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一见话印度

2015-09-10 07:22徐海燕
当代世界 2015年6期
关键词:种姓现代化印度

徐海燕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用莎士比亚的这句名言来描述印度也一点不为过。

作为人类文明发源地,印度在不同时期都创造过历史辉煌:孔雀王朝、苏丹王朝和莫卧尔王朝都为印度古文明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进入21世纪,印度被列入了金砖国家成员国,其发展潜力也在受到关注。2015年的5月14日,印度总理莫迪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借此扩大两国战略合作。印度,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

制度民主化与现代化

全球化信息共享的时代,人们大都能对印度做出些碎片化的描述:英联邦会员,议会制共和制,英美法系的法律体系,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保留制度等……

到了印度,这些信息的确得以验证:新德里旧式宾馆的电梯像英国一样依然保留着“零层”;马路上行驶的汽车与西半球国家一样采用右座驾驶、左侧行驶;英语与印地语一起都是国家的官方语言。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大部头的宪法。印度采取的是经典意义上的西方式的民主,议会制度继承了英国的殖民传统。在2014年5月16日,新一届政府的选举中,印度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543个议席中夺得334席,获得压倒多数票。新的联邦政府由莫迪出任总理,开启了印度新的改革历程。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能让社会不同政治团体有机会表达他们的政治诉求,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无论是国大党,还是刚刚上台执政的印度人民党,虽然具备一党独大的优势,但多党联合执政仍是政治常态。

在印度,为了保证社会各阶层平等地参与政治活动,在政府部门里一般都有专门为妇女和低种姓人预留从政职位的名额;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里,约有1000人是残疾人,他们与其他5000名大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而印度火车,无论多么拥挤,其第一节车厢和最后一节车厢永远是留给无家可归或者有急事回家的无产者的。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皆来自于印度特有的保留制度。印度独立后,保留制度作为一项能够保障社会弱势群体享有政治、经济、文化权利的民主化措施,依旧发挥着作用。

印度的民主化氛围使青年精英们保持高度的从政热情,这些精英同时也深受甘地主义的影响。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是印度新生代政治家的摇篮。据说,每年至少有一位国会代表来自尼赫鲁大学。在校园里,常常会看到以学生会组织的,以甘地式绝食方式向校方表达利益诉求的场景。这里还有一个传统,晚饭后的九点,学生会都会安排政治学专家的学术讲座,对政治感兴趣的学生们会自动聚集在一起讨论国际大事。

民主化制度为开放式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与平台。印度最大的金融中心孟买,是一个约有2000万的人口聚集的现代化型城市。孟买古老、厚重、现代和时尚的气息,为印度社会和文化大变革提供了土壤,是印度现代化水平的集中体现和最佳展示窗口。这里有亚洲最古老的证券机构——成立于1875年的孟买证券交易所。沿着阿拉伯海海岸线,辉煌西式的古建筑一字排开,与此同时,作为印度的商业、娱乐业和服务业之都,印度储备银行、孟买著名企业TATA,宝莱坞影视等现代化机构也都把这里作为大本营。据悉,孟买年均交税总额占印度全国总税收的30%-50%,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5%。[1]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孟买充当了“领头羊”的角色。

根据印度国家储备银行顾问M.Saggar透露,2015年2月底是新财政年的开始,新上台执政的莫迪政府以加快建设孟买、新德里、加尔各答三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起点,特别是改善铁路交通硬件、降低运输成本、鼓励更多样化的投资,力图把印度从农业为主的国家变为服务业为主导的国家。但这一进程却充满艰辛。孟买证券交易所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以IT产业、生物制药、金融业为代表的服务业对印度经济发展的贡献达到60%以上,但服务业发展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无能为力;印度的交通运输的成本大,从孟买运输货物到德里需要十天,这对制造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农业则处于停滞状态。印度工业化落后,农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相背离,是印度的现代化道路上绕不过去的坎儿。

文化传统与传承

印度文化是以充沛自然资源与传统思想的结合体为载体的。印度的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印度河—恒河地区土壤肥沃,食物丰沛,河网密布,森林蓊郁,没有沙漠高山的阻隔,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富庶之地,天然适合农业生产和贸易交往。在历史上,这里就被外族所觊觎,特别是从16世纪开始,西方的殖民者被这片土地的广袤和富饶所吸引,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轮番上阵,你争我抢,最终被英国占为己有。为了更好地控制印度,英帝国殖民统治者采用“分而治之”政策,其中把政治与社会文化相隔离是其最主要的特征。“分而治之”政策扩大了各社会群体之间语言、文化、习惯的差异,更强化了今日印度“分散型”社会的特征。在印度所属的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中,虽然各邦是由族源相同、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接近的地区性民族集团组成,但受“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各邦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构成、宗教信仰和使用方言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互间联系松散,自成体系。由此可见,长期以来的自然经济体系有效地隔绝了西方文化的传播与渗透,使得农村民众至今在政治文化方面遵循传统的文化观念。

另一方面,传统文化虽受到冲击,但在受外族的入侵中,其生命力却显得十分顽强。以印度教为例,虽然佛教、伊斯兰教都在传播中对其产生冲击:如公元前7—9世纪的帕德达卡尔遗址群是在佛教建筑风格基础上改建的,是佛教和印度教异化的产物;莫卧儿王朝时期的伊斯兰建筑风格标志性建筑——安格拉红堡和泰姬陵,则在不同程度上见证了伊斯兰文化在印度的辉煌历史。但在此之后,现代印度教庙宇又恢复了传统风格,保留了原始属性。而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尔王朝几百年的统治,也未能将印度全盘伊斯兰化。有关数据显示,在当今信教民众中,印度教徒占80%以上,伊斯兰教徒约占10%,佛教徒仅占1%。印度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同样也体现在被英国殖民的历史中,在富有民族主义情怀的印度人看来,英国人能改造的只是印度外在的基础设施,却没能改变印度餐桌的传统食物,更没有改变印度人的传统信念。

印度的农村是宗教传统信仰和文化保留最完整和最富有传承力的地区。进入工业社会后,曾经作为水稻基地的农田已有小部分埋葬在现代化推土机和压路机下,变成了城镇与都市,越来越多的印度青年已从农耕文明中被唤醒,点燃了创业的激情。但在广袤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并未因此塑造出工业文明的心态,而是在恪守传统文化中缓慢前行:由于深受甘地式保留传统手工业、反现代化思想的影响,普通农民反对堕胎,反对现代计生手段,使农村人口持续增长。在满足“吃饱饭”的前提下,保持一种安贫乐道、淡泊人生的心态。

与农村相对匮乏的物质条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地方宗教仪式、文化活动却异常丰富,极大填补了民众的精神生活。除了邦所辖的县不时举办的小型宗教仪式、各邦主办的宗教盛典外,每12年一次的恒河沐浴是最大的全国性宗教活动。2015年1月14日,恰逢这一庆典在北方邦的阿拉哈巴德市举行,普通民众从四方融入参与,堪称印度全民的盛事。

种姓思想也是印度传统思想中不可分割的部分。种姓制度是印度教与种族相结合为特征的制度。种姓制度把人由高至低分为五大层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达利特等。印度独立后,种姓制度受到了批判,对“达利特”的歧视性政策被彻底废除,但种姓思想却给现代印度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不仅在仍在运行的保留制度可以看到种姓制度的痕迹,而且针对全社会群体的种姓研究则方兴未艾。据有关资料显示,种姓是印度社会学家划分全体社会阶层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前,高种姓大概占印度总人口的10%—15%左右,低种姓占人口比例42%—46%,而争取低种姓人的支持是各个政党获胜的关键。在2014年的议会选举中,印度人民党的胜出就是源于得到大多数低种姓人的支持。[2]不仅如此,在普通民众看来,种姓如同肤色一样难以改变;在民间交往中,人们依然习惯于根据职业的分工判断对方所属的种姓。种姓思想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普通民众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际上,我们在观察印度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时,不可忽视的是,在印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虽然充斥着不同阶级、阶层、等级和各种利益群体的尖锐矛盾,但社会自身从未经历过彻底革命和价值观的重构,这使得印度的经济基础与社会结构、文化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在印度学者看来,印度真正的革命是从1991年开始的,是以全球化、自由化和市场化的改革为标志的。[3]

由此可见,在西方议会政治框架下的现代理念与传统因素相互糅杂,种姓关系、宗教观念、民主意识等诸多要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今日印度独特的风貌。不了解这一点,就会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惶惑:远距离地对印度进行观察,会觉得它充满神秘色彩;近距离的认知印度,它又充满着对立和矛盾。正因为如此,它带给人更多的想象力,也徒生出许多解读的空间。

印度:尚待深度的认知

如何超越上述的“文化观景”,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今日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是认知今日印度时必须应对的问题。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对外战略时都会秉承一种战略哲学,而战略哲学植根于文化土壤,文化是文明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文明特质如同人体基因,具有稳定性和潜意识性,是决定国家内外战略走向深层次的关键因素。

当前,文化界在解释各国现代化的研究时,或多或少会带上制度经济学的色彩。在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优劣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根本因素。但这一学说对解释印度这个充满特殊性的国家来说显得过于粗糙。尽管印度的现代政治体制设计完备,若忽略了印度文化传统及今日的影响力,则既无法认知印度社会各集团呈现出“差异巨大”但又“和平共处”的风貌,也不能解释印度实际现代化进程中动力之源的问题。

其次,由于保留制度的存在,种姓思想的根深蒂固,印度社会本身的确存在着社会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等结构性矛盾。如果用结构主义的简单化逻辑来推理印度现代化发展也容易走向以偏概全、盲目遮蔽的误区。印度本身所展示出的是这样一个“互不交集”的、“平行型”的社会综合体:一边是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一边是保留最完整的文化传统。印度特有的宗教传统信仰塑造了印度社会特有的政治文化;形成多元社会和平共处的格局;塑造了印度民众不捣乱、不仇富、不抱怨的心理;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简单生活方式。传统思想使民众心理恬淡、平静而超然,却恰恰在面对市场的扩大,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政策释放出来的财富机会时弱化了去过“好日子”的动力。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印度是一个多维性的结合体,它既时尚,又古典;既现代,又传统。如果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和冷静的观察,难免会出现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去裁剪印度现实的局面。正如英·甘地所言:“在来印度之前,把你们所知道的关于印度的一切都放在家里吧,求求你们啦。”

印度作为南亚次大陆上一颗明珠,正在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印度族群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族群之一。作为南亚最大的国家,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国之一,印度正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事务,以期在南亚地区发挥重要的作用。当前,纳伦德拉·莫迪政府提出了“21世纪属于印度”的口号。[4]作为金砖国家,印度未来经济的腾飞显然具备了一定的资源、人口等基础要素,实际上,印度已经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走上了腾飞前的助跑。

中国与印度自古就是友好邻邦。公元前117年,张骞出使西域时,曾派副使前往印度进行交流。5世纪及以后,中国高僧法显、玄奘曾游学其地,许多印度僧人也曾前来中国讲经。印度的新德里至今还保留着玄奘大师留下的历史印迹。如今,作为世界第一大,第二大人口规模和经济体,中印在国际社会中必将会成为一个联系更为紧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相信,随着这一趋势的深入发展,必然会迎来认知印度的春天。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刘娟娟)

————————

[1] 数据来源是2015年1月23日在孟买证券交易所访谈中获得。

[2] 2015年1月19—20日:“中印民主发展:共享与经验研讨会”上,印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Rajiv Bhargava 教授的发言内容。

[3] 2015年1月19—20日:“中印民主发展:共享与经验研讨会”上,印度社会发展理事会,原计划委员会成员NarendraJadhav教授的发言。

[4] 日媒:《中国世纪真的到来了吗》,载《参考消息》,2015年1月26日。

猜你喜欢
种姓现代化印度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浅谈印度种姓制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贱民反抗“胡须禁令”
如何区分印度高、低种姓人群?(答读者问)
我的女巫朋友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