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会陷入欧洲式衰退吗?

2015-09-10 07:22陈斌开魏华展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后发优势

陈斌开 魏华展

【摘要】文章将通过比较中国和欧洲经济的异同,对中国经济如何避免欧洲化进行探讨,并指出了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后发优势”决定了中国长期经济潜力远远大于欧洲发达国家,统一的财政体系也保证了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不会陷入欧洲式的债务危机。然而,地方政府预算软约束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将提高中国经济“欧洲化”的风险。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是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从长期看,中国经济增长依赖于“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四个动力。

【关键词】欧洲式衰退 后发优势 增长动力

【中图分类号】F13/17 【文献标识码】A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快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正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转型。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了新阶段,增长速度持续下滑:GDP增长率由2011年的9.5%下降到2012和2013年的7.7%,2014年进一步下滑到7.3%,2015年上半年增长率仅为7%①。

面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下滑,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在“三期叠加”的新阶段,中国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经济体的人均收入达到11000国际元的时候,其增长率将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出现“增长阶段的转换”(刘世锦,2013)。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已超过11000国际元,经济增长速度“换挡”迫在眉睫。

除了经济增速放缓以外,近两年经济结构出现的一些新变化,也再次印证了中国经济很可能已经开始从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外贸出口增幅大幅回落到5%~10%的增长区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持续减小;二是官方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消费占GDP的比重开始超过投资,虽然2013年有所反复,但2014年消费再次超过投资,且大的变动趋势已经显现出来;三是2013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四是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对应,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投入的增长速度也在放缓,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五是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力和空间明显缩小;六是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市场风险明显增加;七是总体资产回报率有所下降,产能过剩问题相当突出。由此可见,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已经拉开帷幕,结构调整“阵痛期”必然影响当前经济增长。

在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的同时,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特别是欧洲地区。2008年的金融危机直接冲击了欧洲金融市场,进而导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2009年1季度,欧洲各国经济增长率相继跌入谷底,德国GDP同比增长率为-6.9%,英国为-5.8%②,法国为-3.9%,西班牙为-3.3%,希腊为-5.9%。面对经济增长率的下滑,欧洲央行不断下调存贷款利率以刺激经济。2014年5月,欧洲央行存款利率已经下调至0%,贷款利率仅为0.75%。从2014年6月起,欧洲央行开始执行存款负利率政策。2015年8月,存款年利率下降到-0.2%,贷款年利率也进一步下调到0.3%。除央行宽松货币政策以外,欧洲各国同时采取了各种措施以稳定经济。这些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得欧洲经济在2009年6月之后触底反弹,德国、英国、法国逐步回到了经济复苏的轨道上,维持了2%甚至更高的增长率。然而,希腊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则在短暂的反弹后陷入了更加严重的债务危机。

中国经济会不会像一些欧洲国家那样面临萧条的风险?中国会不会陷入欧洲式的经济衰退?本文将通过比较中国和欧洲经济的异同,对中国经济如何避免欧洲化进行探讨,并指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中国与欧洲经济增长前景的比较分析

中国和欧洲经济衰退同时受到长期趋势性因素和短期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长期因素决定各国增长潜力,短期因素则影响各国经济周期。中国和欧洲国家在增长潜力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宏观经济周期也有所不同。

就长期而言,中国与欧洲国家的核心差异在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而欧洲主要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一国长期经济增长的潜力主要取决于其技术进步的可能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技术进步的可能性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发达国家往往处于技术前沿,技术进步只能依赖于研究与开发(后文统称“研发”)。研发是一项高风险的活动,其能否成功往往是一个随机事件。在大数定律的作用下,一个国家研发成功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技术水平也以比较稳定的速度不断推进。正是技术相对稳定但缓慢的进步,保证了发达国家平均每年2%~3%的经济增长率。由此可见,欧洲主要国家(德国、英国、法国)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其经济增长率回升到每年2%左右的正常水平后,经济增长率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

与发达国家不同,由于发展中国家并不处在技术前沿,所以它们既可以通过研发来促进技术进步,又可以通过技术引进来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引进的成本往往低于研发成本,且技术风险较小。因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促进技术进步更为有效。由于技术引进的成本远远低于研发,所以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速度也会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在“后发优势”作用下,发展中国家在赶超阶段的经济增长率往往远高于发达国家。

中国经济不仅在长期增长潜力上与欧洲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而且在短期宏观政策有效性上也与欧洲国家有很大不同。金融危机对欧洲国家和中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只有部分欧盟国家(如希腊、西班牙等)因此陷入了债务危机。欧债危机的发生凸显了欧盟在应对宏观经济周期上的天然缺陷。欧盟首先是一个货币联盟,具有统一的货币—欧元。统一货币的好处是可以节约交易成本,但其弱点也很明显:欧盟各国不再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金融危机来临的时候,经济状况更差的国家(如希腊等)无法通过扩张货币和汇率贬值来刺激本国经济。在面临经济衰退的时候,缺失货币政策工具的欧盟国家只能依赖扩张性财政政策。然而,财政收入往往是顺周期的。经济衰退意味着财政收入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只能依赖于政府发债,而这对于已经债台高筑的国家无疑是雪上加霜。为稳定本国经济,这些过度负债的国家只能求助于欧盟。但是,与美国联邦政府不同,欧盟不具备财政权力,无法直接给予经济困难的国家(地区)以财政转移支付。各国出资救助处于债务危机中的国家都需要得到本国纳税人的同意。独立的财政和统一的货币是欧洲债务危机迟迟难以解决的主要因素。

与欧盟不同,中国拥有统一的货币和统一的财政体系。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整体宏观经济。另一方面,如果不同地区受宏观经济周期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央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平衡地区发展,而不至于出现局部性危机。因此,无论从长期增长潜力还是短期宏观管理来看,中国陷入欧洲式衰退的可能性都很小。

中国经济欧洲化的风险

尽管中国长期增长潜力远高于欧洲发达国家,且拥有统一的财政体系来更好地应对危机,但是中国经济在很多方面都有“欧洲化”的风险(陆铭,2013年)。这些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中国难以走出当前的经济衰退。

欧洲债务危机的直接起因是部分国家债务过高,而过高的债务导致经济陷入萧条。近年来,中国债务水平开始持续上升,凸显出中国式“债务危机”的风险。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历次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数据,2010年末,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为10万亿元;2013年6月,债务规模快速上升到17.9万亿元;2015年1月进一步上升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迅速扩张使得中国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虽然中央政府在过去几年里试图通过各种方式遏制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但是收效甚微。中国式“债务危机”的风险依然存在。

与欧洲国家不同,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累积主要是由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和预算软约束的问题导致的。在当前财政分权和GDP考核的双重激励下,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投入。地方政府的收入主要来自税收和预算外收入。地方政府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和营业税,然而增值税的75%、所得税的60%都需要上缴中央财政。如果考虑地方政府给企业的税收返还和优惠,地方政府从企业获得的税收收入越来越少。在很长的时间里,地方政府主要依靠预算外收入,特别是土地财政收入来弥补预算内税收收入的不足。土地财政能够提供收入的前提是房价能够持续上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土地出让收入不断上升。但是,自从2011年以来,随着房价上涨速度的放慢甚至下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收入也大幅下滑。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要想发展经济只能依赖于借债。

更为严重的是,地方政府的借债具有“软约束”的性质。地方政府官员任期往往较短,在任期内产生的债务不一定需要自己偿还,即使大量负债也不影响升迁。因此,地方政府有激励大举借债发展经济,而金融机构也有激励借债给地方政府,因为在中央政府的隐性担保下,当前地方政府破产的可能性非常低。地方政府可能通过借债获得廉价的资金,但在预算软约束的现实背景下,他们没有激励去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其投资回报率也就难以保证。如果投资回报率不高,那么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就会因此而下降,债务规模也将不断累积,这是近年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上升的重要原因。要防止中国式“债务危机”的发生,需要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硬化地方政府预算约束,否则,中国经济也将面临欧洲部分国家经历的债务风险,进而拖累中国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欧洲化”的另一个风险来自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欧盟国家,即使没有统一的财政体系,如果劳动力可以更加自由流动,债务危机也可以得到缓解。其原因是,在自由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可以离开经济衰退的国家(如希腊),去经济状况更好的国家(如德国)寻找就业机会,这将在短期内降低经济衰退国家的就业和财政压力,并在长期内推动各地区人均收入水平的趋同。然而,由于文化、语言和制度等方面的约束,欧盟国家的劳动力流动受到了诸多限制,这导致大量劳动力滞留于经济衰退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失业率高企,进一步加深了这些国家的债务危机。

作为一个统一的大国,中国各地区间文化和语言的隔阂较小,完全具备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条件。但是,中国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却被户籍制度所限制,阻碍了劳动力在城乡和区域间的有效流动。劳动力滞留于落后地区不仅会降低劳动生产率,而且会进一步加大落后地区的财政压力。因此,要防止欧洲式的地区性经济衰退发生,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社保、医疗、住房和教育制度改革,促进劳动力在城乡间和区域间的有效流动,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

合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有效促进劳动力市场流动可以防范欧洲式债务危机在中国发生。但是,要促进中国经济长期增长,需要更好地发挥中国经济的“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的存在意味着中国的增长潜力远远大于欧洲发达国家,然而,要将“增长的潜力”转换为“现实的增长”并不容易。国际经验表明,二战后成功实现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过渡的国家和地区只有13个(分别是葡萄牙、希腊、马耳他、以色列、韩国、塞浦路斯、中国台湾、西班牙、日本、阿曼、爱尔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③,许多拉美国家数十年来都停留在中等收入的水平上,经济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正如世界银行的报告所总结的那样:“历史显示,许多经济体常常都能够非常迅速地达到中等收入的发展阶段,但是只有很少的国家能够跨越这个阶段,因为要实现这一跨越所必需的那些政策和制度变化,在技术、政治和社会方面更复杂、更加具有挑战性”(World Bank,2007)。由此可见,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的选择得当,中国依然可以像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一样实现较长时间的中高速增长,最终向发达国家靠拢;相反,如果发展战略和政策选择失当,那么中国经济就可能和部分拉美国家一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未来将实现持续增长还是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能否找到支撑“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并有效化解政策风险。

中国社会的主要特征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核心动力。现阶段中国经济的特征可以用四个词来概括,“转型、发展、开放、大国”。“转型”是指中国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发展”是指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开放”是指中国正在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大国”强调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这四个核心特征决定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四个重要动力,“市场化”、“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动力是指通过要素市场和行政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供需均衡,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中国还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通过市场化改革释放制度红利依然具有很大的空间。“城镇化”动力是指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这是发展中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目前,中国按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仅为54%,按户籍人口计算还不到40%,相比发达国家75%~80%的平均水平还有十分明显差距,因此以新型城镇化推动经济增长具有很大潜力。“全球化”动力是指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有利位置,提高附加值,加快产业升级,促进结构转型和经济增长。中国目前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通过产业升级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这是全球化赋予中国经济的发展的良机。“信息化”动力是指利用互联网经济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互联网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市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发展互联网经济有独特的优势,大力推动互联网经济发展是中国经济实现“弯道超车”的主要动力。

总体而言,与欧洲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增长潜力远远大于欧洲国家。只要能充分发挥中国经济的优势,中国经济陷入欧洲式衰退的可能性极低。在经历周期性的经济增长率下滑后,中国经济在未来的20年还将继续维持中高速增长。

【注释】

①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后文中国年度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

②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后文所有季度数据和欧洲各国数据均来自CEIC数据库。

③根据PWT8.0测算。

责编/王坤娜

猜你喜欢
后发优势
企业生产率追赶中的税收调节效应研究
打造新兴金融中心,广州如何发挥“后发优势”?
苏北地区实现跨越赶超对临沂经济社会发展的启示
基于“后发优势”理论对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应用探析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近50倍 享“后发优势”
中国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近50倍 享“后发优势”
雾霾,打碎中国“后发优势”幻想
雾霾,打碎中国“后发优势”幻想
我国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动力与路径探析
基于后发优势的关天经济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