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君
【摘要】本文从介绍MOOC入手,以果壳网旗下的MOOC学院为例,通过从平台定位、课程组织、课程资源、质量认证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其课程项目的主要特点,同时提出其与传统课堂最大的差异在于学习者的共在体验感,并从中分析了共在体验对MOOC学院的影响。
【关键词】MOOC共在体验知识共享
一、MOOC的产生与发展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一种针对大众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程。这一大规模、高质量、免费、开放、共享的高等教育在线课程成为全球知识共享的平台,在国际上备受瞩目并广泛推行。
1、国外MOOC的发展
2001年4月,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启动了开放课件计划(Open Courseware即OCW),把自己大量的课程放在网上供人免费学习,引领了世界范围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2008年,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与布莱恩·亚历山大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创新实践,首次提出MOOC概念。第一个真正意义的MOOC平台大约出现在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16万名学生注册参与。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和教育机构开设网络学习平台。
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恩格和达芙妮·科勒创办了Coursera;随后,塞巴斯蒂安·特龙创办Udacity;2012年6月,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合投资创建了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在线教育的三驾马车,提供免费课程供全世界学习。自此,MOOC发展的风暴席卷全球,世界各地的学生掀起了一股通过MOOC学习的热潮。
2、国内MOOC的发展
在全球MOOC的强劲发展势头下,我国也卷入MOOC大潮中。在官方发声之前,一些领风气之先的学习者已经纷纷登陆国外MOOC平台。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宣布同时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X,成为EdX的首批亚洲高校成员;2013年7月8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分别与Coursera签约,与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共建全球在线课程网络。7月9日,上海交大、北大、清华、复旦、浙大、南大、中科大、哈工大、西安交大、同济、大连理工、重大这12所高校宣布,将组成“在线课程共享联盟”,共建中国MOOC。2013年10月,清华大学和部分一流高校联盟建立的“学堂在线”正式上线,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MOOC平台,集合国内外一流名校开设免费网络学习课程,为公众提供系统的高等教育,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在各大高校加足马力成立MOOC平台的同时,在线网站也加入了MOOC行列中。2013年4月,果壳网的MOOC學院(原名“果壳学院”)上线。如今,MOOC学院是最大的中文MOOC学习社区,网站收录Coursera、Udacity、EdX等主要网站MOOC课程链接和内容简介,并提供让学习者互相交流的讨论区和课程笔记区,有50万学习者在这里点评课程、分享笔记、讨论交流。
果壳网MOOC学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注册人数最多的中文MOOC学习社区,也是吸纳了多国课程资源的MOOC学习平台,因此本文以MOOC学院为例,通过对其用户活动、网站建设等进行观察分析,来研究目前MOOC学院的发展现状,反思网络知识共享的瓶颈。
二、MOOC学院的实践现状
1、运营机制:“网”“校”联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
MOOC学院作为依托果壳网建立的网络课程共享平台,与国内外MOOC平台、一流名校合作,将线下的优质资源与在线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国内有清华、北大,国外有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课程资源,多个顶尖大学提供出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①
2、平台定位:以用户为中心多向互动
MOOC学院的建设以用户为中心,对用户免费开放,搭建利于师生互动的平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使被动、局限的知识传播的接受者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活动中,在接收知识的同时,也进行知识传播,多向交互知识共享。在MOOC项目中,与该项目合作的大学和老师提供的课程需要满足平台的相应标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设计开发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的不同需求。课程进行中,充分利用社交网站支持学习者的广泛交流,重视基于平台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给予师生深度反馈,将平台功能与课程设计、课件制作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交互性很强的学习材料和学习体验,采用应用讲授式、任务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模式,面向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建立起可重组、可扩展的开放式在线教育技术系统。
3、课程组织:结构化的课程设计②
MOOC学院的课程结构化程度高,每门课都有明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以教学视频、作业和测试等为学习方式,强调学习者获取和掌握课程内容,侧重于知识传播和复制。MOOC学院不直接收录课程内容,只是专注于帮助学习者互相交流,发现课程。课程内容以视频讲授为主,视频长度约为5~15分钟,较长的则为1小时左右。教学者一般通过视频,组合多种媒体呈现,讲解课程内容。课程互动以线上交流为主要形式,学习者与教学者利用课程讨论区互动交流和答疑解惑。课程评价以软件测试评分为主,通过视频中内嵌的自动化测试,使学习者反复提取已经学习的内容,强化知识掌握,同时将课程作业的学伴互评成绩作为参照性评价标准。
4、质量认证:逐渐与主流教育对接
MOOC学院借鉴国外MOOC平台经验,采用机器评价对客观题测试基于及时反馈,利用同学互评的方式对主观题进行评价,学习者在完成一门MOOC课程学习后,需通过结课考试,才能得到一份电子认证证书。
三、MOOC学院与共在体验
共在体验包含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则是时空的同步性,即在同一时间和同一空间;二则是实体的接触感,需要通过中间媒介来进行接触。上述两个部分组成人类共在体验的主要衡量标准。套用尧斯的接受美学观点来看③,知识的传递在被学生习得之前还只是个半成品,只有在课堂传递才能完成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并不是仅将既定的知识传递的过程,共在的教学过程中既有显性的教学,又包含隐性的教学,显性的当然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隐性的则更多的倾向于学习习惯,品格的教育,例如课堂规矩,眼神交流,自律等,这些都是MOOC学院无法达成的,缺少共在体验的教学方式成为了现在MOOC学院的主要问题,受到了学界的普遍关注。
1、实时与非实时
(1)沟通方式
MOOC学院的一大优势即基于社交媒体,可以实现突破距离限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远程交流,同时,果壳MOOC学院也是由一个学习小组逐步演变形成,其最初的论坛形式也符合社交媒体的基本属性。众所周知社交媒体的基本交流方式主要还是基于文字,而据笔者调查,打字这一沟通方式,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进程,许多学习者在经历了学习的新鲜期后,会因为打字这一沟通方式,降低学习的积极性而忽略互动,进而影响教学。
另外,由于MOOC学院的国际性,许多授课者母语为英语或者其他与学习者不同的语言,加上授课者口音太重,又快又含糊,这给本身就有语言障碍的非英语母语的学习者造成了困扰,影响了学习效率。
(2)语后情绪
人类在对话时,信息传递中表情、动作和语气其实占据了传递功能的很大一部分,而真正语言占表达的15%左右。④因为缺乏共在体验,MOOC学院课程教学期间,学生很容易误读授课者传递的信息,且缺乏课堂互动,无法即时反馈学习者的状态,也会造成学习的效率降低。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语后一般包含了更多的信息和情绪,学习者可以通过这部分隐性的信息来进行接下来的自学,也因为其后的情绪来维护课堂纪律,保持对授课者的尊重,无法实现共在体验的MOOC学院很难完成教学的这一环节。
(3)自我存在感降低
MOOC学院的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递过程,由于时空的不一致,对知识的接收过程就无法侧重。这样,缺乏共在体验会导致学习者的自我存在感降低,造成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影响学习效率。同时基于社交媒体的教学,简化了以往教学的精神交往,使其成为简单的知识传输,而不是精神活动,造成符号交往的幻象。
2、接触与非接触
(1)媒介技術条件限制
根据学者陈向东对MOOC学习者的研究,许多学习者受媒介技术条件的限制,不太习惯通过论坛Twitter、Facebook、Google+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沟通,除了一开始参与简单的论坛介绍之外,基本上没有与其它学员间更多的互动,更别提与无法时时互动的授课者。学习者与授课者之间的媒介技术条件限制,成为影响共在体验的另一个障碍,令学习者无法集中注意力。
(2)受众自我控制力降低
由于缺乏共在体验,面对纷繁的网络世界,若非自律性极高的学习者,受众的自我控制能力很容易降低。MOOC学院课程由于没有监督和约束,缺乏共在性,一切学习活动的规划与展开都是靠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的、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样的学习模式给了学习者极大的自主性,但也降低了大部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很多学习者并不能规划、执行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并不具备自我调控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在传统课堂,学习者与教师和共同学习者的接触,使得学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律性都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不仅是自我调控,同时也受到课堂环境的影响。
结语
文化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知识传播颠覆性改变,使得课堂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正如MOOC学院带来的跨校、跨地区、跨国界的知识共享。但是,正如古语所说,每个硬币都是具有两面的,MOOC学院无法实现的共在体验,导致了其完成率低,学习者流失严重等许多问题,如何加强学习者和学习者、学习者与授课者的交流,降低无法实现共在体验所带来的问题,成为MOOC学习环境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将会继续处于探索之中,也是全球文化共享必须跨越的障碍。
参考文献
①②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J].《教育技术》,2014(9):52-54
③赵剑,《电影离开影院多远还能叫电影?———论具身认知视域中的电影与观影》[J].《文艺研究》,2014(7):103—111
④陈向东、曹安琪,《为什么没有坚持?——一个MOOC学习个案的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4(2):9-14
(作者: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