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章禄 胡凌凤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煤炭行业发展困境,提出应建立产业联盟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首先从应对行业共性问题、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四个方面说明了煤炭产业联盟建立的必要性,随后在产业联盟内涵的基础上从煤炭产业联盟的权力边界、目标及合作范围、稳定机制三个方面进行制度构想。
【关键词】煤炭行业 产业联盟 制度构想
【中图分类号】F407.21 【文献标识码】A
煤炭行业稳健发展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然而,现阶段行业共性问题突出、行业竞争力下降、企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企业管理水平低,这是内在粗放式发展模式与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可持续经济增长目标相矛盾的结果,要改变行业发展现状,可借助有效经济组织形态转变行业发展模式。梁嘉骅认为任何一种经济组织形态的产生均与社会生态环境相适应,且力图改造环境。农业经济时代,煤炭工业受国家管控,企业各行其是;工业经济时代,国家逐渐放开煤炭市场,企业间进行专业协作;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煤炭行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企业需要风险控制式管理手段、敏捷化生产组织形式,企业间也应为联盟协同关系。产业联盟以其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特别适合我国现阶段煤炭行业转型升级时期的发展。产业联盟理论基础可追溯到马歇尔产业区理论和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国内外关于产业联盟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其没有统一定义,沈丽娟通过文献分析法,从产业联盟与其他经济组织形态不同出发,将产业联盟定义为有特定产业目标的一系列产权独立、跨区域的企业联合在一起解决特定产业共性问题的一种企业间组织①。
产业联盟建立必要性
应对行业共性问题。目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生产力水平低、行业共性技术需突破、运输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环境污染等行业共性问题:前期盲目投资造成产能严重过剩,我国煤炭产能远超50亿吨,而煤炭消费峰值大致在48亿吨左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国煤炭人均可采为世界2/3,储采比不足世界1/3,资源回采率低、浪费严重;自动化程度低、机电一体化不足、小煤矿占比高等造成煤炭生产力水平低;安全高效生产技术、煤洁净利用技术、资源开发模式与环境保护技术仍需突破提升;运输制约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运输布局流转环节复杂,运力配置不合理,缺少科学优化煤炭配置的新型煤炭流通主体和物流中心;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大,落后产能多,重特大事故尚未有效遏制;煤炭开采对矿区生态破坏严重,煤炭利用對气候破坏力大。
上述产业共性问题对单个企业来说属于外部性问题,外部性指个体行为使其他人受损或受益,理性经济人极少考虑,而需政府出面解决。现阶段行业局势仅依靠政府难以控制,借助产业联盟才是发展趋势,外部性理论认为产业联盟是产业共性问题内部化组织,政府通过政策支持产业联盟解决外部性问题会更有效。
提升行业竞争力。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竞争力下降威胁,分别表现在波特五力模型中的新进入者、企业间竞争、替代品、买方四个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及进口煤炭价格优势造成新进入威胁;国有及股份制产权基础、产品同质化、资产专用性强形成的高退出壁垒在行情下跌时期恶化价格竞争;我国应对国际能源清洁、低碳发展趋势进行的能源结构调整及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倡导加强煤炭被替代威胁;产品同质化、主要采购用户市场集中度的提高、电煤合同完全市场化、铁路运力投放、煤炭行业需求方供产一体化发展增强买方议价能力。
上述问题造成煤炭企业经营困境,而政府调控力正逐渐减弱,主要因为:煤企负荷已降到八成以下,限产空间有限;电场基本缩减了能够调控的进口煤比例;电力体制改革,电价逐渐放开,电价下调将更难稳住煤炭价格。此时产业联盟可以补救政策难有作为的缺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认为产业联盟能够通过共同投资基础设施、联合采购销售、联合开发帮助成员实现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煤炭行业依靠规模和范围经济降低企业成本,全面提升行业竞争力。
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我国积极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以及循环经济,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市场倒逼形势下,许多企业均寻求多元化发展,然而面临诸多挑战:煤化工的发展需优化工艺流程和技术集成,探索项目建设和管理,考虑水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合理布局,避免投资过热;煤炭循环经济的发展欠缺技术和资金支持,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展水平不均衡;新产业链面临项目建设、人员管理、营销推广等各种经营难题,同时要避免新业务脱离企业原有优势,避免扎堆进入造成资源闲置及浪费;跨国经营需控制因投资经验缺乏、对资源国的政治人文及社会环境缺乏系统了解而引起的投资风险。
上述问题均要求企业慎重选择,避免盲目投资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失,产业联盟对其风险控制提供了可能。交易费用理论认为资产专用性、交易不确定性及高交易频率会产生交易费用,而产业链合作将降低专用性资产不确定性,同时专业化分工可避免企业单独发展的组织费用过大问题。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资源“异质”且“非完全流动”,如新产业链推广涉及技术、市场、资本、品牌、公共关系等,企业参与国际合作需经验、技术、公共关系、资本等配合,单个企业难以同时具备所有资源,通过产业联盟则可从不同企业集合所有优质所需资源,不仅能控制风险,而且可提升发展水平。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如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各种活动构成创造价值的一个动态过程,即价值链,企业管理体现在价值链各环节。煤炭行业长期粗放式发展造成了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价值链各环节均不足:供应管理手段落后,经营模式过于集中或分散导致成本增加②;生产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安全生产条件不高;储存和运输管理成本高,企业忽视其增值作用;营销管理跟不上市场化进程,缺乏营销目标和营销方略,营销人员素质低;企业文化管理没有“以人为本”,职工缺乏企业文化意识,职工归属感差;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低,投入少,挖掘人力资源潜能手段落后;技术管理计划、开发、实现能力差,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煤炭企业单独解决管理问题需要投入一定资源及成本,在现有形势下会增加企业负担,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产业联盟作为企业共同学习的平台,可以帮助成员企业交换管理经验,或共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从而通过较少资源投入实现较大管理绩效产出。
煤炭产业联盟制度构想
产业联盟内涵。产业联盟是集群动态演化与创新的结果和新趋势,其效应及特征在集群上有所发展:成员企业产权独立、具有跨区域性;组织泛边界化,联盟边界是动态和开放的;拥有联系成员企业的中间组织,保证联盟稳定性;制定共同机构,通过其解决联盟发展问题;联盟拥有契约关系,约束各成员企业行为;联盟能够实现约束性与灵活性均衡、竞争与合作均衡;产业联盟不是行业协会、托拉斯或卡特尔,行业协会没有共同的固定机构,托拉斯只是一个兼并合并形成的垄断组织,卡特尔则一味通过控制市场来谋取不合理利润,而产业联盟则是通过不断提升单个及整体价值及竞争优势来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组织。③
联盟权力边界。一是联盟首先是一个自治组织。产业联盟正是符合这一方向的组织。国外联盟成功经验显示,政府致力于发挥企业的作用,行业协会拥有行业管理的权限,而联盟则对内部的管理有主权。二是正确定位政府角色。国际社会上政府在产业联盟中角色由于各国文化不同而存在差异,日本起主导作用,美国则促进和监督,欧洲以引导为主。随着我国煤炭市场化改革推进,政府干预程度降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及煤炭行业重要地位决定政府引导适合煤炭产业联盟发展。政府主要引导联盟将产业目标与国家目标协调一致,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建立有效监督机制。三是联盟必须承认煤炭工业协会行业管理地位。行业协会是政府主管部门领导下的长期性组织,是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煤炭工业协会对煤炭工业长足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联盟必须承认其管理地位。德国企业联盟经验启示,协会是联盟发展的重要推手,完全脱离协会不合实际,原因是:第一,将带来较高运行成本。我国对于产业联盟发展还没有形成完善法律体系,也不像美国、日本拥有支持产业联盟发展的政策,而煤炭工业协会是国家行政部门认可的组织,脱离煤炭工业协会可能意味着失去政府政策支持,不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交流,其将成为一个较封闭环境,运行成本非常高。第二,联盟可能沦为大型企业实现其主营企业目标的工具。信息不对称使政府监管力度受限,联盟成员之间互相制约也并不可靠,大型成员企业可能合谋侵犯其他企业利益,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失灵”。
总之,政府对联盟提供政策、法律及资金支持,引导联盟目标制定,联盟内部事务由联盟自己管理,维护和保障成员企业利益最大化,涉及行业发展的事情由煤炭工业协会管理,运用法规、章程约束联盟行为,并对联盟不合理行为进行惩罚。
联盟目标及合作范围。联盟目标为在保障成员企业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应对行业共性问题、提升行业竞争力、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终实现煤炭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实现上述目标,联盟应先确定合作范围,进而开展相关合作。国内外已有很多合作经验,1976年日本的半导体产业研发合作联盟,1988年美国苹果、微软等信息巨头的社会规则合作联盟,20世纪80年代台湾中小企业组成的市场合作联盟,1997年国际主要电子制造巨头和美国内容提供商的DVD技术标准联盟,2002年大唐电信等8家电子通信企业成立的TD-SCDMA产业链合作联盟。总结来看,联盟形式主要有研发、社会规则、市场、技术标准、产业链合作,结合煤炭行业发展现状及联盟目标,联盟应组建共同机构从上述方面全面开展合作。
一是研发合作。研发合作指对煤炭安全高效生产、洁净利用及转化、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技术共同研发,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明确约定经费、项目管理、研发知识产权、收益共享方式、违约追究等,对联盟内资源有效分工及合理衔接。政府提供必要财政支持,借鉴美国、日本、欧洲等的成功经验选择经费资助、优惠政策扶持、专项计划支持、出资建设共用研发设施等多种组合形式。二是社会规则合作。社会规则合作是指共同推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产业准入条件、产业组织、市场与贸易、矿区环境保护、煤矿安全生产、产业技术、产业保障等社会规则的改变以利于煤炭行业的发展,由政府引导,从企业出发再落实到企业从而加快政策的检验过程,推动政策及时有效发挥作用。三是市场合作。市场合作是指在现阶段行业整体竞争力下降,经营亏损严重情况下通过联盟联合与上下游企业谈判,维护企业合理的利润空间,同时将研发的新技术共同在市场推广,开拓海外市场或转型进入其他行业时各自提供专有资源提升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四是技术标准合作。从国际范围和发展趋势来看,研发及技术标准联盟的结合是普遍做法,联盟通过技术标准合作打造行业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自主知识产权方面的整体优势,在国际市场上抢占技术壁垒优势,政府应根据标准的影响力及竞争程度的不同,选择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介入方式。五是产业链合作。产业链合作是指煤炭企业纵向联合以完善产业链协作从而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利用联盟整合不同企业的“异质性”资源在煤—电、煤—电—焦—化、煤—电—高能耗产业(铝、硅铁、碳化硅等)、煤—电—路(港、航)等及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链条竞争力,同国内其他或国外同类链条展开竞争。
联盟稳定机制。煤炭产业联盟成员选择、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是保障联盟稳定的基础。一是成员选择。依据联盟战略及目标,联盟应由企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及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型煤企发起,吸收产业内具有互补资源的企业以及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在技术研发、社会规则合作、市场合作、技术标准合作、产业链合作方面组建核心团队。二是沟通渠道。沟通渠道分为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渠道可以参照欧佩克机制构建联盟大会,联盟大会由成员企业代表参加,规定每年召开的次数及具体时间,采取投票制度就联盟大政方针、成员选择、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及事项进行表决。非正式沟通则可通过联盟信息网络进行交流,搭建可靠的对话平台,像欧盟中新网EBN、卓越先到行动计划PAXIS、创新驿站等。三是协调机制。协调机制包括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内外结合共同约束成员企业行为。内部机制分为合作契约及信任关系。合作契约可以“套牢”合作成员,但煤炭行业现有发展形势下,信息不完全及成员“有限理性”容易引发机会主义,此时应依据现代契约理论的信息对称和激励相容原则设计产权,规制机会主义行为。因此联盟合作可以结合普通契约及持股来约束,对于风险较小、外部环境较稳定的合作项目,如技术标准合作采用普通契约约束,对于风险较大、环境不确定的合作项目如研发项目选择合适的持股方式来规制。增强成员信任关系可以从评估联盟专用资产投资、增加联盟超额收益、强调联盟背信惩罚三方面入手④。外部机制主要为政府协调,包括对积极贡献者进行奖励以及对机会主义者进行惩罚,政府可以自己执行也可以委托产业联盟执行。
结语
煤炭行业面临着行业共性问题突出、行业竞争力下降、企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企业管理水平低的威胁,而根据外部性理论、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及组织学习理论可知,煤炭产业联盟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为使联盟有效发挥作用,应政府引导,煤炭工业协会监管,联盟自治,以解決行业发展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研发、社会规则、市场、技术标准、产业链合作机构,组建核心团队、联盟大会及信息网络对话平台等沟通渠道、普通契约及持股相结合的内部协调机制和政府外部协调机制,从而保障联盟运行。国际联盟发展经验显示,除良好的运行机制外,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也十分必要,因此,我国应加快完善立法,对联盟的法律地位、知识产权归属、运作规范等均予以明确,为煤炭产业联盟的发展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保障其健康发展。
(作者分别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沈丽娟:“关于长三角产业联盟与企业创新的分析:文献综述”,《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第30期。
②郭华龙:“煤炭物资供应相关问题及对策分析”,《财经界》,2014年第12期。
③王纬,梁嘉骅:“基于产业集群演进的我国产业组织研究”,《经济经纬》,2007年第5期。
④方静,武小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信任关系的演化博弈分析”,《财经问题研究》,2013第7期。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