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从政治范畴向治理范畴的转变

2015-09-10 07:22黄春梅刘倩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

黄春梅 刘倩

【摘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总结,为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丰富深化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厘清国家、社会、个人关系,政府与市场、政党与人民的关系,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从政治范畴向治理范畴思路转变。

【关键词】人民主体地位 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总结。党的十八大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首要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也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①作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经验的要求必须长期坚持。为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丰富深化人民主体地位的内涵,厘清国家、社会、个人关系,政府与市场、政党与人民的关系,实现人民主体地位从政治范畴向治理范畴思路转变。

坚持人民为主体,首先要搞清“人民”的内涵

政治范畴:阶级和阶层。人民首先是政治范畴,有着自己的阶级立场,存在政治关系之中。马克思主义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界定人民群众,质的界定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量的界定是社会人口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在解释社会历史进程时常用阶级分析法来认识社会关系,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阶级必然要推翻阻碍生产力发展的阶级,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人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就有了不同的内涵。在封建社会,阶级表现为地主和农民;在资本社会,阶级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表现为工人和农民。由于近现代我国特殊国情,人民在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也是不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具体表现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具体表现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特指一切拥护、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团体。用阶级分析法来认识人民有着鲜明的阶级立场和政治目的,衡量标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和进步的人们。

治理范畴:行业和职业。“行业是人类从事满足人类需要生产过程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的划分。”②由于人们需求的多样化,产生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可以提高社会效率,同时也产生了社会管理。人们需求越多,社会分工就越细,行业也就越多。行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具体划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眼点和立足点就是对行业的整治,增强企业的职责职能意识,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的管理部门职能职责不分、管理缺失等问题,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分清彼此的职责职能,加强制度的建立和执法的力度。行业是市场经济体制主体的具体表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就是行业行规的建立,社会高效运转就是各行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行其效,权责明确。“职业是性质相近的工作总称。从个人角度看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从社会角度看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社会角色,劳动者为社会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并获得相应的报酬;从国民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人力资源角度看,职业是不同性质、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操作的专门劳动岗位。”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人民的理解从政治角度就是拥护、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团体,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就是在各行各业辛勤工作的职业人,可以具体化为教师、公务员、医生、商人、自由职业人、科学家等,社会关系的协调是行业职业之间的彼此尊重达到社会的公平。职业是职业人与国家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人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为社会贡献力量,社会通过职业满足个人需求,各个行业和从事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所以,国家的治理能力提高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就是职业的本质归位,防止职业的异化。

“政治范畴的人民主体地位”与“治理范畴的人民主体地位”是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人民的主体内涵,政治范畴人民是从先进生产力的阶级代表引领社会发展角度,通过阶级分析来认识,突出政治性;治理范畴的人民是通过社会分工分析人民在社会实践中的扮演的角色,通过行业和职业来认识,突出社会职责和职能,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共性在于都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社会认识主体、社会利益主体、社会价值主体。政治范畴人民有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社会性质,治理范畴的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管理和利益的协调和梳理,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共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

从治理范畴思考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的必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实现是现实性需求。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一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推进和治理能力的提高,这预示着中国政府的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着力进行国家的治理改革。“而要治理,就要立新规矩,就要建章立制,让官员让百姓都明白,什么事情可為,什么事情不可为。”④建章立制的基础单元是按照社会分工不同而形成的国民经济体系的主体,即各种行业及从事各行业的具体职业,分清明确各行各业各部门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及权利是立法的基础,建立职责明确、产权清晰的企事业制度,避免出现职能交叉、权责不分而造成的不作为等问题的社会管理混乱,实现管理到位各司其职的良好局面。国家治理要靠法,在维护宪法法律权威的基础上,强调法治国家,突出国家的整体利益的一致性;强调法治政府,突出对公权力行使和执行的制约和限制;强调法治社会,突出公民权力的平等。一切治理靠法,而法的制定是厘清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期,首要的关键是行业的治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指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上升到决定作用,预示着政府对市场干预减少,加强市场自主性、灵活性和公平竞争性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具有平等的地位,“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权益,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⑤这样就需要从市场角度分析市场主体,建立市场体系。建立现代化的市场体系,一方面是加大企业自主经营,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一方面是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建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让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力。加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是释放市场的主体,即各行各业人民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和完善,一方面社会主体增多,行业领域增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能部门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牵制,形成庞大的市场关系图,每一个社会分工职能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社会的总效率和总效能

坚持人民主体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性需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以追求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为崇高理想,但在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一直通过阶级阶层认识来发挥人民主体地位作用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比较突出国家整体利益,对人民个体利益重视不足。比如: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对农民、个体手工业者和民族资产阶级进行改造,在改造后期出现工作过粗,方法简单化一等错误。

在改革开放历史时期,通过改革开放,增强了社会的活力,提高了社会效率,国家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改革的进程中,人民被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不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享有者,追物而缺人的思想观念作祟,社会实践中人的目的存在缺位,人成了生产的工具,而不是目的,造成经济在发展,幸福感在流失。“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解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建设变成改革的根本目的,创造财富的劳动者则变成了工具。”⑥代表人民行使公权力的部门出现不作为及权利的异化,使得人民的利益主体、权利主体地位大大缺失,公权力的制约机制出现缺位,对国家治理、社会管理造成极大的阻碍。

治理范畴中的人民主体地位的坚持需要厘清几对关系

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国家、社会与个人关系的理顺。首先需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提高行政能力,防止国家利益被部门化、地方化、碎片化,防止国家的权力被私人化;其次需要国民从臣民到现代公民的转换,依照宪法享有平等的公民身份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公民权利。消除中国因为历史原因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人群之间存在的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不平等,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防止国民权利和待遇的等级制差别,“赋予国民以现代公民身份和权利,形成平等的公共政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⑦;最后需要社会治理公平公正,形成平等的公共政策、均等化的公共服务。明晰国家权力与义务,加大社会公共服务组织建设,公民权利与权益的维护。形成协调的三者之间关系,防止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侵犯,防止私权利对公权力的侵吞,促使国家治理者用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念遵守法治、开放、竞争的规则,达到公平、正义、公开、透明的目的。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治理范畴的人民主体地位发挥需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实现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政府服务好市场的两者角色的分配。

其一,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为释放人民活力打下经济基础。市场是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能得到竞相迸发的经济基础,提供了人民参与创业创新的平台,充分调动人民参与市场经济的激情。为更好维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首先做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的公平公正以及法律的支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其次,拓宽人民参与经济的渠道。《决定》中关于“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⑧等论述,预示着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有贡献就有回报,人民的才能有了发挥和用武之地,不仅可以激励人民自我成长成才,还为人民创造社会财富打造了平台。

其二,政府职能定位有利于建设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的公平公正竞争环境。《决定》把政府职能定位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和加强市场的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强调了政府的协调功能,加强服务和监管职能,实现政府从经济社会建设参与者到经济社会的裁判者角色的转化,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的环境建设。

第一,发挥政府的总协调功能,保证社会目标追求的实现。政府的协调功能是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是一个追求共同富裕的社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政府要发挥全面指挥的核心决策功能。消除区域不平衡,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优化生产力布局,调节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这些事关全局、全民的事业。第二,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功能,保证人民权利不受侵害。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甚至出现监管部门向市场主体寻租等现象,把政府的监管功能形同虚设,造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和保护。《决定》中在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这一项内容提到“政府要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

政党与人民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发挥着示范、模范和带头作用。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拥有8千多万的党员,带领着13亿人民向着理想目标前进,中国共产党这个先进的组织机体是否健康有活力,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发展和兴亡。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党的宗旨践行上,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党的服务功能,而党的服务功能具体化到每一个融入人民大众中的共产党党员身上。先进的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的正能量传递是无法估量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些落后腐朽的共产党员,以权谋私,理想信念缺乏,不断侵蚀着人民的利益,自然影响到人民对政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是坚持走人民群众路线。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力度,中央纪检巡视组撒网式的全国巡查,在巡查过程中重视人民作用的发挥,激励人民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使得公权力的行使受人民监督,这样,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最后,加大人民利益保障的法治建设。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但是这些年不断增长的社会群体的反抗上访,甚至是自焚,都是人民的具体利益得不到保障的具体表现,政府的征地对农民利益的伤害,房地产商对业主利益的伤害,食品安全对人民身体的伤害,安全生產对人民生命的伤害,环境生态的破坏对人民生活环境的伤害等都需要执政党来维护人民的利益。而人民的利益保障不是靠党的权力来保证的,而是要通过执政党建设法制,通过法治来保障人民的利益,因此加大司法力度和改革是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燕京理工学院文法院)

【注释】

①⑤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3年11月16日。

②③行业分类,http://baike.haosou.com/doc/1081360-1144308.html。

④燕继荣:“国家治理改革的方向”,《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5年第1期,第11页。

⑥⑦周康林,周婕:“‘人民是改革的主体’何以可能?”,《毛泽东思想研究》,2015年1月,第63页。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
关于新时期人事管理机制的思考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建筑工程造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构建 推动江苏省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及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从改革开放历史看“全面深化改革”
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医院固定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