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利冰 谢东明
如今,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信息传播介质和方式不断发生改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网络媒介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带来了良好契机,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环境具有极高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改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高校应及时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及自律能力,进一步加强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及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
“媒介素养”概念是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理解、质疑和评价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能力。网络媒介素养是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就是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与网络媒介的关系,在网络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网络媒介内容,理性运用网络信息为其生存和发展服务的能力。
目前,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网络已成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获取新闻资讯、学习、娱乐、展示自我和释放感情的新平台,大学生对网络的过度依赖问题日渐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二是大部分大学生能熟练利用网络的休闲娱乐功能,但有些大学生禁不住这些娱乐功能的诱惑,不能合理地分配网络娱乐时间。同时,大学生对网络功能的利用尚不充足,忽视对学术营养的汲取。三是在网络信息的认知理解上,各专业学生也不均衡。有些学生虽然对主要网络信息内容和其商业意义具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网络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多,特别是对网络信息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判断还比较模糊。四是由于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意识尚不健全,缺乏网络素养知识,他们只能依靠仅有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来审视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因此,他们容易被一些表象迷惑,使其思想和行为受到侵蚀和影响,甚至会产生一些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
(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帮助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对网络媒介的正确态度,培养他们正确使用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使他们达到理性地运用网络信息为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服务的一种教育。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始于1997年,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媒介素养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其发展仍不均衡。
目前,我国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虽然针对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日益增多,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真正结合我国实际、适合我国国情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二是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这些成果大多还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定量调查的欠缺,使定性的分析无法转变成切实可靠的成果。三是我国的校园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明显滞后,具体的教育实践仍处于萌芽起步阶段,还未纳入正规的教育体系中,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缺乏、网络素养教育渠道不足,致使目前大学生不是通过科学的指导和系统的培训获得媒介素质,而是通过个人的经验与理解形成的。
二、利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实施可行的教育策略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的资源,营造良好的网络素养教育氛围。充分认识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开设网络素养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提高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其次,组织各种能够传播网络素养知识的实践活动,如校园广播大赛、计算机基础知识大赛、校园微电影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提高其综合素养。再次,建设强大的网络素养教育师资队伍,提升辅导员、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的网络素养。最后,拓展网络素养教育渠道。可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中增加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接触的学生面更广,以便更多的学生在课堂中接受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二)加强自我学习,提高网络素养
首先,大学生要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信息,提高自己网络信息筛选的能力。其次,针对网络媒介传播的信息,大学生要有独立、理性、批判的意识,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评估,不能一味地去接受。再次,高校应让网络媒介走进大学校园,将网络素养纳入高校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去,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新目标。高校要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媒介辨别能力和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需要从当代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结合教育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机会提出具体教育方式。最后,高校应锻炼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形成主动利用网络特点和优势促进自我知识拓展和思维进步的意识。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网络素养,才能利用好网络媒介,才能有意识地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和更好地掌握网络传播的知识与技能,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