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培育

2015-09-10 07:22许冰融
人民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公民成因培育

许冰融

【摘要】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公民对宪法的认识有待提高、宪法理念有待提升、权利意识有待加强、对宪法事件的态度有待转变。造成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成因在于,公民的宪法意识提升受传统观念、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宪法实施效果的制约。针对上述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现状和成因,文章提出了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若干培育路径。

【关键词】公民 宪法意识 薄弱 成因 培育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公民宪法意识是一国公民对宪法现象的认知、评价、意志等方面意识形式的总称。公民的宪法认知是公民对于宪法理论、宪法实践的理解,是公民其他方面宪法意识的基础条件。公民的宪法评价,是公民在其宪法认知的基础上,按照宪法理论标准或者道德标准,对不同的宪法现象之间通过比较之后获得的肯定性、否定性评价。公民的宪法意志,是公民具有相应目的的宪法意识,宪法意志是公民宪法行为最为直接的思想源泉。公民宪法意识包含权利保护、权力制约的意识和公民对宪法本身的认知。

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是推动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切实维护公民各项权利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国切实强化了法治建设,公民宪法意识在较大程度上获得了提升。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还存在许多薄弱的地方,主要是公民的宪法权威意识尚未牢固树立,公民的宪法信仰明显缺失,宪法主体并未不折不扣地将宪法作为自己的根本行为准则。同时,公民尚未形成正确的权利意识,对宪法的功能作用认识错位,并未正确地认识到宪法是用来约束政府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大法。如何在当前形势下培育公民宪法意识,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应有之义和亟待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历史命题。在推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公民的宪法意识无疑就是十分重要的“软件”,公民的宪法意识只有在法治的土壤之中才能茁壮成长,有力地推动法治社会建设。

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公民的宪法意识依然处于不均衡的状态,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依然较为薄弱,主要体现在:

公民对宪法的认识有待提高。“公民的宪法认识是公民宪法意识的最直接体现”。①公民对宪法认识的同时还构成了公民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提高对宪法认识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提高宪法意识的过程。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制度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宪法受到了更多群体的关注,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知之不多到认识深刻的过程,宪法在目前已经较为普遍地走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据中国宪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韩大元进行的一项调查统计,接受调查对象中有76%以上认为民法和人民生活联系最为紧密,而只有10%的受调查对象认为宪法和人民生活最密切。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宪法是根本大法,但是却缺乏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宪法缺乏信任感。由此可见,当前我国公民对宪法的认识亟待提高。

公民的宪法理念有待提升。“宪法理念是宪法意识的高级形式”。②公民的宪法理念集中反映了公民对本国宪法的接受程度,同时还能够集中体现宪法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如何,公民有着正确的宪法理念还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反之,如果公民尚未形成普遍的正确的宪法意识,那么就表明社会的文明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当前我国的现实状况是,公民的宪法意识还有待提升,公民对宪法的功用、宪法的地位认识不到位,对民主、法律依然缺乏信仰。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和法制建设的顺利推进,我国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有了较大程度提高,但是,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尚未普遍成为我国公民的坚定而不可动摇的价值理念,“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尚未牢固树立,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公民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可能会发生动摇,比如在不了解候选人的情况下盲目、任意选举等,使选举的民主性受到了极大弱化。

公民的权利意识有待加强。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公民的宪法意识是否进步就是通过公民是否具有权利意识而决定的,公民的权利意识构成了宪法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修订的《宪法》中增加了人权保障方面的内容,将人权保护提高到了宪法保障的层次。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做出了重要安排部署,最近制定、修订的法律法规也高度重视公民人权保障问题,国家更加重视人权保障,公民的权利意识也逐步提高。即便如此,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草民”传统观念尚未完全根除,不少公民遇到自身权利需要救济时还未能理性地通过法律渠道维权,而是“信访不信法”,选择信访的方式维权,甚至极少数民众通过“以暴制暴”等非理性方式维权,这些问题的存在均表明当前公民自觉维权、依法维权、依法行使公民权利的权利意识依然有待进一步加强。

公民对宪法事件的态度有待转变。所谓宪法事件,也就是和宪法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热点事件,各种宪法事件中实际上包含了宪法的价值与理念,对公民宪法意识产生重大影响。公民有什么样的宪法意识,就会有相应的对待宪法事件的态度,因此,公民对待宪法事件的态度能够反过来体现公民的宪法意识、反映公民宪法意识的发展程度。

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薄弱的原因

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受传统观念制约。包括公民宪法意识在内的所有人类意识,均必定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和西方国家相区别的文明,即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特色的传统文化观念。在我国传统文化观念中,“服从”和“人治”而非“反抗”和“法治”是十分鲜明的特征,此种传统的“人治”和强调“服从”的观念对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制约。在“人治”的影响下,必然形成“义务本位”、“权力至上”的传统文化,数千年的中国专制统治也充分地说明了这点,在这样的传统文化“强势”影响下,高举“民主”、“科学”的精神和旗帜也就障碍重重、阻力极大,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也就注定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

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受经济基础制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宪法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然必定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具体而言,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权利意识和权利本身,人类社会正是在商品生产、交换的过程中产生早期的权利萌芽的。随着人类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步摆脱了种族、血缘和身份门第等方面的束缚而争取自我权利,休息权、劳动权等更加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人们宪法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完全确立了市场经济地位,提升公民宪法意识的经济基础更加夯实。但是,我国依然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基础中的许多滞后因素依然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带来十分明显的制约。

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受政治基础制约。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在具备相应经济基础的前提下,还需将商品经济中产生的自由原则、平等原则等转化成为政治原则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还受到政治基础的制约。很显然,当前我国公民意识中还未真正形成民主、平等、自由等不可动摇的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推动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为今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但是,领导干部干预思想的现象依然在短期内难以杜绝,“宪法无用”论在部分群体中依然大有市场,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依然受到政治基础的严重制约。

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受宪法实施效果制约。宪法实施的效果好坏,直接关系到公民宪法意识能否有效提升。当前,经过顺应形势进行不断修订之后,我国宪法文本日趋健全完善,但是宪法文本上的具体条文在实践中并未完全获得贯彻执行,即宪法的实施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2007年,韩大元对公民宪法意识进行了调查,有超过一半的群众认为我国的宪法实施效果比较差。当然,经过近些年来的发展,我国宪法的实施效果获得了逐步提升,但是进一步提升宪法实施效果的空间依然较大。不少人认为宪法的条文规定是用来进一步巩固改革成果的,而对宪法自身的权威性强调不够、未引起足够重视,因而严重地影响了宪法权威的牢固树立。由于目前我国尚未设立和执行违宪审查(审判)机制,一旦现实生活中产生违宪行为,却难以通过司法审查审判的程序予以惩戒,导致宪法自身权威无法通过司法途径予以切实维护,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宪法实施效果,进而制约了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

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的培育路径

通过强化宪法教育提升公民的宪法意识。我国自2014年起已经将每年的12月4日确定为“国家宪法日”,开展系列宪法宣传教育活动、推动法治中国建设。2014年12月4日,我国各级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民众开展了广泛的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由人大任命的许多国家工作人员面向宪法宣誓。可以说,“国家宪法日”系列活动的开展,对普及宪法理念、宣传宪法、让宪法更加贴近民众生活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后,应继续有声有色地开展每年的“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系列活动,同时定期、不定期开展一系列面向全体公务人员和社会公众的宪法教育活动,切实提升公民宪法意识。要将宪法教育纳入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予以安排布置,让公务员群体认清其行使的一切权力均源自人民、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牢固树立“为民服务”才是真履职的意识。同时,切实加强农民群体、青少年群体的宪法教育,针对农民、青少年两个不同群体的自身特点开展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宪法教育活动。

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夯实宪法意识的经济基础。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仪”,只有在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们才会更加合理地去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先进的生产力是提升公民宪法意识的经济基础、动力源泉,这是物质决定意识的规律在经济基础和公民宪法意识之间关系的表现。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夯实公民宪法意识的经济基础,也就是不断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挥宪法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作用。当前需要进一步对现有的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完善,通过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和深广度促进公民意识的提升,逐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升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法律至上的理念。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之中,能够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人们对自己拥有所有权的财产可独享支配权,人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平等,每一个人在社会、市场中有着更为独立的地位,这有利于对“权力本位”的不利于提升宪法意识的传统观念产生冲击,容易破除“宗法”社会下产生的等级观念,催生公民的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平等观念。

通过推进政治文明提供宪法意识的政治保障。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的发展对提升公民宪法意识极端重要,但是并不能据此便忽视政治文明建设对公民宪法意识培育的重要性,因为政治文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两者发展之间是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两者具有协调发展、同步发展的鲜明特征。因而,在经济基础、物质文明等同的情形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培育公民宪法意识,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效果密切相关,只有深入扎实推进政治文明、民主法制建设,才能为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受传统因素的影响,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推行的集权模式始终对政治制度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这些弊端如果不加以剔除必将影响我国政治文明进程的推进,必将对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带来极大阻碍。当前,我们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深化行政权、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强化权力监督和制约,通过推进政治文明为公民宪法意识的提升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通过加强法律文化建设营造宪法意识的文化氛围。文化对法律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氛围如何,和宪法意识的培育密切关联,多元和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尤其是法律文化有利于培育、提升公民的宪法意识。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国家,我国古代的法律文化穿越了千年的时间,这些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法律文化中不乏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借鉴的精华,同时也充满了我们应该完全摒弃的糟粕,而正是这些法律文化中的糟粕对当前我国公民宪法意识、现代法治理念的培育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因而,我们在着力培育公民宪法意识的过程中,必须将多元、理性文化的塑造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引起高度重视,吸收和充分借鉴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精华,与此同时一定要祛除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宪法意识、现代法治意识不相适应的糟粕,将法律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予以安排部署,让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焕发出现代法治的奇光异彩,通过加强法律文化建设营造宪法意识的文化氛围。

通过健全完善宪法制度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宪法的实施离不开制度体系的保障,公民宪法意识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由宪法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完善决定的,健全和完善的宪法监督制度、宪法实施制度有利于宪法权威的树立、公民宪法意识的提高。目前我国有着明确的宪法监督机构,即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监督宪法的实施,但是因为尚未建立违宪行为审查机制,现实中的违宪行为未受追究的情形时有发生,这在较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宪法的权威,影响了公民宪法意识的培育。当前,我国应通过健全完善宪法制度以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提升公民宪法意识。在具体工作中,由专门机构对违宪行为进行审查,对违宪行为的内容界定、违宪行为的审查机制、违宪行为的责任承担等作出明确规定。“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法律武器”③,视具体情形试点宪法司法化,即在司法判决中引用宪法条文、公民可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宪法权利,能够让宪法作为“法律武器”的获得更加充分的实现、更加有力地“保障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④。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

【注释】

①韩大元,秦强:“社会转型中的公民宪法意识及其变迁”,《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苗连营:《公民法律素质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60页。

③卓泽渊:《法治中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的重要论述》,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4年,第121页。

④习近平:《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0页。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公民成因培育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