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自钊
今天,大健康受各行业企业的追捧程度,可以与当初它们热情拥抱互联网相媲美。对于传统药企来说,大健康被视作突破困局和转型升级的催化剂;对于行业外企业来说,大健康被上升到继互联网之后的又一个风口,似乎各路企业都可以借势飞起来。
这其中,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传统药企无疑是主角,国内最早在大健康产业布局的正是两家药企。2012年收回红罐王老吉凉茶的生产经营权后,广药集团就率先提出“大南药、大健康”双轮驱动战略;随后云南白药也提出了“新白药、大健康”战略。在强大的示范效应下,其他药企纷纷仿效。而行业外企业虽然没有夺得先机,其跳出庐山的视野和跨界思维,却收获了意外之喜。
大健康风口的“战国时代”,我们从占位最早、占位最多的药企说起。
“战国时代”
药企从未像现在这样热衷于生产各式新奇的饮料、各种功效的牙膏以及药妆,他们给这类行为冠以“大健康”战略。但究竟什么是“大健康”?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十位医药企业老板,也许会得到十种不同的答案,因为当前对于“大健康”官方尚无明确的解读,业界亦未达成统一的共识。
尽管如此,众多投身于大健康产业的药企,几乎都会抱有类似的幻想:也许我的这款牙膏,能够创造像云南白药牙膏一样的奇迹;也许我的这款功能性饮料,能够创造像王老吉一样的辉煌。
当前,众多药企无一不是从日化、食品和饮料等快速消费品领域来切入大健康产业,因为在大健康领域有“教科书式”的产品:云南白药的牙膏和广州医药集团的功能饮料王老吉,以及充满江湖恩怨的加多宝。
“这类快消品消费量极大,如各种凉茶少说也有300亿元以上的市场,如果是一个纯粹的药品,很难达到这样的销量,因此大家都想进入更大容量的市场是很自然的选择,这叫做在有鱼的地方去摸鱼。”康美药业OTC事业部总经理李从选分析认为。
于是,在市场上我们看到了江中集团的猴菇养胃饼干、马应龙的药妆和天士力药业的即溶普洱等,都被各家企业冠之以大健康产品。细数当前进军大健康领域的药企,有他们值得关注的共性特征。
首先,中药企业显然是主力军,因为中药具有“治未病”的先天优势,做大健康产品是近水楼台。其次,在医药行业政策紧缩以及大健康市场扩容的背景下,参与企业有“级别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大、力度越来越强”的趋势。据李从选统计,目前仅上市企业中就有30余家涉足大健康产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面对这样一个“战国时代”,河南羚锐制药产品经理吴延兵提醒道,企业不宜盲目涉足大健康领域,一部分企业成功是因为他们积极结合企业已有产品领域的科技、文化优势,企业发展大健康是在原有优势上起跳,而不是去颠覆传统的模式。这就意味着,分羹大健康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实力和技巧。
目前,市场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产品和商业模式同质化严重,以及产能过剩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发展,有机构做了相关统计发现,保健食品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年左右。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种景象:企业在市场上你争我夺,涌现出一大批相似的产品,然而最终立足市场的只有少数幸运者,绝大多数都陷入“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怪圈。
对此,北京吉利大学健康产业学院院长乌丹星分析认为,目前我国大健康产业的一个致命短板是涉足的企业很少具备创新能力,大多仅仅是停留在出售产品甚至概念的层面。“因为起步太晚,目前中国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还很低端,没有形成产业链、没有服务标准与体系、没有专业培训体系、没有专业管理公司。”乌丹星用“四个没有”概括了当下的大健康产业。
在产业链形成的草莽时代,药企虽然最先涉足大健康,但是囿于路径依赖,药企的思路并不开阔,一直停留在出售概念产品的层面。如果把整个大健康产业比做海上的一座冰山,那么,药企的快消产品只是浮在海面上的冰山一角,沉在水面下的部分才具有更重要的战略价值。
当前,在“水下部分”探索的绝大多数是行业外企业,它们崭新的思路、颠覆性的模式,让我们看到了大健康产业的另一面。
跨界革命
在“互联网+”大潮中,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管理已成为大健康领域投资和关注的热点,但尚未出现清晰、成功的商业模式,各个企业都在各自的细分领域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波移动大健康产业链形成的过程看似“跨界”、“虚拟”,却对大健康产业的诸多环节产生革命性的意义,与行业内传统药企一位追求新概念产品相比,这类跨界企业的探索要有价值得多。
关于大健康产业传播最广的一句话来自马云:“下一个超过我的人,一定出现在健康产业!”马云既然有这样一个战略判断,在大健康产业的布局自然不会落后于他人。
从2014年下半年至今,支付宝未来医院计划、阿里健康云医院(“医蝶谷”)、云上医院(“阿里云”)等围绕阿里巴巴大健康蓝图的构想陆续落地,三者都是对传统医疗流程的再造。
眼下,患者就医面临的一个困难是转诊不畅、成本太高,各医院之间信息闭塞不通,实现患者信息在区域性医疗机构间的有效流转是云上医院未来的目标之一。阿里健康云医院将改变传统的医生单方面受雇于医院的模式,而是和医生以合伙人的形式展开合作,将各地医生资源拉到平台上,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打破以往的物理界限。
所有这些探索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健康、医疗数据的百川入海,进入到阿里云这个云计算平台,围绕大数据为患者提供各类健康管理服务,让健康大数据的分析成为可能。
如果说阿里健康云对大多数人来说太“云端”的话,丁香园作为一个健康知识普及者的角色则接地气得多。
2014年9月,腾讯7000万美元入资医疗健康互联网公司丁香园,成为近年来金额最大的互联网医疗投资事件。丁香园是全世界最大的网上医生社区,拥有200多万医生会员,因此,丁香园一家的估值,在业内被认为超过了所有其他医疗互联网公司的总值。
目前这种互联网时代,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夸张、错误的健康信息,而在现实中,医疗和健康知识的不对称也导致了健康知识的极度稀缺。因此,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对于丁香园的首要定位就是,扮演一个可靠权威的健康知识提供者的角色。
与阿里巴巴和丁香园这类掘金者相比,房地产企业在大健康领域的探索备受诟病。毋庸置疑的是,当前绝大多数转型做健康产业的房地产企业依然在变相做房地产,典型如养老地产、旅游养生地产等。细数这一波转型的房企,恒大的探索让人眼前一亮。
在玩转了足球、矿泉水以及奶粉粮油等跨界产业后,恒大集团董事局主席许家印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大健康,恒大是目前唯一拥有健康产业上市公司的房企,旗下的恒大健康已在香港成功上市。
6月18日,恒大健康联手南方医科大学建立恒大南方健康管理中心,同时恒大旗下首个互联网社区医院也在广州正式落地。
在恒大健康董事长谈朝晖看来,房地产企业在日常健康监控、体检、社区医疗、康复养老服务等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遗憾地被忽视了,而大健康产业最核心的一点是要解决健康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即就近提供健康服务。未来恒大将依托旗下400多个社区楼盘,为业主建立健康档案,并持续跟踪收集个体的健康数据,同时嫁接和积累专业的健康管理资源,进而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服务。
“我们不断丰富健康服务的线下资源,业主不管走到哪里,我们希望都可以为他们提供贴身的健康服务,扎扎实实地做好线下的脏活、累活、苦活,才会有线上的繁荣。”谈朝晖认为互联网社区医院的根本还是在线下。
站在风口真能飞起来吗?
无论是行业内传统药企,还是行业外企业跨界做大健康,各路企业都纷纷在大健康这个风口占位,冀望乘势飞起来。大健康产业无疑是互联网之后一个新的风口,但站在这个风口却不一定都能飞起来。
首先,从健康产业到大健康产业,虽只是一字之变,后者却是一个完全崭新的领域,这就要求投身其中的企业必须是“真转型”,而非一味的玩概念、新瓶装旧酒。“很多传统的医药企业做大健康,不过是扩展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理念没有变,模式没有变,操作的团队也没有变,只是寻找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根本不叫转型。”安徽省卫生厅原厅长、著名医学保健专家戴光强告诉《决策》。
而在一些清醒的从业者看来,企业做大健康必须另起炉灶。“非常重要的一条是不能用原来的人和原来的激励机制去做大健康,要另起炉灶,用创业者的激情、态度、机制、管理手段来做大健康产品,仅仅做一个产品,交给原来的团队运作,没有背水一战的勇气和决心,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往往是试错。”李从选分析认为。
一位正在筹划大健康业务的企业负责人也抛出了类似问题:如果大健康产品还是一味地强调所谓功效,会不会重蹈保健品被消费者抛弃的覆辙?这位负责人表示,企业还是应该先想清楚大健康的概念,大健康更应该结合人们当前对于健康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来做相关产品的延伸,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持久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路径。
无论是转型,还是另起炉灶,最关键的是看有没有具体操作的人才。大健康产业服务的对象是人,大健康产业发展最根本的内在要素也是人。中国医促会亚健康委员会首席专家黄毓博士提出一个“健康核心能力”的概念,他认为当前健康产业缺乏拥有健康核心能力的人才,也缺乏拥有健康核心能力的团队。
“大健康产业的特殊性就是除了市场规律外,还有它独有的医学规律或者说健康规律,大健康产业首当其冲的是需要健康发展,从业人员有没有相关的健康知识太重要了,如果这支队伍的人没有那个水平,怎么来发展?”戴光强认为,投资者也好,管理者也好,从业者也好,这支队伍一定先有理念转变,有相对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资格认可。
此外,大健康产业一个新的“潮流”是动辄谈商业模式。企业固然不能用原来行业的发展模式去硬套和运作健康产业,但不少企业却“矫枉过正”,大谈特谈商业模式,甚至专门成立了所谓的商业模式研究院,似乎大健康产业一定要有颠覆性。
面对商业模式的“过剩”,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提醒说,企业要慎谈商业模式,各行业在进入大健康产业时,应遵循产业的发展轨迹,不要想着去颠覆本来的发展模式。“未来10到20年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处于政府加强健康产品监管的时期,行业发展、转型、整合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主流。健康产业也将从原有的‘暴利’走向‘微利’,企业的利润会更好,但不是更高,而且企业获利的时间和企业的寿命会更持久。”
由此看来,企业还是要抓好自己擅长的大健康产业的某个环节,着眼长远来深耕,唯此才会可持续,才会不重蹈“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