期则不准剃发,以表示对父母的哀悼之情。

古人在许多人生节点上,发型和头饰的变化都是一种重要仪式。天津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的院长华梅教授介绍,古人童年时都是垂发,叫做“髫”。直到女孩年满十五岁时,才行“笄礼”,将头发盘起来,意味着成年。

“届时,女孩在母亲和女友的帮助下,解开其头上的童式发辫,将它认真梳理一番。然后,再将秀发盘于头顶,在发髻上插一支笄横贯固之, 这叫‘及笄’。”管彦波老师补充,在行笄礼时,一般还要在发髻上束一根五彩缨线,作为“名花有主”的标志。“凡看到此种标志,其他男人不能问津讨扰,女子也要深居闺室,更加检束自己,直到洞房花烛夜,新郎亲自解下束发之缨,姑娘已成妇人,不再需要这种标志了。”

根据华梅教授的研究,我们今天所讲的盘发,中国古代称“结”,另一写法为左边绞丝旁,右边介,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唐代,社会处于变革之际,封建礼教影响的减弱,加上自由贸易带来的文化交融,使妇女角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而她们头上发髻的变化,也更加自由奔放,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鼎盛之势。

“可惜,现代人随着审美观念的更新,许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已经遗忘了。女孩子们都喜欢烫发、染发,头发等不及长就剪掉了,还懂得盘发技巧的少之又少。”韩国人呼吁将盘发申遗的事情,让赖建雄非常感慨。“盘发文化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现在却被人家拿去申遗,真应该重视起来了。”

赖建雄回想起当初创业时,挑选了很多精美的发饰和工具来卖,但总是看得多、买得少,因为很多人不会用。后来,他才慢慢摸索出先让店员学习盘发,再传授给顾客,并终身为其免费盘发的体验式营销。

十多年前,他刚接触这个行业时,网络远远没有今天发达,可以参考的资源也非常少。于是他便整天泡在图书馆,翻看古代各个朝代的服饰书籍,从中寻找开发新产品的灵感。

“古代的工艺和材料虽没有现代丰富,但如今我们使用的很多发饰和工具,确仍然离不开古人创造的式样。”比如,如今盘新娘髻或法式髻常用的插梳,从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能找到踪迹。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头饰文化》的作者管彦波介绍,“头插戴梳篦为饰之俗,始于新石器时代。到了唐代,插梳数量明显增加,从原来的一把增加到几把甚至几十把。”

如王建《宫词》记载的:“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李珣《南乡子》中的江南民女“拢云髻,背犀梳,焦红杉映绿罗裾”等,都是当时妇女发妆真实的写照。她们将梳子直接插在高耸的云髻上,既是装饰,又能绾好一头青丝。

根据《头发与发饰民俗》一书的说法,发髻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过程:

一是挽发成髻,无束发器,只是以头发自行缠绕,如《二仪实录》所说的“燧人氏时成髻,但以发相缠,而无物束缚。”

二是束发成髻,即以绳束发成髻。

三是以笄贯发成髻,也就是妇女将长发盘成发髻,然后用笄贯住头发,使其不会脱落。

此后,汉族历代男女的发式与发饰,都是从发髻这一基础上发展衍化而成的。中国古代妇女以长发为美,头发的疏密以及发色、髻式、发饰等都是衡量妇女美貌的标准。在日常生活中,常把黑发用鸦(鸦鬟)、云(秀发如云)、绿云、青云、青丝等来比拟女性头发的多与黑。

随着朝代推进,妇女发饰日益复杂,单以形式多样的髻鬟为例,便数以百计。其名称、式样、颜色均多有特色,又互相渗透,上下仿效,不断翻新,产生出其他各种独特的样式。其式样多姿、色彩绚丽、寓意深刻,非笔墨所能形容。

比如汉代的坠马髻,一直流传到清代,是个很有名的髻式。这个髻作下垂之状,如坠下之势,有人比喻其髻似蔷薇花低垂欲拂,如配合愁眉与啼妆,连走路也采用特殊的折腰步,更能增加妇女的妖媚之态。

而相传由三国时魏文帝的皇后甄氏所创的“灵蛇髻”,又代表着另一种审美。它先将头发挽至头顶,编成一股、双股或多股,然后盘于头上,如蛇蟠曲之形,并且变化无常,可以随时随形而梳绕之。

盘发有时甚至体现着那个朝代的社会兴盛程度。管彦波老师举例,“唐代是民族融合与交流非常频繁的一个时期,当时的周边少数民族,因互市、朝贡等诸多问题纷纷来到中原,在长期的与汉族相处中,他们独具民族特色的装束亦在长安流行开来。回鹘是唐时西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回鹘妇女头发挽成椎髻状,时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际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唐初,随着回鹘装在贵族妇女和宫廷中的流行,梳回鹘髻的人也很多。”

猜你喜欢
发髻妇女头发
染头发
头发剪坏的你可以这么办
当代妇女的工作
汉服美人独家
谢谢你
头发
石榴
情人节浪漫盘发
妇女的脚变大了
妇女应注意“自行车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