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的电子对抗(2)

2015-09-10 07:22马岩
兵器知识 2015年3期
关键词:波束轰炸机大队

马岩

1940年11月15日清晨,彻夜未眠的英国考文垂市民从防空洞中走出来,眼睁睁地看着昔日的家园已被烈火吞噬,消防车、救护车在废墟间穿梭,警报声、救援人员的呼喊声、伤员的哀嚎声连成一片……刚刚过去的那个晴朗的月夜却成了考文垂市民生命中最为黑暗恐怖的一夜。德国空军第100轰炸机大队出动12架装有“X-装置”的He-111,引导400余架轰炸机对考文垂进行了疯狂空袭,将这个工业重镇几乎夷为平地。而英国针对“X-装置”部署的“溴化剂”干扰站完全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跑调儿”的干扰机

考文垂遭遇毁灭性空袭之后,英国人立即开始彻查“溴化剂”干扰失败的原因。从空袭前几个小时截获的德军轰炸机编队与地面的通信内容来看,“溴化剂”干扰站与“X-装置”的载波发射频率是一致的,干扰机的工作状态也是正常的。英国专家们对一部缴获来的“X-装置”接收机进行了详细检查,希望能从中找到答案。这部“X-装置”接收机又是从何而来呢,这还要从两周前说起。

1940年11月6日黎明时分,一架德国空军的He-111轰炸机迷失了航向,最终因燃料耗尽迫降在英国境内的海滩上。英国陆军边防部队发现了这架飞机,其机尾处有“6N+BH”的字样,机头绘有维京海盗船的标志。“6N”是德国空军100轰炸机大队的呼号,海盗船也正是该大队的队标。第100轰炸机大队是德国空军唯一装备“X-装置”的领航部队,对于正在苦苦思索该如何干扰“X-装置”的英国人来说,眼前哪里是一架迫降的“亨克尔”轰炸机,分明是掉在海滩上的一只烤天鹅。然而,随后发生了一件谁也料想不到的荒唐事。当技术人员闻讯赶来时,这架He-111已经被涨潮的海水淹没,送到嘴边的这只“烤天鹅”生生变成了“盐水鸭”。

原来,这架He-111被发现后,英国陆军士兵找来绳子将宝贵的飞机残骸捆在了一起,这时,一艘皇家海军的船只赶来,声称飞机迫降在海上,理应由海军打捞。对于随后发生的事情有多个版本的记述,海军坚持说由于陆军一直都不让海员动这架飞机,所以海员们只能眼看着飞机在涨潮时被淹没:而陆军则表示临涨潮时已经同意让海军将飞机拖走,但海员在组织吊运时弄断了绳子,飞机随即落入深水区。事已至此,由于海水的浸泡和泥沙的侵蚀,从这架飞机上拆下来的“X-装置”接收机不仅污浊不堪,而且很多元器件都已经难以辨认。

“溴化剂”干扰失败之谜也只有在这些沾满污泥的元件中才能解开。在拆解该设备时,英国专家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滤波器,它可以对接收到的音频信号进行分选,能将稍不同于“X-装置”波束特征的信号全部滤除,并在仪表上显示出航向偏差。经测试,该器件只允许调制频率为2000赫兹的音频信号通过。而在考文垂遇袭当夜,英国“溴化剂”干扰站的调制频率为1500赫兹,根本无法通过这个小小的滤波器!

在“X-装置”波束中,载波所携带的信息只是一个简单的音频信号,听起来就像是按下钢琴第75键时的声音,而“溴化剂”干扰站虽然载波频率和“X-装置”一致,但它发出的却是接近钢琴第70键的音色,从而被滤波器过滤掉了。简单地说,就是英国的干扰机“跑调儿”了。

“X-装置”的没落

正是被“溴化剂”干扰站所忽略的一个如此简单的技术细节,酿成了考文垂的悲剧结局。好在纠正这500赫兹的偏差也很容易,所有的“溴化剂”干扰机在几天之内就调整到了正确的调制频率上。

11月19日晚,又是一个晴朗的月夜,德国空军继续按照代号为“月光奏鸣曲”的空袭计划对“52”号目标——伯明翰进行空袭。“溴化剂”干扰机这次终于发挥了作用,让循着“X-装置”波束而来的第100轰炸机大队丢失了目标,最终只在伯明翰南部投下了少量燃烧弹,后续的轰炸机更是无功而返,大量炸弹被投在了荒地上。虽然伯明翰也遭受了一定损失,但相比考文垂的浩劫算是轻多了,这也是“溴化剂”干扰机第一次给 “X-装置”带来了麻烦。

随后,英国第80联队和德国第100轰炸机大队之间进行了一场赛跑。第100大队仍然按照计划引导大批轰炸机对伦敦、谢菲尔德、南安普顿进行了轰炸,而80联队则分秒必争地将新生产的“溴化剂”干扰机部署在更多的城镇,让“X-装置”的精度进一步降低。此外,“X-装置”的第二个波束交叉点是投弹计算装置启动的位置,英国人便用一道干扰波束在第二交叉点之前与进场引导波束相交,这样可以使投弹装置提前启动,导致轰炸机尚未飞临目标上空时炸弹就已经自动投下。同时,英国还针对德军第100轰炸机大队投放燃烧弹为后续部队标示目标的战术,启动了代号为“海星”的诱骗计划,即在无人的旷野上燃起大片篝火,以此吸引后续德国轰炸机投弹。

第80联队的电子干扰把英国上空的波束交叉点弄得越来越混乱,但自诩为“魔术大师”的第100轰炸机大队也从来没有放弃摆脱干扰的努力。英国皇家空军“Y”部队曾监听到“X-装置”的波束载波频率在1小时内变换了10次之多,一旦改频,“溴化剂”干扰机的频率就要花费大约10分钟的时间进行人工调谐,德国人希望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差来“甩掉”干扰信号。有些时候,德国人会故意让波束在某一城市上空交叉,却不对这座城市发起空袭,以此误导英国防空力量。后来,“X-装置”的波束中还叠加了一个识别字母,第100轰炸机大队的机组人员可以借此将真实波束和干扰信号分辨开来。但是,这些措施都没能挽救第100轰炸机大队和“X-装置”的颓势。1941年3月,第100轰炸机大队有两次是在第一波轰炸之后才出现在目标上空,有一次还只投下了些既无法精确瞄准,也不能标示目标的伞降地雷。同年5月,英国第80联队只在三个夜里监听到“X-装置”的波束信号。很明显,德国空军对“X-装置”的信任度已越来越低。

被“多米诺”压垮的“Y-装置”

随着“溴化剂”干扰站的快速普及,“X-装置”的作用被大大削弱,曾为纳粹屡建奇功的第100轰炸机大队也正如其队标中的维京人一样度过了他们耀武扬威的黄金时代,德国空军“引路人”的接力棒交给了第26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III./KG26)。该大队装备了一种全新的无线电导航系统——“Y-装置”。

这套系统与“X-装置”出自同一设计师之手,所不同的是,“Y-装置”只需使用1道波束即可为轰炸机导航,精度比“X-装置”和“拐腿”要高,但也是三者之中最复杂的一个。德国空军首屈一指的通信专家沃尔夫冈·马提尼将军曾花费2个小时向赫尔曼·戈林介绍该系统的情况,但仍旧没让对方弄明白。

前文已经介绍,“拐腿”和“X-装置”都是多波束系统,轰炸机沿着进场引导波束飞行,其它波束会在目标上空一定距离与航线交叉,当机组人员飞临交会点时,便知道自己和目标的距离了。而“Y-装置”是单波束系统,这道波束同时要完成定向和测距两项任务。定向,解决的是“指哪”的问题,“Y-装置”的发射台每秒发送3组定向信号,由轰炸机上的自动分析仪接收,并在驾驶舱以专用仪表的形式给机组人员以可视化的提示。测距,解决的是“打哪”的问题,波束中每隔一段时间会叠加一个特殊信号,轰炸机接收到此信号后将其转发回去,地面站接收后,根据发出和接收的时间差乘以光速即可解算出轰炸机与地面站的距离,而后用密语将位置通报给机组人员,抵达目标区时,地面站会直接向轰炸机下达投弹指令。由此看来,“Y-装置”的自动化程度比先前的两种导航系统提高了不少。

1940年春,装备“Y-装置”的飞机开始在德国境内进行试验飞行,同年年底,第26轰炸机大队第3大队已经熟练掌握了“Y-装置”的操作使用,做好了战斗准备。适逢装备“X-装置”的第100轰炸机大队因英国的干扰导致导航精度大为下降。于是德国空军在1941年1月安排第100大队与26联队第3大队分别使用两种导航仪对几个英国内陆城市进行了轰炸,在实战中进一步检验“Y-装置”的有效性。

德国人并不知道,英国早在1940年6月底便得到了有关“沃登-II”(“Y-装置”的保密代号)系统的一些情报,11月就已截获尚处于试验阶段的“Y-装置”波束信号。1941年1月19日,一架隶属于第26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的He-111被击落,英国人随即在这架机身编号“1H+RT”、喷涂着黄色雄狮队标的轰炸机中获得了“Y-装置”的实物以及相关机密文件。

尽管“Y-装置”的波束相当复杂,但面对干扰却十分脆弱。英国采取的电子对抗策略是:将“Y-装置”地面站发送的测距信号“录”下来,然后再用大功率发射机原样“放”出去。如此一来,来袭的轰炸机会接收到己方地面站和英国干扰机发出的两个信号,然后将这两个信号全都转发回地面站,如果英国的干扰机功率足够大,还可以直接把干扰信号传至“Y-装置”的地面站。还有一个更具杀伤力的效应是,轰炸机转发的干扰信号又会被英国接收机“录”下来,再由干扰机“放”出去,形成了一个像复读机一样的干扰循环,“Y-装置”地面站将收到很多同一格式的测距信号,对其测距体制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还要感谢德国人为“Y-装置”选择的频率——42至48兆赫兹的频段刚好让BBC设于亚历山德拉宫的电视发射机派上了用场,这套大功率发射装置成为了代号为“多米诺”的干扰系统中第一部干扰机。起初,“多米诺”以小功率发射,而德国空军此时并未料到“Y-装置”刚刚投入使用就会遇到干扰,便将信号不佳的情况归结于设备原因。当证实干扰有效后,“多米诺”开始以满功率发射,德国人这才确认遭到电子干扰。

“Y-装置”还有一个显著的弱点,就是轰炸机机组人员必须依据地面站的无线电指令投弹,如果接收不到这条指令,飞行员无法自行判断投弹时机。英国抓住这一弱点,对来犯的轰炸机发出欺骗性指令,进一步迷惑德国飞行员。虽然以这种方式欺骗成功的案例只有一小部分,但也让德国空军不得不频繁更换难以记忆的通信密语。有的时候,即便是英国人没有施加干扰,由于地形、天气状况也会导致接收不到投弹指令的情况发生,但心理暗示会让德军飞行员以为自己遭到电子干扰。1941年3月的前两周,第26轰炸机联队第3大队共使用“Y-装置”进行了89架次领航飞行,但只有18架次接收到了投弹指令,德国飞行员对于“Y-装置”短暂的信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

到了1941年的下半年,希特勒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东方,大批轰炸机被派往苏联一线,对英国的轰炸也只限于港口和沿海地区,很少使用导航波束对内陆城市进行袭扰,英国的空防压力大大下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军不得不花费越来越多精力来应付皇家空军对德国占领区日渐升级的报复性轰炸,并祭出了最新研制的防空兵器——雷达。欲知详情,敬请关注下期文章——《女神的目光》。

[编辑/何懿]

猜你喜欢
波束轰炸机大队
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一种相控阵天线波束指向角计算方法
5G网络扫描波束规划方案探讨
60 GHz无线通信系统中临近波束搜索算法研究
A Commentary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Sho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ocumentary Translation
驱猴大队
兵器组团“打雪仗”
均匀线阵阵元缺损对波束方向图影响的分析
大队委员也有烦恼
图-22起音速轰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