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
近日,康得新(002450)举行了投资者交流会,会议主要对康得新的未来业务方向对投资者进行了说明,并针对投资者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交流。
作为康得新的长线持有者,虽然我本人没有参加这次交流会,但从参会朋友那里拿到了资料。说实话,我一直对公司的基本面和未来是比较看好的。作为白马股,公司的信息反馈也比较清晰透明,但在市场上对其的评价也有不同的声音,一部分投资者对于康得新的规划不甚了解;还有一部分投资者既认为其规划和业绩是值得表扬的,又认为与同类型的企业相比格格不入,质疑其碳纤维能否成功,质疑其光学膜为什么毛利这么高,凭什么上市公司只有你家做的好。在此,我就这次投资者交流会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会上透露七大亮点
首先来谈谈这次会上提到的一些亮点。
第一是触控事业部的成立。康得新披露了触控事业部。目前公司有8大事业部,还有窗膜事业部、树脂事业部、溅射事业部、模具事业部、成型事业部、挤出事业部、涂布事业部。个人认为触控事业部的意义和窗膜事业部差不多,作为一个单项列出说明后面可能会有较明确的客户,另外3D本身没有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发展尚不明确,仍处于初创期。
第二是车膜产能过剩需外包。车膜去年实际产能600w平米(比我预计低),今年预计达到1200-1500w,而且产能可能还不够用,可能还会需要部分外包。这一块目前已经进入了10家整车制造厂,其中国内前十的2家,预计年内逐步进入。车膜高端主打KDX,低端沿用收购的北极光,截止一季度有1300多家授权店,二季度新增350家形象店。
第三是碳纤维产量领先业界。康得新的碳纤维分两块,一块是控股股东旗下的中安信,是做原丝的,暂时不会并入上市公司。企业称,原丝生产这块不外卖,是自用的,目前对外宣传是t700(我认为上限不止),企业表示国内目前没有一家能稳定量产t700(这个做过调研)。以江苏航科为例,其碳纤维项目发端很早,也一直捷报频传,但到目前仍没有可靠的t700量产数据,我估计是因为实验室试制量产这个环节过不去。t300这种原丝材料在中国能量产的只有几家,目前日本东丽等正在通过t300的压价来挤压中国市场。中安信预计11月份前完成设备安装调试,预计16年一季度投产(跟调研符合)。上市公司康得新成立的这个碳纤维复合材料公司是跟中安信不是一个主体,上市公司主要做的是碳纤维原丝的制成这一块。上市公司的碳纤维项目这方面张保平(碳纤维负责人)表示预计明年一季度投产。
第四是与保利合作方面。3D合作正在推进中。
第五是柔性材料,技术已完成储备,今年将加码,借助现有产能试生产,重点做衬底材料、封装、透明导电材料、薄膜晶体管材料、观点转换材料,争取智能显示和可穿戴市场。
第六是石墨烯进度——石墨烯制ITO导电膜已经完成开发,今年主导研发石墨烯制电池膜。
第七是3D膜。虽然公司未做详述,但有人提问关于3D膜假如失败怎么办,公司方面表示即使最后失败或者技术替代损失很小,一个是没有专门的材料车间,二是机器可以生产其他产品。
关于年报的解读
这次交流会披露的信息比较中规中矩,提问环节的问题这里就不一一说了。对于雪球上关于年报的几个问题,我说说自己的见解。
一个是关于康得菲尔的业绩与披露的产能不符合,与13年年报也不相适应。请诸位仔细翻翻公司之前的公告,实际上康得新光电这个企业是后成立的,当时税收优惠尚未批下来,所以半成品大多经过康得菲尔公司完成最后一步。目的是合理避税(两家公司其实靠的很近)。目前光电已经获得了税收优惠,就不需要沿用之前的避税措施。
二个是关于康得新的光学膜凭什么毛利润比同行要高出很多。其实说实话,康得新的光学膜质量也就一般,刚做出来的时候扩散膜还是可以的,再往上就有点惨不忍睹,但是这两年下来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基膜,什么是功能膜。东材科技说自己做的是光学膜基膜,基膜只是光学膜的原材料而已,早已过剩,价格按吨卖的。详细可参见康得新一期的可研性报告。因为康得新自己也有产这些(全产业链),具体的可以对比一下这些企业的事业部和以上所述的公司事业部的区别,光学膜里面涂布,溅射才是常规的。南洋科技生产的实际上也是基膜。双星新材增发的项目倒是光学膜。
关于碳纤维,大家质疑的主要是做不做得出来,本人质疑的主要是新能源电动车能不能占领市场,企业这次提到碳纤维的团队非常的优秀,行业的佼佼者。企业也解释称技术如何完善和智能。很多接触过碳纤维的都知道,中国的碳纤维现状是比较停滞的,所以疑问多多。我的角度与大家不同,康得新的技术其实大体都是引进的,企业也引以为豪“就是引进的,但只要做的好就行。”另外,我关注碳纤维技术到底能不能成功,其实很简单看进度。记得去年这个时候廊坊中安信已经在打桩了,当时咨询过政府机关的人说已经有部分设备了,没设备不给立项。目前的进展也一切正常。具体情况到明年初也就揭晓了,不过刚开始肯定不是t700只会是300。
对于另外一些质疑,譬如说2013年有过上市造假疑云、第一大客户占了很大份额(这方面我也有疑问)等,我个人认为,制造型企业造假是比较难,而拥有50亿营收规模的企业,数次增发通过,大面积造假的可能性是不可能的。(雪球ID:梦里妖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