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宝
天津天士力集团是一家成立20年的知名制药企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闫希军主编的《筑梦大健康》一书,翔实记录了天士力集团从一个产品到现代中医药产业,再到大健康产业的转型升级历程。大健康对闫希军来说,一直是他的人生梦想,正如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他说,这是“梦想的翅膀”。
从一个人、一个企业再到一个产业,大健康早已不再是闫希军一个人的追求,而是汇集成一股新浪潮。曾两度出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的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认为,继蒸汽机、电气化、计算机、互联网形成的四波财富后,大健康将成为财富第五波。
下一个风口
大健康是大产业、大浪潮。在采访中,这是所有人的共识。
安徽省卫生厅原厅长、知名医学保健专家戴光强一直关注健康问题的最新走向。他发现,一个人的健康不是只靠医生、药品决定的,更需要自我管理,医学传统模式逐渐力不从心,正在向“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大健康模式转变。戴光强告诉《决策》:“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命科学突破和人的需求等多重合力的推动下,大健康模式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提供的不单是产品,更是健康生活的解决方案。”
在广度上,这种健康解决方案,必然是连接三次产业,涵盖药品研制、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中医中药、休闲旅游、养老养生、健康服务以及数据收集等众多领域。因此,大健康产业蕴藏大机遇。
首先从产业视角来看,根据国务院2013年9月发布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6年之内将翻两番,蕴藏无限商机。
其次从发展潜力上看,21世纪是健康产业引领世界经济的时代。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于小冬表示,目前中国大健康产业占GDP不足5%,而美国占到了17%。中国要达到17%的比例,需要17.4万亿元的市场份额,实现这个份额中国至少努力20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消费水平提高以及个人保健意识的日益增强,中国在大健康产品消费方面,必将存在巨大的利润增长空间。
第三是大健康核心之一的“银发产业”大潮,正在席卷中国。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2亿,占总人口的14.9%。2025年将达到3亿人,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增长。2015年1月,著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在北京发布最新报告《中国医药市场制胜的新规则》中指出,受人口老龄化因素影响,到2020年,中国医药市场年均增速有望达到13%至15%。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和养老产业发展紧密相连。
比尔·盖茨曾说,下一个超过他的世界首富一定是来自大健康产业;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也持同样的观点:“下一个首富将诞生在健康领域”。大健康产业的巨大金矿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追捧,继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之后,大健康的“风口”正在形成。
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大健康,正在中国合成一股威力超强的飓风。
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指导意见,在11项重点行动中,互联网+益民服务,排在第六个,核心内容是“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这些都与大健康产业直接关联。尤其是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做出专门部署,迎来重大红利。
综合多层因素,用一句互联网流行语来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拔节生长
“我国的健康产业正在进入高速而逐步规范的发展阶段。据估算,大健康产业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将会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长,远远大于药品、医疗、保健任何一个单一领域。”这是6月6日,广东省营养健康产业协会秘书长张咏在“大健康产业·产融孵化硅谷”揭牌仪式上做出的判断。
从2013年开始,大健康产业迈入成长期,主要有上中下三种力量在推动。
从“上”看,是国家战略的推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出台,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这标志着健康服务业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健康中国”。随后在3月6日,国务院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首要原则是坚持健康需求导向,大力发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发展,健康大数据应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
从中间看,是企业、资本和健康科研的推动。与传统的健康产业相比,大健康产业提供的不单是产品,而是健康生活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上品堂董事长刘旭升就表示,随着公众健康意识与需求的不断增强,营养调理将不再是部分人群的专利,而应成为全民共识和共同践行的健康生活方式。
再从“下”看,是无限大的需求。防患于未然的保健养生与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务,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诉求。以人为本,身体健康是根本,现在,人们不再只满足于有病治病,而是从单纯的治病模式转化为“防—治—养”一体化模式上,迫切需要大健康服务。
由此可见,大健康前进的推动力和拉动力都可谓“马力强劲”。特别是最近3年来,从企业到风投,再到不同城市,大健康似乎已成为那个可以抓住的金钥匙。正因如此,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身大健康的热情,一波高过一波。
散落满天星
2015年3月,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提出,泰州将要建设“长江经济带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泰州初步形成的思路是,推进医药产业向前延伸到特色医疗诊断,向后延伸到养生保健,再加上生态特色旅游,建设长江经济带“医、药、养、游”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借助于“中国医药城”和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的优势,泰州把大健康产业作为城市转型升级的切入口。
从宣布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区域和城市来看,泰州是第一批形成发展路线图的城市之一。但相比西部的贵州来说,泰州已经落后一步。贵州省在2014年,就已经明确把大健康定位为大数据的“姊妹篇”。
再从贵州扩展到全国总体来看,大健康产业还是东部领先,北京吉利大学健康管理学院院长吴丹星告诉《决策》:“经济发达的北上广一线城市,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从社区养老到科技研发,大健康产业发展得更好。”但如今,这股浪潮已覆盖东中西不同区域,仅以长江经济带来看,杭州的健康产业园、合肥的北大未名生物经济产业园、武汉的生命科技园、贵阳的新医药产业圈,都在谋篇布局。
其次,从企业的视角来看,转型大健康已成为行业内最一致的选择。从不同企业类型上说,最先热衷大健康产业的是传统医药企业,像云南白药、广州制药、修正药业、贵州百灵、天士力、哈药、东阿阿胶、同仁堂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企业,都宣布进军大健康。河南宛西制药公司董事长孙耀志偶得的打油诗,“最北到最南,仲景养生院。享受大自然,健康最幸福”,清晰地描述出宛西制药布局仲景养生院,延伸大健康产业链、开发养生产业的未来愿景。
与医药企业同样热衷的,是保健品和中医药企业;第三类是养老企业,第四类则是健康服务业,包括健康体检、咨询、管理等内容;五是休闲养生旅游企业;最新潮的是健康衍生产业,即互联网+大健康。
通过以上梳理发现,现在可以用“满天繁星没有月亮”来概括,即大健康产业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龙头。现阶段,正处在从量变走向质变的过程中,大浪淘沙之后,大健康产业也将会形成类似互联网产业“BAT”一样的领军者。
困境与突围
“21世纪将是一个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它将提供给我们最大的商机,面对机遇,我们如何去抓住,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大健康产业作为21世纪经济的核心产业,谁率先抢占先机,谁就是赢家。”贵州省科学与健康协会会长林光进的这一观点,对每一个投身大健康浪潮的企业、风投公司和研发机构,乃至城市来说,都值得思考。
首先要面对的,是产业链不完整和管理不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散与乱。这在大健康“老三样”之一的保健品行业上,体现得最明显。
戴光强告诉《决策》:“中国保健食品一直沿用了审批制,有‘蓝帽子’才能叫保健食品。但细心的人会发现,很多保健食品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绝大多数在‘卖概念’,很多产品涉嫌虚假宣传。”另外,腐败现象严重,很多企业花几年才能申请到的批文,有人3天就能搞到。
针对这些现象,2014年2月,国务院终止了“蓝帽子”审批权。未来的保健食品发展方向在何方?
采访中,戴光强和安徽大学健康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部昌都认为,今后将会逐步过渡到与国际接轨,这在管理上将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中国有200多个药食同源的植物,比如灵芝、人参,不能简单说某种植物有某种疗效,必须标明其含有何种对人体有益的“功效成份”,而且要标明产品中的“含量”,这样会更加突出保健食品的功效机理;对执法部门来说标准是一把尺子,也会受到更多的社会监督。
其次,是统一管理和立法。在规范的管理机制建立之前,目前市场是“打乱仗”的状况,谁宣传得好,谁就能获得市场,这就出现了虚假宣传等问题。从行业角度来讲,要形成行业自律,企业家和行业协会之间形成一些规定。同时,还要有地方性的规章制度,但全国性的法规目前仍是空白。
最后,也是更深层次的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的主管监督部门,没有严格的执法队伍和统一的执法管理标准。由于大健康产业贯穿一二三产业,按照目前的部门职能分工,卫计委管医院医疗、中医药管理局负责中医药、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管保健品、养老归民政部、残疾人康复又由残联负责,工信部负责互联网+。由此可见,各管一段的困境将会越来越明显。
那么,8万亿健康服务业怎样实现?如何突破发展的困境?中国是否需要在未来的机构改革中设立“健康部”?对这一连串问题的解答,只能在浪潮涌动的过程中,去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