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的锻造之道

2015-09-10 07:22付倩倩
决策 2015年7期
关键词:铜陵市皖江铜陵

付倩倩

面对一台验钞机模样的设备,你只需伸出手臂安放在指定位置,无需空腹,更无需抽血,即可快速检验出相关指标数值,从而达到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目的。不久前,铜陵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糖尿病无创检测仪,已经收到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获得了官方认证。落户在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的铜陵易康达公司,作为铜陵市首家生产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的厂家,是中国科学院安徽光机所生物医学光学创新团队投资创办的高科技企业。

这可以看作铜陵市科技创新追梦之路上的一抹缩影。2014年,铜陵市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居安徽省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R&D)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列安徽省第二,提前一年实现“十二五”目标。此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安徽省第3位,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数居安徽省第5位。

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城市,铜陵一直在谋求转型升级,加速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2014年,铜陵成为安徽省科技厅批复的首批5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其提出将借助这一战略平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将铜陵建成创新体系全、创新机制活、创新环境优、创新绩效好、特色鲜明的省级创新型城市。

创新的空气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支持创新的环境营造。为此,铜陵市多措并举,引导企业在鼓励创新发展的空气里拔节生长。

毫无疑问,转型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少不了资金保障。铜陵市以财政科技投入为支点,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撬动了科技资金不足这一制约因素。

一方面,铜陵市依法保障科技投入,建立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十二五”以来,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始终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另一方面,铜陵市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相应的科技投入,使之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一组数据或许可以提供更加直观的视角,2011年以来,铜陵市财政共安排科技经费11000万元,争取省级以上科技经费15030.1万元,在此基础上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8.34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始终在80%以上,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此外,铜陵市还建立了市、县(区)联动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模式。其改革支持企业发展的方式和措施,整合扶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设立市、县(区)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实行市、县(区)联动,共同对企业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技创新项目予以配套扶持,切实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

2015年,铜陵市提出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完善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方式,落实统一发布、分头审核、集中办理制度,全面实现事前资助、事中补助和事后奖励的有机结合。

实际上,不仅仅是资金支持,及时将国家和省、市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送到企业,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为初创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贴心的创新创业服务;探索开展企业科技人员股权激励试点,吸引更多技术精英扎根铜陵创新创业。这背后是铜陵市为锻造创新之城而付出的诚意和努力。

“十二五”以来,铜陵市本级财政共兑现创新奖励资金11100万元,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安家补助、生活补贴、购房补贴2800多万元。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研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抵扣所得税9.53亿元。

城市芯片

建设创新创业之城,还需要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以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为代表的“政产学研用”平台,正在发挥综合优势,如同为铜陵植入了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芯片。

2012年4月,由铜陵市政府、安徽省科技厅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三方共建的皖江中心揭牌成立,实现了铜陵市设立独立研发机构“零”的突破。按照“边建设、边发展、搭平台、出成绩”的工作思路,以建设成为新兴产业技术领域重要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平台为目标,皖江中心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强化科技同经济的对接是皖江中心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皖江中心工业自动化研发团队和铜陵富仕三佳机械有限公司的合作为例,双方通力配合研发出的170T超宽引线框架自动封装系统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壁垒,填补了国内产品的市场空白。新产品研发成功后迅速投入市场,在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新增13套订单,为企业直接增加产值4500多万元。

成立3年多来,皖江中心积极参与企业技术难题的攻关,帮助相关企业解决了包括PM2.5监测设备、能见度仪等多种仪器设备的关键技术瓶颈。如果将视野放大,皖江中心发挥的对接和合力作用,将有利于形成行业辐射效应。例如在铜陵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皖江中心已与企业开展芯片封装、切割、测试、分选和贴片等技术领域的合作,对高端装备制造技术产业链的有效衔接起到促进作用。

此外,针对铜陵的产业需求,皖江中心积极引进工业机器人、计算机视觉检测研发团队,为铜陵的企业解决纺织行业、工业现场在线检测等关键性技术难题。目前,皖江中心和铜陵企业已开展了15项技术合作研发,直接研发投入将近1000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2000万元,为企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60余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皖江中心也鼓励科研团队自己创办科技型企业,从而助推创新创业之城的建设。开篇提到的铜陵易康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就是由皖江中心生物医学光学分中心主任刘勇作为发起人,其所在科研团队共同创建的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有8个科研创新团队被吸引而来,在铜陵成立科技型初创企业,实现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除了皖江中心,铜陵还引进了上海理工、武汉理工等5家高校、科研院所在本地设立技术转移机构,而以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被组建起来。截至目前,铜陵市建成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重点实验室2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个、重点实验室8个。

落脚产业

加强产学研联动,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助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培育发展新的产业增长点。

以铜陵的名片铜产业为例,经过持续多年的转型升级,铜陵市逐步实现由铜材料加工基地向终端材料生产基地转变。铜精深加工产值占到铜陵市铜产业的一半以上;2014年,铜基新材料产业产值超过440亿元,占铜陵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85%,在铜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30%以上。

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铜陵市紧紧抓住铜冶炼、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零部件、绿色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在建、产能扩充、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等契机,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传统产业的提质增效。

而围绕着一些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铜陵市通过实施新材料、新型电子元器件、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重大科技专项,重点支持高密度多层印制线路板、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铜基材料开发及框架成型工艺、全自动LED点胶机、环锭纺智能落纱机、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关键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应用等一批有望形成大规模生产的新兴产业项目,促进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为支柱产业。

当然,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载体的支撑。目前,铜陵市拥有两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建成了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专利产业化(铜陵铜深加工)试点基地。

在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补强产业创新“短板”、做强创新链、解决核心技术“缺心少魂”问题,其开展“三位一体”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综合示范,重点发展铜基电子材料、电工薄膜及电容器、晶体及新型元件、光电子材料及半导体照明、电子整机及配套软件、半导体封装设备及模具六大产业链,打造具有铜陵特色的电子基础材料及新型元器件产业集群。

2014年,铜陵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828.6亿,实现增加值180.6亿元,分别居全省第4、第5位。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7亿元,增长20.6%,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

在《铜陵市“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铜陵市提出的目标是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创新型科技园区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立以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科技公共服务机构为载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如今,在创新型城市的追梦路上,铜陵已经起航,值得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铜陵市皖江铜陵
亲亲的鸟
铜陵市大通古镇防洪墙设计
其实冬天不可怕
新四军对皖江地区会道门及帮会的统战工作
铜陵市公务人员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小鲟”过皖江
互联网+时代下大众阅览点对青年之影响——以安徽省铜陵市全民阅览点为例
我的星际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