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2015-09-10 07:22尚勇
决策探索 2015年6期
关键词:驱动协同科技

尚勇

当前,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指出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这抓住了化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转型升级的要害。那么,怎样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根本上看,要靠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创新驱动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在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转变。改变过多依靠资源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新的内生增长动力,核心是使高素质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一些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资源和外来技术过于依赖,经济发展长期建立在低水平规模扩张上,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内生动力不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国际背景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全球化推动下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深度调整。我国转型发展与这一时代潮流不期而遇,能否乘势而上、推动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把发展动力及时切换到创新引擎上来。

我国转型发展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已具备较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复苏的特征将保持较长时间,美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结构调整期,期望通过创新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进而重塑国际竞争秩序。从国内看,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为动力转换提供了巨大潜力和空间,我们完全有条件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把经济下行、结构调整压力转化为发展动力。从动力转换的科技创新基础看,我国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总体上看,我国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研发投入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研发人数达到360万人年,位居世界第一;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数量居于世界前列;创新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努力破除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释放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只有准确把握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重点才能从跟跑到领跑

第一,围绕培育新增长点聚焦创新重点。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特别是智能社会演进的重要关头,科技和产业正处在深刻变革中。新增长点也是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的新突破及其迅速转化成的新业态上。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产业、服务机器人产业、个性化智能制造业、生物医疗及医药产业、数据产业、空间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的产业形态,将迅速成长为引领世界经济的新增长极。这些新产业的共同特点是,以创新为基础,知识人才密集,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相融合,创新与创业一体化。在这些领域,我国科研基础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不是太大,面临弯道超车、后来居上和迎头赶上的难得机遇。

第二,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创新驱动发展的重点是推动现有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应紧紧围绕破解传统产业升级存在的核心元器件和重大装备工艺主要依赖进口、制造业“缺芯少魂”等重大制约,加快突破基本工艺、技术装备、关键基础部件、基本材料等产业升级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特别是围绕能源、冶金、石化等主导产业,加快构建清洁生产、提质增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依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及转化应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壮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竞争力提升,突破种业、农业全产业链升级的技术制约,创新农业技术转化和服务体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使命是为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应坚持源头严防,为生产方式清洁化、绿色化提供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围绕大气、水污染治理等重大环境难题加大科技攻关力度,为实现蓝天净水目标提供技术保障。围绕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教育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系统部署,促进问题解决和民生改善。

第四,夯实科技创新基础,努力形成更多领跑优势。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建立在持续增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能力基础上。一个国家创新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是从基础性研究到形成市场竞争力的效率,是与价值链有机联系、紧凑衔接的高效创新链。应瞄准世界科技革命前沿,加强对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的投入,努力在重大学科交叉、集成创新、跨界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力争实现从跟跑向并行乃至领跑转变。

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应当看到,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必须以解决动力转换的关键问题为导向,着力突破以下瓶颈制约。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国科技人员总量虽居世界第一,但就业人口中研发人员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人才结构与欧美等创新强国差距巨大。从全球顶尖科学家分布看,美国以52.9%的比例占有绝对优势,英、德随后占据近15%的份额,我国仅占4.7%。二是技术创新主体能力不强。企业尚未成为研发投入主体、技术创新主体和人才集聚主体,总体上还不能发挥动力转换主力军作用。三是创新成果转化不畅。以人才为本的技术、资本、企业有机融合的创新生态系统尚未形成,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携手转化的机制尚不健全。四是创新和产业化环境不优。宏观管理体制不顺,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管理方式尚未形成。科技管理中重物轻人的倾向没有根本改变,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支撑依然不足。

第一,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核心是形成创新驱动的体制机制。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动力转换和发展转型。建立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宏观管理体制。以提高创新治理能力为重点,改革科技宏观管理,使之与宏观经济管理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加快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着重环境营造、有利力量集成、统筹高效的国家创新治理体系。适应经济发展动力转换要求,进一步强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强化创新主体的联系和互动,强化产业、金融、贸易、科技等政策工具围绕创新驱动这一核心目标的协同,减少相互掣肘和彼此脱节,形成有机衔接的政策体系。

第二,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激发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创新活力。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在深化科技计划体系改革基础上,改革经费拨付方式,加快从竞争性项目支持为主向科研基地预算稳定支持为主转变,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顶尖科研机构。形成以国家重点科研基地为骨干、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探索性研究为生力军、竞争协同机制为纽带的科研开发体系。完善符合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交融支持、稳定投入与竞争支持互补、绩效挂钩的科技投入和政策体系。健全上下游通畅、产学研金结合的创新和转化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等创新导向机制,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借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改机会,在职务成果所有权、支配权、收益权等方面加大对创新团队和个人的倾斜。

第三,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企业改革的重点。把建设技术创新体系、激发内在创新动力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其研发投入主体、创新人才集聚主体、引领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三大功能,围绕商业模式、管理方法、品牌、营销创新,重构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文化、人才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微观主体活力,形成中小企业灵活发展、大型企业优势突出的格局,提高上下游企业创新协作水平,形成产业转型升级合力,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第四,着眼于区域转型升级建设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着眼于区域发展转型升级,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建设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比如,围绕高端制造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带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先进制造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低碳绿色发展,打造一批破解资源环境瓶颈、保障生态安全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下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超前培育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关联度、引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激发和释放区域科技创新潜力和能量,打破部门和单位界限,建立开放合作的科研开发体制,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打通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到创新企业、产业园区的成果转化通道,完善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拓宽人才、成果、资金顺畅流动的通道,促进科研与产业有机衔接、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作者系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

猜你喜欢
驱动协同科技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科技在线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