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次获奖彻底打破了“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的魔咒,增强了国人的信心。在获奖的喜悦之后,我们不禁会想,下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的人,会来自哪个科学领域呢?今后,中国的诺贝尔奖会“蜂拥而至”吗?
每年到了“诺奖季”,中国人的神经都会经受一次强烈的刺激和煎熬。“中国人何时能得诺贝尔奖”的追问几乎成了一个魔咒。如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有一扫中国人在此问题上心头阴霾的作用,并且使中国人从此具有了获得诺贝尔奖的信心支撑。此后,再得更多奖项就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了。
——北京数码视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投资总裁汪涛
屠呦呦获奖可以证明,并非只有在热门的领域、热门的方向、热门的地域,我们才能创造举世闻名、永载史册的成就,我们要不拘一格地选择方向、选择课题、资助人才,不在于发了多少文章,得了多少荣誉,关键在于它的独到和精到。
——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贺福初
在这一代科技人才当中,尤其是那些领军人物,不仅掌握着最先进的科研技术,没有任何语言上的障碍,与各领域内的前沿发展有着密切的交流和沟通,其中,肯定会有更多人与诺贝尔奖越来越近。
——东北林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隋广超
目前,我们不但看到中国是学术论文产出的第二大国家,从数据库中排在各学科各年度引文影响力前1%的高被引论文里也可以看到,中国的贡献在逐年增多, 再次彰显了中国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汤森路透科技与知识产权事业部中国区首席科学家岳卫平
屠先生得奖,给中国科技界很大的鼓舞,提升了中国科技界的自信心,但是光有自信心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理念和价值观,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生态环境。
——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
联合攻关、协同创新的精神和模式如今依然不过时,但是,在合作的同时,可以更加注重个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集体和个人的作用结合好。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诺奖魔咒”存在这么久也是有原因的,现阶段的科研环境其实还是不利于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当我国经济发展稳定了,生活水平达到一定富裕水平了,平等的发展平台体系建立起来了,以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一定会有更多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
——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