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山
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利益格局的调整,也是动力机制的再造,目的是进一步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活力。面对新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使命,许昌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一跟进、两聚焦”,把握改革方向,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关键领域,精准发力,统筹推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致力走出一条具有许昌特色的全面深化改革之路。
一、大力简政放权,以改革增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理顺这一关系,就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下好简政放权这步“先手棋”,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让“看得见的手”更加有效;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让“看不见的手”更具活力。结合许昌实际,我们突出“减”“放”“管”,给市场松绑、为政府划线。
一是减少审批事项,下放审批权限。2014年,市本级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4项,下放管理层级37项,调整转为日常工作68项,审批事项继续保持全省最少;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35项,降低标准9项。
二是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持续开展投融资体制和运营机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进入医院、学校、污水处理、公共交通等行业领域。去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超过3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超过380亿元,实现“井喷式”增长,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
三是加快流程再造,强化服务监管。建立全流程公开审批机制,推行集中受理、联审联批、多证联办、网上审批等特色服务模式,开展行政执法行为专项监督检查,强化管理服务事中事后监管,切实避免监督“缺位”和管理“真空”,确保权力下放“接得住”“管得好”。通过实行联审联批,企业设立的审批时限由12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城建重点项目办理时限由28个工作日压缩到10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速66%以上。
二、突出问题导向,以改革破瓶颈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谋划推进改革,关键要树立“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找准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发力点,一步一步地走,一关一关地闯,努力在解决问题中突破瓶颈、带动全局、推动发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我们紧紧扭住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卡脖子点”,积极寻求稳增长与促改革的最佳结合点,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来审视、研究、破解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达到了“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紧张问题,积极争取并稳妥推进国家“债贷组合”试点,通过“债贷组合”融资产品,两期融资38亿元,有效地缓解了棚户区改造、旧城改造和生态水系建设等资金需求。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市、县两级设立了企业发展互助资金,总规模达到2亿元,共为企业调贷25亿元;探索建立了重点企业监测预警、化解企业担保链风险、考核奖励等7项制度机制,市级企业发展互助资金帮助企业调贷金额超过21亿元,实现了化解金融风险、支持企业发展、改进金融服务等多赢局面。针对“用地难”问题,以城乡建设用地人地挂钩政策试点为契机,推进试点项目土地综合整治,加大3个拆旧现场复垦力度,两年内可腾出农村建设用地指标1.5万亩。同时,按照河南省委部署,研究制定深化国土资源管理机制改革“1+10”方案。在深化服务企业方面,健全完善“四个对接”工作机制,实现了银企对接、用工对接、产销对接、产业对接的常态化,实现了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新突破,激发了企业活力。在经济增速普遍回落、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许昌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居全省靠前位次,呈现出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三、着眼转型升级,以改革创优势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目标取向就是创新体制机制,为转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许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跨越“三期叠加”阶段,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以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动力转换、发展转型。我们结合实际,围绕打造经济升级版,以结构调整为抓手,以机制创新为主攻方向,积极深化具有许昌特色优势的重点领域改革。
一是创新产业升级体制机制。下大力气弥补服务业“短板”,实施服务业提升计划,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催生了一批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下大力气培育产业集群,理顺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放宽产业集聚区投资发展自主权,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增强了发展活力,全市8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中5个达到星级标准;下大力气发展现代农业,围绕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工程、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去年全市新增高标准粮田40万亩,建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2.9万亩,6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通过河南省人民政府认定,粮食生产战胜严重旱情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280万吨。
二是创新统筹城乡体制机制。抓住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以放活农村土地经营权为突破口,着眼城乡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同步变革,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户籍制度、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农村金融等关键环节的改革,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35.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51家,居全省第三位,农业集约化程度明显提升。
三是创新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抓住河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三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规划战略定位,谋划发展目标,找准许昌市发展支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开放平台建设,主动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按照“交通一体、产业链接、资源共享、生态共建”的思路,探索建立与郑州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联动机制,积极推进大通关建设,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去年,许昌海关正式获得中编办批复,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筹建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立体式、多层次、全方位开放格局。
四是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双城创建”活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搭建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2013年以来,先后两次召开科技创新大会,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机制,重奖科技创新型企业和科技领军人才,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目前,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知识产权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新建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居全省第3位,连续6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五是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以实施“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许昌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标准粮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三大水利项目为载体,建立并落实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护机制、开发机制、投入机制、补偿机制、管理机制、水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等六大机制,探索包括9项内容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打造“河畅、湖清、水净、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系统,通过体制创新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趟路子。
四、坚持以人为本,以改革惠民生
为人民而改革,是改革的唯一价值;尊重人民的意愿,是改革的唯一立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只有体现在群众切身利益上,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惠及广大群众,才能获得持续的内生动力。在改革发展中,我们既注重通过加快发展把“蛋糕”做大,又注重通过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以此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凝聚发展动力。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从社会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入手,推出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举措,使民生难点变成了改革亮点。针对“入学难”问题,研究出台了“1+9”专题改革文件,建立了由市长任总召集人的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扎实推进优化布局、社会力量办学、教师队伍建设、中原名校创建等改革举措,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推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合理布局,去年改扩建城区小学6所,城区招生人数增加30%以上。针对“看病难”问题,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重点,落实医疗卫生改革6项重点任务,推进7个卫生重点项目和86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扩建项目,并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提升卫生事业保障水平。针对“出行难”问题,启动了城市公交运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事业改革的新路子,对公交车和出租车进行了更新,优化了运营线路、提升了服务质量;建成3200多辆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实行了市区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公交,解决了公交换乘“最后一公里”问题。针对“就业难”问题,建立了服务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的18种民生台账,完善创业就业指导帮扶机制,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相互促进。2014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9.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超额完成了省定目标。同时,我们把司法公开、依法治市作为维护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举措,市检察机关量化检务公开制度和考核办法,成为全国检务公开试点单位;市公安部门建成全省首家“网上警局”,已经成为警务公开透明、全程服务群众的文明窗口。
五、聚焦作风建设,以改革扬正气
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不断提高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我们按照河南省委“三改合一”的要求,把“四风”问题整改、中央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和全面深化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一体部署、一体督办、一体落实,以改革精神改作风、以作风转变促改革;着眼抓常抓细抓长,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加强制度机制建设结合起来,以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成果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动力和保障。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许昌市委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和党风廉政建设制度改革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以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深化干部选拔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健全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为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了49项制度,形成了衔接配套、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使党员干部心有规则、行有规范。
二是狠抓问题整改。在全市普遍建立了各级领导班子及班子成员“四风”问题整改台账、基层组织建设问题台账和村级民生问题台账,并对整改情况进行挂账督办,目前已整改落实“四风”问题9727项,解决各类民生问题7983项,130个后进村全部整顿达标。在全市深入开展了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和收送红包礼金、“为官不为”、超职数配备干部、买官卖官等四个方面专项治理活动,严肃查处“慵懒散拖”“吃拿卡要”、干部“走读”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整改问题12.28万个,查处各种违反纪律的案件51起、处理125人。
三是着力强基固本。把基层四项基础制度建设作为巩固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密切联系群众、促进作风建设常态化、实现“双基双治双安”的治本之策,市委专门制定了文件、建立了试点,以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为抓手,着力完善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以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为目标,着力完善基层矛盾调解化解制度;以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核心,着力完善基层便民服务工作制度;以促进党员干部廉政勤政为重点,着力完善基层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尤其是制定了激励保障村组干部特别是村支部书记的政策措施,对四项制度落实有力、工作成效明显的行政村,每年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连续干满20年、成绩优秀的村支部书记,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每年定向招录一批优秀村支部书记任乡镇干部,真正让基层干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受尊重、成长上有出路、退休后有保障,在基层安心工作。作风建设的深入持续推进,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凝聚了全社会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事不避难、勇于履责、敢于担责的改革氛围。
(作者系中共许昌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