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成
2015(第十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圆满落幕,在两天的时间里,举办了24个论坛,围绕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专题学术研讨。其中与广州相关的三大主题论坛分别是:广州发展珠江论坛、公众参与和城市发展规划创新论坛、南沙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发展论坛。在这三大主题论坛上,中外专家畅谈世界城市规划先进理念,并就广州的城市规划给出了含金量很高的建议和对策。下面分别摘取三大主题论坛上精彩的学术发言,听听他们是如何为广州城市规划支招。
人气最爆棚的当属广州发展珠江论坛。广州新中轴线北段规划师,美国建筑师协会高级会员、贺曼(上海)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Jeffrey Heller,琶洲互联网集聚区规划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孙一民,2011年最早给南沙新区做规划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尹稚等“大咖”皆云集此论坛。论坛开足4个小时,有听众全程站着听完。
孙一民:岭南地区楼宇建得比较密的话,可以互为遮阳,自然通风效果也会很好,琶洲地区可以探讨再提高点容积率,如果要建得高也可以,但就要给出回馈,比如在首层架空做公共市民广场。新型重点区域的交通理想状态是地下不设车库,完全不用开车进入区域。以琶洲电商区为例,就算设再多车位,但能过去的只有华快、猎德大桥,而且一旦开会展,道路可能根本过不去,用公交+步行的方式去解决更好。
在传统城市,都是居住、工作在一起,电商区这样的地方也需要创业、居住在一起。居住不一定就是房地产,可以通过合作建房、建宿舍楼等方式去解决。目前,琶洲电商总部区已经有部分总部写字楼楼宇配建15%的员工宿舍,创业也很需要居住在同个区域,可以做到电商工作不落幕,8小时外的生活也不落幕。
尹稚:通州到现在就是北京的“大卧城”,是北京交通最困难的“大卧城”。再叠加行政机关之后,不知道这个局面怎么收拾。南沙首先要坚持既定发展思路,当年所做规划中的生态要素、智能要素值得强化。对于陆水交接的敏感区域,涉及智慧化的水资源管理。广州可以借由南沙建设探索新的城乡建设标准,要有全新的跟智慧城市结合的管控系统,抛弃生态绿色建设“清单制”认定模式,强化“后评估”。
公众参与是一种城市的国际竞争力,而广州活跃的媒体对于公众参与的推动和引领功不可没。在公众参与和城市发展规划创新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仇保兴,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陈如桂,广州国际城市创新研究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李江涛等都肯定了公众参与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仇保兴:广州历来是一个包容性非常强的城市,人家还在排挤外地人的时候,广州人就敞开胸怀迎接四方的来客。但是现在许多城市都把自己定位为全球竞争的城市,很多城市都宣称是全球化的,这个时候广州原来的优势还在吗?另外,广州所处的地理条件非常好,是交通枢纽的城市,无论是空港、铁路、航运,都占有先行一步的地位,海陆空齐全。但是,随着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随着高铁、航空在精细产品运输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广州的地位也会受到挑战。
李江涛:民众表达缺乏平台是必须重视的问题。一个关于城市治理方面的重大举措,有没有足够的时间让民众表达意见?这个很重要。因而,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方面还要做较多的努力,比如:怎么调动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市民在参与过程中有不同的意见或者有相反意见的时候怎样处理等,需要研究或者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规则。
顶着国家级新区和自贸试验区“双区”身份的南沙,未来发展之路如何?在南沙新区与自贸试验区发展论坛上,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专家周春山、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王缉宪等国内外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为南沙建言献策,看好南沙打造广州未来之城的前景。
周春山:根据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期内,南沙新区需新增建设用地90平方公里,与上级下达的指标缺口23平方公里。与市内其他地区相比,南沙新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比例更高,保护任务艰巨。然而,南沙发展日新月异,新增建设(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可避免涉及占用基本农田,但基本农田规划刚性强,限制了城市建设。就目前看来,建设用地规模不能满足新城快速发展的需求。
南沙要“长大”,却被用地“绑住了手脚”,怎么办?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提前预留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通道。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减轻南沙新区的保护任务。同时,探索建设用地异地调剂方式,通过转移支付手段购买欠发达地区盈余的建设用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