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编辑部
2月9日,随着广东、吉林、海南三省“两会”开幕,全国31个省份政府工作报告已悉数出炉。
如果要说2015年地方“两会”最引人注目的话题,可以说是新常态语境中的GDP“表情”。热议之处,不仅在于29个省份下调了GDP指标,还在于这个量化指标在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了。而其中最具深意的,则是有超过四分之三的省份,在GDP增长目标上,加上了“左右”两个字,使得GDP从一个刚性的指标成为一个具有弹性的增长区间。
尽管2014年已有多个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采用了“左右”这一表述,2015年,随着新疆、广东、安徽等更多省份采用弹性增长目标,说明这一选择具有了普遍化、常态化的意义。
事实上,大范围下调GDP增速,并非新鲜事。采取“点刹”降速,始于2013年。数据显示,2012年各省“两会”列出的GDP增速目标与上年相比多数持平,有8个省份还上调了增长幅度;2013年,各地制定的GDP增长目标时,有18个省份保持不变,13个省份开始下调;2014年,全国31个省份中仅有黑龙江和海南两地上调,22个省份开始“换挡”降速。
2015年,除了西藏选择12%“匀速”前行,贵州、重庆、陕西、西藏、福建5省区仍然设定了2位数增长目标,其它省份指标都很“低调”,除了山东、北京、浙江、福建下调0.5%,大多降幅在1%-2.5%之间,而山西、辽宁、甘肃的降幅达到3%。
在这一增长速度的换挡期,各地已经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平常心。诚然,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推演,各地放缓步伐,进入新的经济常态,无需太过悲观。从全国来看,2014年GDP总额已逾10万亿美元,以年7.4%的增速计算,产生的GDP增量达到5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00年10%增长速度时的5倍。具体到某一个省域来看,以四川为例,如果2015年按照7.5%的目标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400亿元,相当于该省第二大城市经济总量的两倍。
这说明,总盘子大了之后,增速适当降低,无需过多担忧。从另一方面来看,新常态下,辩证看待经济增长,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数据,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
那么,什么样的增长区间才算合理的呢?
一方面要看经济增速和就业增长是不是滑出了底线,另一方面要看物价涨幅是不是突破了上限。以江苏为例,2014年经济增长8.7%,全年新增就业138万人,已连续十年年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物价温和增长了2.2%,三项关键数据,既未跌破底限,也未突破上限。因此,只要地方能够把握住就业、物价这两个“限制性指标”,其经济增长就在一个合理区间之内。
当然,换挡期的平常心,既需要一种审慎的乐观,同时也需必要的忧患。中国经济这辆“单车”,同样面临着失速风险。相较于GDP崇拜来说,不要GDP,也是一种“任性”。
有人惊呼,上海市GDP“尺子”消失是一个积极信号,其实,“积极”仅仅是对于上海而言,并非具有全国性的普遍意义。从产业结构来看,2013年上海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54∶34.7∶64.8,服务业一枝独秀,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这些特征,实非工业化远未完成的中西部省份的参照样本;从人均指标来看,2014年上海城市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7710元,早已跨越国际通行的3000-5000美元中等收入陷阱,而对欠发达地区来说,经济失速,就会面临发展停滞危险。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上海取消GDP“尺子”,远非其他欠发达地区可以效仿、学习的榜样。相反,在爬坡上坎的结构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经济换挡而不可失速,GDP这一重要的经济指标,在当下仍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