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学与智慧

2015-09-10 04:33于明诠
投资与理财 2015年18期
关键词:教学部于右任法院

于明诠

董玮是中国书法院第一届的学员,因学习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又强,毕业后就留在教学部工作至今,现在担任着教学部主任。别看这个“官”不大,他做的工作却十分重要。书法院从2005年招收第一届学员,每届100人左右,今年应该招第八届了。书法院越办越红火,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影响也越来越大,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得好当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说,董玮应该算是书法院的功臣。董玮少年老成,做事周全细致,二十几岁小小年纪就曾在老家担任过县文化局的副局长,所以老师们很少喊他董主任,而更喜欢喊他“董局”。

这里不说“董局”的教学管理工作,只说他的书法创作。他写字舍得下功夫,我每年去书法院讲课,一见面他总是先拿出一大摞近作让我谈谈看法,他逼仄的卧室兼书房里也总是纸墨如山。这几年他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碑帖融合,篆隶兼修,楷行草互参,追求一种浑厚奇宕、朴拙苍雄的风格基调,面貌十分和谐统一。他的字在结体方面多得于右任启发,而用笔又多受王镛先生影响,难得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地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而是在大量临习吸收古人多方面精髓的前提下,把于、王二家的结字用笔特点巧妙地融会在自己笔下,初步形成了腴润苍古、奇绝流荡的笔情墨趣。

“董局”水平进步之快的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

其一,得益于书法院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的岗位。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七年,他不是把这个岗位仅仅当作自己的谋生职业,而是充分利用这个岗位的特殊性,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老师们年年来讲课,内容总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重复,但他却每次都细心倾听,而且详细地做笔记,课下又虚心和老师们请教讨论,同时,他又把自己新的思考和认识整理成专题为学员作辅导讲座,在和学员们的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

其二,善于思考和选择。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写法和想法同样重要,但越往前走“想法”就似乎越重要,因为开始做“加法”多,而后来则要求学习者在做“加法”的同时还得学会做“减法”,做“加法”难,而做“减法”则更难,难就难在学习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出适合自己的一系列选择。董玮最终把关注点落在于右任、王镛二家之上,是非常智慧的,不仅符合自己的笔性和审美,而且有利于自己笔墨风格的开掘与拓展。

其三,善于总结和融化。他在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撰写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痕迹》,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理念观点、风格主张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概括评述,不仅对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对各位老师的艺术思想与风格追求作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思考,然后比较分析融会贯通,并贯注到自己的学习思考之中,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三点,我认为“董局”是智慧型的善学者,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董玮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那就是他在不断地进取。我刚认识他的时候,二十出头的董玮,写得一笔很潇洒的二王、米芾风貌的书法。当时我觉得写得已经很精到了。来到北京以后,董玮思路开阔了很多,不断地从帖到碑,从行书到篆隶,一直在不断地开拓自己书法的路子,到目前他书法的路子是越来越宽了。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出,董玮最近特别倾心于于右任。他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有关于右任楷书的。我感觉这对于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年书法家来说,在他书法学习过程中这都是很正常的一个举措。他不仅特别勤奋,而且一直没有固步自封,从今后发展的前景来看,我非常看好董玮。

——王镛(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

我之所以愿意看以董玮兄为代表的更年轻一些同道们的作品,是因为它们总能给我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正如去年10月那期《东方艺术/书法》中董玮兄答客问的那个题目——“未知之处最引人”。这也让我想起石开老师早在上世纪90年代篆刻委员会换届会上的一个发言,他说“已成名的没什么可怕的,该出来的都出来了,可怕的是那些未成名的”。是呀,古人早有后生可畏之叹,那些成名的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了,而那些未成名的你不知道他将来会成长为怎样的参天大树!

——刘彦湖(中央美院教授)

董玮的书法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最为集中和高贵的品质在于对“大气”与“阳刚”的追求。其书点画果敢劲健、率直纵出;结体气局宏阔、大开大合;章法跌宕率真、生发自然,且无论对联立轴,还是扇面手卷,无论字若径尺,还是小字行楷,这种品格均能一以贯之,精神灿灿。可以说,对董玮而言,对这种品格的追求由内而外,深之入骨。记得其曾在一件《意临兰亭》的手卷中自跋道:“以碑版之法书王右军兰亭集序,一扫冯摹本媚俗糜弱之态也。”由此可见,董玮的凿凿用心所在。而这种核心审美品格的确立,也为其书法道路的选择和深入奠定了基础。

——彭再生(《东方艺术书法杂志》编辑)

董玮选取了一条和于右任相似的书法之路,而立之年完成了由帖向碑的转型。碑帖结合的探索始于清代,距今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可开掘的余地非常大,相信董玮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一定能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曾翔(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董玮

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0年拜王镛先生为师。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职务,现为北大名家工作室导师,清华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主任,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中国书协考官,《艺术中国》、《尚艺书法》杂志副主编,“寸耕社”、“五号线”成员。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并应邀参加国内以及意大利、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重大展览活动,《东方艺术?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2012年6月在京成功举办“澄怀味道?董玮书法作品展”及研讨会。

出版专著有《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董玮书法作品集》、《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董玮》等。发表论文有《于右任碑志楷书探析》、《珠联璧合的王仓坪墓志》等。

猜你喜欢
教学部于右任法院
民国多面奇才:于右任
百姓拆迁心结一朝化解法院主持调解握手言和
望我大陆
公共教学部
班里设个小“法院”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我国法院在线调解的兴起、挑战与未来
On the Importance of English Vocabulary
On Memory Theory in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衔接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