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逢阳
由环境换取增长到环境优化增长,是界首经过10年努力实现的转型。
自2005年起,界首坚持以循环经济发展为示范,把践行绿色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把引领生态文明作为转型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在推动一二三产融合上不断探索创新,走上了生态觉醒、生态赶超、生态领先的科学发展道路。10年间,界首先后收获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国家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等“国字号”试点。
5月5日,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生态文明作出了系统完整的顶层设计。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一次性审议通过了四项与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联的方案。宏观层面的战略规划已经形成,落地到一个生态文明建设“探路者”——界首,在实践中形成了怎样的路线图?
“五化模式”
界首发展循环经济,有上下两方面的基础。在当地,素有收购废旧电瓶、废旧铝铜、废旧塑料的传统优势。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界首市决策层及时抓住这一政策机遇,作出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再生金属、再生塑料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当地优势与宏观发展趋势的融合。
经过10年实践,界首创造了循环经济的“五化模式”。
首先是园区化发展。界首投入资金30多亿元,组建了田营、光武、西城、鸭王四个循环经济产业园,通过政策引导,把分散的规模企业集中到园区,对园区外的小、散、乱污染企业查处取缔。在污染管控上,成立由界首市环保局牵头、园区管委会参与的环保中队,坚持每天督查监管,做到源头控制、达标排放,夯实企业主体责任。
其次是集团化经营。引导企业组船造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先后组建了华鑫铅业集团、华翼有色金属集团和光武塑业集团,引入职业经理人和财务团队,帮助企业摆脱家族式管理,推动股份制改造。通过组团发展,再生金属、再生塑料产业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由小到大、由无序到规范、由零散到集中。其中,田营华鑫铅业集团2014年步入全国民营制造业500强、安徽省百强企业第46位。
再次是产业化招商。立足循环经济发展初期加工层次低、产业链条短、初级产品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组织开展多层次招商活动,吸引了天能集团、南都集团、金兰集团、东锦化纤、大连环嘉、青岛新天地等40余家从事循环经济的工业企业入驻园区,其中上市企业6家,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再生资源的循环化程度。
高端化创新是第四方面。界首聘请全国知名专家担当循环经济发展顾问,聘请业内顶尖人员参与技术攻关,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达60家。华鑫集团在制定再生铅及合金锭标准的基础上,投资10亿元,完成第三次技改,成为废水排放、铅烟、铅尘三项国家标准制定单位。技改项目全部达产后,每吨成品铅可节能30%以上、减排50%以上、降低成本20%以上。
最后是网络化收购。经过近10年发展,界首已建立起辐射周边500公里的近距离、低成本一级回收圈,一大批从业人员由最初的无牌无照、小打小闹,逐渐成长为职业经纪人或组建了专业的回收公司,使界首成为一座永不枯竭的“城市矿山”。
“三位一体”
界首市王集镇村民彭玉川在“接您回家”活动中,看到环境治理的变化后,主动捐资5万余元为村内添置垃圾桶;光武镇黄寨村村民平整废地后,收集废弃石磨、石磙,建设了占地2.5亩的村民活动中心;泉阳镇张楼村村民依托三棵百年柿树,收集废旧建材,石磨、石磙等农具,建设了农民小广场。这种普通群众自发的文明创建,在界首越来越多地涌现。这得益于界首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了现代城区、特色集镇、美好乡村“三位一体”,把生态文明的触角延伸到各个角落,推动环境由点上优化向面上提升转变。
在实践中,界首市注重“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环境综合治理机制的有效衔接,确保垃圾收集转运处理顺畅有序,打造了一批城乡环境建设亮点。同时,在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节约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导居民形成崇尚科学、保护生态、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营造有利于绿色发展的社会环境。鼓励低碳消费方式,推动城乡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集中处理,生成绿色消费模式和行为习惯,努力使节能、节水、回收利用资源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
为实现可持续,界首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在集镇,设立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规委会、土委会议事机构,对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建设用地规划方案进行审核;在乡村,规划了100处永久村庄,不在永久村庄范围内的建房,全部禁止。
通过环境综合治理,群众普遍反映路畅了、水清了、物整了、家乡变美变靓了。
在现代城市的打造上,界首按照“三规合一”的理念,加快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总抓手,对园区建设、集镇建设、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等进行反复论证,优化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在城市开放空间上,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先安置后拆迁、先公共配套后商业开发”的原则,启动颍南新区建设,为界首发展做增量。
界首在安徽省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创建要求的基础上,主动加入森林城市创建的内容,走“四城”同创之路。为全面实施森林增长工程,界首形成了“点、线、轴、片”的推进模式:即以森林村庄和造林大户绿化为点,以高速公路、省道、骨干河流森林长廊建设为线,以城区及其周边绿化为轴,以森林城镇和生态园区绿化为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的森林城市。
助推器+强心剂+大引擎
科技创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动力。为给科技创新“加油”,界首实施了八大工程,分别是优势产业科技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引领、科技服务业培育发展、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社会事业科技惠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创新人才集聚提升、创新体系整合完善。
通过坚持不懈的科技创新,界首收获了三重效应:
第一个效应是科技“助推器”优化发展环境。近年来,界首市累计申报各类专利3890件,获得授权1772件。申请和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安徽省前列,在阜阳市名列第一。目前,界首市拥有核心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100多家,通过优秀专利的市场化、产业化,工业领域专利产品产值超百亿、核心专利产业化率达到60%以上。
第二个是科技“强心剂”带活项目实施。界首先后组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12个,科技攻关项目11个,国家创新基金项目17个,是皖北地区获得科技项目立项最多的县域,争取科技资金4174.4万元,拉动项目总投资24亿元,新增产值140亿元,新增营销收入近20亿元,利税近4亿元,帮助产业牢牢占据了技术的制高点。
第三重效应是科技“大引擎”添力循环发展。依托“一区三园”整体布局,全力支持界首市经开区打造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田营再生铅循环经济产业园拟争创国家级再生铅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光武循环经济产业园拟争创省级再生塑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链向高端迈进,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高端化,打造“绿色能源基地、新型材料之都”。
“四轮”驱动
“发展是根本、环保是生命”的理念,如今已经成为界首全市的社会共识,可以说,界首的发展,是将环境保护作为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大于一切的工作抓实抓好。
一是从企业层面控制污染源头。严格执行环保制度和环境保护、职业卫生、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推行6S管理,夯实企业主体责任;突出抓好环保设施运行,确保“三废”规范处置,达标排放。
二是从园区层面抓好末端治理。目前,界首的各个产业园区均建设污水处理厂、固废处理中心,污水管网实现全覆盖、废弃物实现全收集。
三是从监管层面夯实污染防控。对各园区企业实行24小时动态巡查,对污染企业排放情况实时在线监控,促使企业废水、废气等污染物达标排放。每年开展2—3次环保专项行动,取缔“三无”企业和非法排污企业。
四是从政府层面实施过程引领。界首市拿出真金白银,投入1000余万元,建立起安徽省首个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平台,实时掌握环境动态,汇聚成环境信息“大数据库”。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要求规上企业达到清洁生产一级以上水平,其它配套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水平。
在践行绿色发展的实践中,界首市深切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要有“四个必须”:一是必须把握政策、科学施策,紧盯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和走势,认真分析,科学研判,及早谋划,才能做到一步主动、步步主动;二是必须尊重民意、因势利导,从老百姓的需求和愿望出发,集聚产业,逐步规范,聚细流成大江,堆粒沙成高山;三是必须瞄准目标、一抓到底,认准绿色发展之路,不动摇、不犹豫、不争论,通过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实现清洁生产,实现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四是必须坚持完善制度、强化保障,构建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科技发展、环保执法、物流电商等立体化、全覆盖的制度体系、政策体系。
界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承受着效益与风险、观念与创新、发展与环保的多重考验,实践探索异常艰辛,发展成效令人注目。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创建市,界首将担当起绿色发展“探路者”的角色,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在修复自然生态上作表率,在践行循环发展上有创新,力争到“十三五”末把界首市建成产业发展好、生态环境优、资源产出率高的文明城市。
(作者系界首市人民政府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