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电视真人秀奇观

2015-09-10 16:17汪梦君田娜娜
新闻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真人秀受众

汪梦君 田娜娜

【摘要】2005年《超级女声》风生水起后,真人秀节目愈演愈烈,这两年借着韩国综艺节目的东风,国内真人秀节目有大批崛起之势。真人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迎合大众心理需求所催生出的电视文化奇观。本文从大众文化传播的视角,分析电视奇观产生的受众心理原因,主要有游戏的快乐感、窥私的优越感以及参与的存在感这三种受众心理满足。总结来说,当今电视所创造的商业流行文化,在一味地迎合和挖掘受众隐秘的心理需要外,更要注重创造和提升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电视真人秀文化奇观受众心理

2005年,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崭露头角,这种真实记录赛事全程和选手生活状态的比赛节目点亮了中国的电视屏幕。真人秀是兴起于上个世纪末的新的节目类型,在形式上最核心的特点就是对虚拟情景的真实呈现——在一个虚拟情景中,制造一个事件,事件本身可以多种多样,然后对这个事件进行真实的记录,真人秀节目中人和事是真实的,但是它制造的这个事情本身充满了戏剧性,它比纪录片好看、比电视剧真实。此外,还有一个特点,它有一定的时空自由度,换句话说,它要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记录过程。在空间上,它突破演播室的局限,其表现形式更像一个纪录片。

一、大众文化视角下的电视真人秀

1、真人秀相关研究回顾

近年来,我国学者研究真人秀节目的大有人在,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从宏观上对真人秀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对它的来源、定义、特点进行勾勒,并建立理论框架;二、真人秀本土化问题研究,主要以中外历史、文化、社会差异为背景,指出我国真人秀节目要学会自主创新,在引进国外先进经验和购买版权的基础上发挥民族文化优势;其三,对真人秀节目做文化解读,重点在于把真人秀节目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运用各种学科理论加以分析,如从消费主义理论出发,认为电视真人秀节目体现了后现代艺术时期的后快感文艺的特征。

2、真人秀:一场电视文化奇观

法国学者盖·德堡在他的著作《景观社会》中指出,在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下,社会生活表现为种种景观的庞大聚合。现实存在的所有都转化为表象。当现实生活转化成简单的视觉图像后,后者就会被当作一种真实的存在,它的麻痹效果非常明显。这也正是真人秀节目既反映了现实又制造了现实的主要原因,这种虚实交错的特点为受众创造了一场难辨真假的“奇观盛宴”。

凯尔纳继承了德堡的理论并将它延伸。他认为媒体奇观是将社会价值观、现代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上的问题冲突呈现给受众,并适度提供解决方法的媒体现象。相比德堡的“景观社会”,凯尔纳的论述更加微观、具体,他还从全球麦当劳化、耐克和乔丹等方面来探索这些奇观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他认为真人秀是媒体高度饱和时代的产物。在这个社会,电视媒体一边将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的现象纳入到自己的镜头里,一边通过策划各种媒介活动去刻意地制造出许多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景象”、“景观”,并且使他们成为一个个刷新世界观的“奇观”。

二、真人秀的受众心理需求分析

1、游戏规则所带来的快乐感

流行文化的审美方向趋从于能带来愉悦感的文化形式。这些文化作品无论其结局如何,总会以满足观众的休闲消费或渴望娱乐的心理为目标,在必要时就会丧失基本的理性精神和批判性。始终拥有广大观众、紧紧占据文化市场、通过生产满足娱乐观感的审美从而赚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一直是流行文化产品生产过程中制约导向的机制。

游戏所给人带来的快乐感在于它使人感受到规则与自由之间的玄妙关系。赫伊津哈认为游戏对一切文化形式来说都必不可少,游戏里制定的规则是由人们自己控制的,所以他们是自愿接受这种规则的,虽然这种规则从不绝对化,制定者会随着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改变规则,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由。

真人秀就是一种在镜头下依照制片方要求和导演跟进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真实游戏”。这种游戏有几个特点:第一,游戏的规则构建与现实的社会规则相似,但一般会有大胆突破的尝试。第二,玩家扮演的是他自己选择的角色,这种自愿选择角色的做法具有解放的意义,因为它颠倒了社会控制的过程。游戏角色像社会角色一样“真实”;这两种角色的差别在于,玩家能任意参与或摆脱游戏角色,在游戏世界和社会世界之间行使自己的权力与控制。

在真实社会中,人做出一项行为,要考虑很多的外在因素和复杂的环境影响,更要根据自己的社会身份来进行价值判断。但在真人秀中,人们要考虑的因素相对简单,只要符合这个节目游戏的规则,就可以自由地展现自己。对于参与者和观看者来说,都是一种解放。

2、窥视隐私所带来的优越感

现如今拍摄仪器和技术的改进让人们探寻别人的隐私变得轻而易举。真人秀一般展现的是人们在参加游戏或者竞赛过程中的状态,这种展现会吸引观众,因为它大篇幅展现了日常生活中很隐私的一面。隐私的一面往往并不那么美好与光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有自尊,当一个人丧失尊严的时候,比如被羞辱而没法反抗时,本能反应是远离人群和社会,避免让他人看到自己被羞辱的形象。但依照前面讨论的人们“窥私癖”的心理现象,越是不想被广而告之的部分,越能够吸引大家关注。

真人秀节目运作中,权威声音对普通人的激烈点评会成为节目的一个高潮和卖点。2011年担任上海《舞林大会》电视节目的毒舌评委金星,就以她对参赛选手犀利且不留情面的批判吸引了大批观众。选手们的窘迫不堪反而会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对观众来说,把不好的东西撕破任人品鉴隐约有种喜剧的效果。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品尝过梦想破灭的受挫滋味,观众看到台上选手的窘迫,如同看到了自己,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共鸣。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总是会不断地拿自己和社会环境中的他者进行比较考量,从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也会不自觉的依据电视里的标准来对自己进行社会角色的定位。在这种考量中人们会因为跟他者比较的结果产生不同的情绪。如果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不及电视里人的遭遇悲惨,受众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3、参与所带来的存在感

观众可以参与和体验节目是真人秀的一大亮点。人具备一种传播的天性,生物体从外界搜集和获得信息,这是获取安全感的生物性本能。人们渴望参与权力的运作,体现在传播上就是对话语权的需求,这是电视节目参与者的一大动因。

电视真人秀近几年在国内发展势头迅猛,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人获得并正在使用更广泛的传播权力。物质上富足的人们开始渴望在大众传媒上展现自己,寻求社会认同感,来达到自我确认的内心驱动。真人秀节目不仅将参与者的情绪变化真实地呈现给受众,同时也将现场观众的情绪反应如实呈现出来。在身临其境的节目环境中,观众很容易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参与者身上。开放的现场氛围诱导着参赛者、现场观众以及受众一起打开自己的情感,发泄自己的情绪。这种群体式的狂欢能产生情感共鸣,让观众产生身份认同,似乎自己就在现场同参赛者一起参加节目。

托马斯在《人类理解与人际传播》中曾经说过:一切群体狂欢的基础是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共同体验。真人秀让观众以节目志愿者身份参与其中,是体现自我认同的一个方式。以前只使用一种大众化语言的电视屏幕开始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反映了电视文化的大众审美方向由单一转向多样,由单纯教化转向自主选择、鼓励消费,由社会空间转向私人空间。

三、真人秀对受众的文化塑形反思

由于电视的渗透性、形象性,媒体传播内容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思考方式。美国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提出了型塑论,又称观念培养论,即传媒内容的生产构建如何影响受众的价值观念从而改变其行为的问题。格伯纳对电视影响作了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层面的受众长期接触由电视传播的同一的、反复播放的故事资讯,接收共同的由电视形成的大众文化主流符号,他们所形成对世界的理解会与主流文化的观念趋向一致。电视将原本在价值观念上有区别的不同层次的观众整合到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中,促进了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趋同化。对社会文化有一定的整合作用。

静观当下热火朝天的真人秀电视文化,在迎合受众多种心理隐性需求的驱动下,逐渐的突破人们对电视审美的认知底线,造成过度娱乐化、窥探隐私和“审丑”现象,这对受众的文化需求是一种“溺爱”和畸形的引导。我们要深深反思,电视在引导大众文化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创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高雅文化。

结语

真人秀是在电视制作的市场化与娱乐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也是数字化时代屏幕与现实距离急剧缩小的的产物。西方真人秀节目是商业资本实现增值的一个有效载体。电视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而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电视节目正充分发掘具有快感意义的资源。而这种能使受众产生观看快感的真人秀节目如何更好地引导人们的审美倾向,是创造优质大众电视文化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①徐瑞青:《电视文化形态论·兼议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②胡申生:《当代电视社会学》[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

③朱晓军:《电视媒介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思潮》[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④祁林:《电视文化的观念》[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⑤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5

⑥张贞贞,《真人秀:虚拟情境真实记录》[J].《新闻战线》,2014(3)

(作者:均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真人秀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谜语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调查
“真人秀”满足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