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成市”理念如何照进现实

2015-09-10 07:22常晓鸣
决策 2015年4期
关键词:圈层城区中心

常晓鸣

“独立成市”意指中小城市既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联系,又要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从而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

被称为“城市设计师”的成都市市长唐良智,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独立成市”的城市设计理念,成为热门新词。

“独立成市”意指中小城市既要与特大中心城市密切联系,又要功能完整、职住平衡、配套完善、相对独立,从而构建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它是为了破解“摊大饼”式传统规划思维,导致城市陷入“大城市病”困局,但理念能否照进现实?

圈层隔离是最大弊端

认识理解“独立成市”的概念内涵,首先就要厘清所谓“大城市病”。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的中心城市凭借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和设施环境,吸纳集聚了大量域内域外的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产业活动的膨胀又引致人口和资本进一步集中,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中心城市内部典型的圈层空间格局。

位于一圈层的中心城区,往往拥有这座城市里最好的基础设施、最强的资本投入、最大的发展机会以及最佳的教育环境,从而扮演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核。

二圈层的近郊区和卫星城,则大都遵循以产业承接为动力的发展方式,通过承接中心城区转移出的产业项目和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化进程。等到了三圈层的远郊区县,随着偏离要素和商品市场中心的距离越来越远,要素集聚、产业活动以及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民生保障等逐步衰减,无论是城镇化进程还是产业水平都明显落后于一二圈层。

最终,人口膨胀、交通拥堵、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逐步成为制约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在二三圈层,城市化与产业发展脱节、经济活动效益低、自身造血能力差等现实压力,也决定了管理者难以从投资拉动的传统增长模式中脱身和转型。

将这些城市运营的问题和表现相叠加,就构成了区域中心城市普遍存在的“大城市病”。城市病的背后,其实折射出已有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诸多缺失。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一是城市化进程与产业活动展开的不均衡。快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是近十多年来各地城市推动经济增长的两条基本路径。

其中,由地方政府主导的城镇化进程带有明显的行政化色彩,并受到绩效考核、地方财政收入等多重因素影响,逐步将走上刚性增长的道路。而工业等产业活动要想有序地展开,还必须具备一系列的要素保障和市场条件,不然的话,一旦出现技术供给不足或市场需求下降,项目和企业容易陷入建设进度迟缓、开工不足甚至经营亏损等境地。

二是城市生产职能与生活职能的不协调。城市之所以为城市,在于城市能比乡村创造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和更加便利的居住环境。

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更好地生活留在城市。”但各地中心城市的现实情况是,不同的产业活动散落于城市圈层内大大小小的园区,而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却集中在中心城区等个别区域,当城市的经济功能无法和相应的社会服务功能相匹配时,城市的发展自然也就失去了活力。

三是规划的各城区产业功能定位,与实际的产业发展要求不匹配。在过往的产业规划体系中,二三圈的产业往往是围绕中心城区产业活动的协同而设计的,要么是依靠已有的产业基础承接后者的产业转移,要么是无法在中心落足的成本敏感型企业。

应该说,在城市高速增长的初级阶段,有助于克服不同区县之间的恶性竞争。但随着城市经济总量、要素人口集聚达到一定的高度,产业发展自身的规律和趋势,将更多决定产业的未来走势。城市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也就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优化。

城市设计新方法论

破解区域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困局,实现城市生产功能和生活职能的均衡发展,关键就在于中心城区、近远郊区和卫星城之间能否形成自成体系的城市构架,以及能否实现各自区域内交通、人口、功能和产业活动的合理分工与配置。

作为一个有机体,城市能够保持较高的生产效率和人居质量,将不仅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的压力,也将为二三圈层区县带来相应的发展活力,使得城市群能够实现合理经济规模,产生自然循环。

因此,“独立成市”概念的提出,首先就反映出城市规划设计的一种新理念。纵观欧美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大城市病”也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个别能够相对成功解决这一问题的城市,不管是纽约、洛杉矶还是东京,大体都采用了颇为相似的做法,将中心城区的产业活动,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外迁移,鼓励都市圈内不同的卫星城市走特色发展的道路,进而带动人口向郊区和卫星城流动。

可以说,促进中心城区与新城和郊区的分工有序、互补共生是特大中心城市增强内生性动力,也是中心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以“独立成市”的理念,审视城市的长远设计,就将整个城市各圈层的发展,置于同一发展规划框架之内。这更加符合城市发展趋势,得以创新性谋划城市空间和产业科学布局,更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资源。

这将改变以往区县彼此分割、单打独斗的增长困境,为推进整座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方法论指引。

同时,“独立成市”也可视为推动城市转型升级的一种空间发展战略。

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以消费和全要素增长率提高为主的多元拉动,将取代要素投入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三产融合、高端高质、区域协调的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常态。

以“独立成市”理念,引领城市各圈层的城镇化建设和产业促进,不仅仅是着眼于科学划定城市空间开发的边界,解决新常态下不同城区面临的各类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导要素和产业活动,加快向新城新区和二三圈层流动,进一步激活各地资源禀赋和体制机制活力,逐步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出决定性作用,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加快形成高效运行、型态适宜的现代城镇体系。

向城市“摊大饼”说再见

将“独立成市”的理念照进现实,向城市“摊大饼”说再见,并非易事。

从实际操作来说,首先就要优化完善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科学规划道路交通网络建设,逐步形成以地铁、有轨电车、城市轻轨和快速公交等轨道交通为主,联结二三圈层与中心城区的点对点交通体系。

同时,更加注重主城与新城、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带建设,形成全域范围内以重点城镇、新城新区为节点的环状线路,合理分配城区之间的交通与物流。进一步缓解中心城区交通和通勤拥挤的状况,将中心城区的服务职能,适当向二三圈层和卫星城转移和分散。

更重要的是,整合城市资源,加快城市新区的要素和产业活动集聚,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核,不断探索产城一体、创新创业园区等发展模式,加快建成生产、居住、交通、旅游等,功能高度复合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深刻改变原有功能分区所带来的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隔离。

根据二三圈层资源、要素和产业经济发展实际,积极扶持符合本地特点优势的产业体系发展,为城乡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真正做到产业和城市建设融合。

以产城一体为目标,结合城市总体布局和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动各区县构建功能完整、相对独立的工业和服务业体系,形成职住平衡、配套完善、产城融合的新城镇体系。

在实践“独立成市”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的顶层设计。根据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各区县的功能划分,大力实施小城市、特色镇和场镇改造,加强这些新城区的生态文明和城市品质建设。不断引导中心城区的教育、医疗和民生等优质资源和服务向郊区延伸扩展,加快推进公共品资源和服务全域一体化进程。

猜你喜欢
圈层城区中心
长沙市望城区金地三千府幼儿园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No.4 圈层用户不断拓展,圈层经济价值释放
金霞早油蟠在保定满城区的表现及栽培技术
让圈内新闻飞出圈层——“振兴杯”宣传的一点思考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福田要建健康城区
对淮安市城区河道生态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