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延明 甘玉锋
【摘要】作为2014年最火爆的明星真人秀节目,浙江卫视的《奔跑吧兄弟》以新姿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本文运用传播心理学的原理对该综艺节目走红的现象进行解读,以期对新媒体时代的明星崇拜有一个脉络化的理解。
【关键词】明星真人秀受众心理《奔跑吧兄弟》
一、《奔跑吧兄弟》正走红
《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SBS电视台综艺节目《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明星竞技真人秀节目,由浙江卫视和韩版《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第一季有七位固定成员,一般每期会有不同的嘉宾加盟。当下,第二季“跑男”正在热播,由于“跑男”的节目录制极受粉丝们的关注,每次录制节目时,只要有消息放出,都会引起众多粉丝聚集围观。“跑男”全新的节目制作形式,带给观众全新娱乐体验的同时,也拉近观众与明星之间的距离。但新媒体时代对娱乐信息的过度报道,和人们对明星崇拜的盲目性,使人们对于明星崇拜达到一种泛滥的程度,逐渐演变成这时代的一种特殊传媒现象。
二、《奔跑吧兄弟》走红的心理机制
1、好奇心理
受众之所以对跑男中的明星那么迷恋,这是因为对于受众和明星而言,两者往往是分割的独立群体,“阶级或阶层的概念告诉我们,在真实世界中明星多属于一个富人阶层,而粉丝们则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并且大多数属于社会的中下层,和谐的表象并不能掩盖差异化的实质。”①而公众之所以对明星感兴趣并加以特别关注,是因为彼此之间的区隔造成的差异化,更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使然。现实生活中,对于非明星人员而言,人们往往没有这种好奇心。
好奇心理是大量追星族的一种主要社会心理,人们出于探究明星奥秘或隐私的心理,不断驱使着自己想尽办法去搜寻明星的相关信息,于是分散的个体汇聚成巨大的粉丝群体。这也是《奔跑吧兄弟》等明星真人秀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
2、从众心理
《奔跑吧兄弟》极高的收视率,节目的走红促成大众传媒对节目中明星大肆地报道,传媒过多的渲染不仅增加了追星族的猎奇心理,而且媒介本着商业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地报道有关明星的新闻信息,当越来越多的信息对受众进行轮番轰炸时,明星已然成了前卫时尚、潮流生活的标榜。别人都在追逐这种潮流时尚,模仿明星的一言一行,各种同质化的消费,更加强化了受众的从众心理,个体为了能和大众保持一致,也会不自觉地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来,于是就导致了盲目的从众心理。“也就是在这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当大众媒体制造出大量的明星让人崇拜时,人们也就似乎理所当然地对这些明星崇拜起来了。”②
3、满足心理
(1)使用与满足
如果站在受众的角度和立场上来分析受众对《奔跑吧兄弟》中明星的崇拜,粉丝的追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因为追星行为本身,强调的便是粉丝群体的主动性。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把受众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是有特定需求和动机并得到“满足”的过程。而粉丝关注明星,模仿明星的行为,就如同受众接触和使用媒介一样是有着特定需求和动机的,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就是粉丝获得满足的呈现方式。在现实生活中,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关注自己喜爱的明星,与明星进行互动和交流,而明星适时的发布一些没有公布的片花及照片,总会令粉丝们惊喜不已,这也侧面折射出受众的这种满足心理。
(2)自我实现的替代性满足
“替代性满足”理论来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作为原始本能欲望的一种宣泄,它是与现实相对应的幻想,是一种精神性的满足。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个体竭力追求让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来满足自己本能的欲望。如果个体需求与社会现实和道德规范相悖时,个体往往需要将本能欲望转移到别处以消除自己欲望得不到满足时的压抑和紧张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当欲望能量在最初对象上遇到阻碍时,就会向其他对象转移;如果再次遇阻,就再次转移,直到寻找到一个替代对象以消除紧张、满足欲望为止。”③
“替代满足通常是指人在难以摆脱的挫折和失落中寻求某种神经快感或积极联想,有意或无意地进行自我补偿。”④作为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拥有各种或浪漫或完美的梦想,然而当残酷的现实将我们的梦想击碎时,我们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失落,希望从外部环境中获得一定的精神补偿,转向大众传媒和自己喜爱的明星来寻求自己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不失为一种解决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受众之所以迷恋和追逐《奔跑吧兄弟》节目中的明星,是因为人们把自己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对明星的崇拜,当自己喜爱的明星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而这一方面恰恰是自己不可能完成的,那么个体对明星的这样一种寄托实际上就是达到了一种自我实现的替代性满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星族对明星的崇拜实际上是对自我潜能的肯定,也是对自己前程的幻想。由此也可以破译追星族对明星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是包含了自己的热情,对明星的支持,也是对自己的肯定。”⑤
(3)强者崇拜的心理需求
弗洛姆认为明星崇拜是一种个体对幻想出的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甚至是神化了。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强者,是某一领域的杰出人物,但囿于自身及现实等条件的限制,多数人不能成为自己理想中那个人。但是人们对完美、强大、成功、美好的追求一直存在,由图腾崇拜、神灵崇拜到英雄崇拜,由对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的崇拜再到今天的明星崇拜,人们崇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由崇拜神到崇拜人,但崇拜的实质没有变,一个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是某一领域的精英,他们都已被神化,或者说他们是强者的化身。伴随着对崇拜对象的神化,人们也寻找到一个心灵上的寄托。
4、心灵寄托与自我投射
由古及今,崇拜想象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是远没有如今天这般泛滥和疯狂,在明星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中,大众媒介塑造了各种完美而又虚拟的幻象,为人们浸淫其中提供了种种便利,而这些幻化了的事物,正是人们所不懈追求而又无法实现的。“人们将自己内心的愿望、欲求、理想、情感和信念向外的投射和放大,本质上是一种深层自我的现实化、人格化和理想化,它导致人们对偶像的痴迷、追随的癫狂,犹如对自己在水中迷离扑朔的影像的迷恋、怜惜和梦想一般。”⑥
在《奔跑吧兄弟》节目中,明星们竭尽全力表现自己,卖力的表演在娱乐他人的同时也为观者呈现出一个不同于以往荧屏形象的自己,也让粉丝们对明星的崇拜升华到另一个高度。崇拜心理可以说是自我欲望的一种表达,粉丝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想象投射到一个崇拜对象上,借助于崇拜对象某一方面的成就,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宽慰。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粉丝崇拜明星的心理是一种本能需求,粉丝将自我的某些梦想和欲望投射到喜爱的明星身上来聊以自慰,从而作为一种心灵上的寄托。对于多数粉丝而言,有了自我投射和心灵寄托,因为偶像的作用,生命也就会变得更加狂热和富有激情。
5、光环效应
粉丝群体之所以对明星如此疯狂和迷恋,与心理学中的光环效应不无关系。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凯利提出,指“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⑦而名人效应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粉丝对于自己喜爱的明星,往往是爱屋及乌,模仿明星的穿着打扮,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亦步亦趋地追逐和偶像明星有关的所有物品,将自己对偶像明星的疯狂与热情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一些商家和大众媒介正是基于这种效应,适时地利用请明星做代言,开演唱会,办综艺节目等方式,将粉丝们的热情和疯狂转化为金钱,商家、媒介机构/传媒公司、明星都一时赚得盆满钵满。在综艺节目《奔跑吧兄弟》取得成功后,制作方借势推出了《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版,并最终收获累计4.21亿的票房。《奔跑吧兄弟》大电影的成功,再一次凸显出明星光环效应的影响,也力证了粉丝群体追逐明星的狂热程度。
结语
明星崇拜是一种复杂而广泛的社会现象,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条件,新媒体时代下,粉丝群体追星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借助于新设备和新技术,粉丝们如此亲近地接近明星是之前从未有过的,而明星不负众望地卖力互动和交流,让迷失的粉丝们陷入疯狂中。
参考文献
①蔡骐,《大众传播中的明星崇拜和粉丝效应》[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1)
②⑤⑥白琨,《明星崇拜现象的心理学阐释》[J].《教育前沿》,2007(6)
③王怀春,《从“替代性满足”看个体对大众传媒的精神性依赖》[J].《三峡论坛》,2010(4)
④杨银娟,《替代性满足:我国青少年对日本动漫出版物的解读研究——以〈海贼王〉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2012(8)
⑦http://baike.baidu.com/view/485. htm[OL].2015/3/14
(作者:均为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