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与肉相距70分钟

2015-09-10 07:22西茉纳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舞团舞者肢体

西茉纳

台上6位舞者,变幻的肢体就像一把把刀子切割着时空……他们凝固时,让人想起亨利·摩尔的黑冷雕塑,他们扭动时,又让人想起马蒂斯那幅热烈的《舞蹈》。“跳到最后,面目全非,人也不见了,世界也不见了,都混在一起了。”

这便是侯莹舞蹈剧场带来的《涂图》。一部纯肢体动作性作品,70分钟演出被切割成7段,既无叙事,也无抒情,开场大段舞蹈还都在静默中行进,邻座一位观众差点熬不住了:“15分钟过去了,配乐怎么还没响起,难道是默舞?”

圣彼得堡《涂图》

侯莹编创的舞蹈悠长、安静,却充满内力。演出结束后她才透露,作品中60%的动作都是即兴的,“我一直告诉我的舞者,随心出发,把Notes全忘掉!”

忘词是一种境界,就像侯莹所做的“减法”,重新编创《涂图》时,她去掉了第一版中的色彩和作为布景的球体。“这么多年过去,我对煽情和故事没兴趣了,希望眼前是无色的;我也不希望音乐成为作品的限制,一旦有这种限制,我要用肢体打破它;我希望作品更单纯,由此挖掘肢体更多可能性;在舞蹈中,人的肢体语言最为重要,它直抵灵魂,感情和情节都是次要的。”

现场有观众称赞侯莹是中国的“皮娜·鲍什”,她回答:“我就是我,我不是她。”业内评价侯莹,“她一直是个传奇;曾以超强的舞蹈技术吸引目光,却又特立独行。”

侯莹1971年生于吉林,在传统干部家庭中成长,从小热爱跳舞。当年报考吉林省艺术学院,侯莹现场跳了个舞,配乐是彼时流行的《印度之歌》,由于磁带卡带,她跳了两次,评委问,这是谁帮她编的作品?母亲答,“小姑娘自己即兴跳的。”当时的侯莹,年仅11岁。

1994年进入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侯莹成为中国现代舞团成立后第一代舞者及编舞;1996年她凭借独立创编的独舞作品《夜叉》斩获白俄罗斯国际现代舞比赛金奖。2001年,侯莹获得亚洲文化基金支持赴美留学,次年加入“纽约沈伟舞团”,连续4年登台林肯中心,2004年被《纽约时报》评为“年度卓越舞者”。

她曾是“沈伟舞团的灵魂人物”,连续7年担任该团排练总监,也是创团阶段与沈伟合作最密切的舞者,两人在《声希》中的连体舞堪称经典,这出名作宣传海报上用的至今是侯莹身穿红衣的经典造型。

侯莹有二十余载的舞台演出经验,曾系统修习中国民族舞、戏曲、武术等东方肢体艺术,也受过纯正的俄罗斯芭蕾技术训练;旅美期间,她深入学习玛莎·葛兰姆、何塞·李蒙、莫斯·坎宁汉、崔莎·布朗等舞蹈大师的技术技巧。由于一心想把在中国学的那套程式化的“美”甩掉,侯莹在纽约时曾在坎宁汉的舞团上了一年课。当时坎宁汉已开始实验电脑编舞,编出的动作虽不符合逻辑,但极具启发性。国内外各种学习经历为侯莹不断破界、融汇东西舞蹈语汇打下深厚基础。

2006年,侯莹在纽约成立“视野舞蹈剧场”;当年在纽约发布首个专场演出,她曾以惊世骇俗的肢体语言探讨双性恋在开放富裕的国家如何被看待等课题。她在美国发表《悬浮》《漩涡》《飘》《地平线》等一系列作品,开始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进行探究。她编创的作品中,每位舞者都是独立个体,有着极强的生命表现力。侯莹强调,她关注那些有着倔强特质的人格。

2008年,侯莹同沈伟回国编创奥运会开幕8分钟“画卷”;2009年,她将创作重心移至北京并重新成立“侯莹舞蹈剧场”,期间发表了《涂图》《介》《介2012》《冉》等一系列作品,“作为舞蹈家,我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停止对肢体语言的探索,也不要停止对人类心灵空间的探索,这是人类从肉体到灵魂的两个部分。”

侯莹说话柔声细语,她的舞却有一种狠劲:舞者脱离肉身,像某种异形,纠结、蠕动、蔓延,打破生命的固有形态,成了模糊的存在;《涂图》70分钟现场演出,仿若从肉体到灵魂的漫漫长旅。

(感谢孙孟晋、曹语凡协助联络)

猜你喜欢
舞团舞者肢体
舞者
舞者
舞者
肢体语言
这位71岁大爷是舞团C位
情报站
肢体写作漫谈
大型情景歌舞剧《红色记忆》
美丽舞者再翩跹
世界最“老”舞团:成员平均年龄达8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