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
说起对外招商引资,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津津乐道于吸引了多少世界500强企业,而很少会提及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实际上,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正成为国际产业、资本和技术转移的新生力量。
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利用这一趋势创新思路,打开了局面,以江苏太仓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为例,专门吸收德国的中小企业到太仓来投资,截至2014年底,共吸引了220家德国中小企业入驻。
此外,成都蒲江中德产业园、东莞中国——以色列产业园、佛山南海日本中小企业产业园,都是搭乘了国外中小企业产业转移的潮流。
“隐形冠军”投资新趋势
在这股潮流中,欧洲中小企业最为积极,无论是来华投资企业的数量和投资额都居前列。中小企业涌向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已经出现,并被称为“第三次资本迁移潮”。
目前,西欧的中小跨国公司占世界中小跨国公司总数的60%左右,这些中小企业中约有70%属于高新技术企业或具备技术专长。中小企业是欧洲经济和竞争力的主要支柱和动力,他们还被视为创意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
目前,不仅在欧元区内部,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德国都呈现出与其他发达国家增长疲软截然不同的态势,德国经济繁荣的背后就是在各细分领域都是隐形冠军的中小企业。在每一细分市场,一个德国公司单独控制着70%或更多的全球市场。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中坚力量,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德国制造才得以将产品定位于特种用途、技术密集、昂贵的小批量产品。
欧洲企业中,德国中小企业进入中国最早,已深耕多年,近年来产业转移层次和投资额度有逐步提升的趋势。以德资最密集的太仓为例,新引进的德资企业呈现门类众多的特点。
德企的陆续加盟,形成了“精密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配件制造”两大特色产业基地,精密机械企业有72家,年产出超100亿元;汽车零配件制造企业有26家,年产出超90亿元。德资中小企业也是集约用地的典范,200多家德企累计用地仅2000亩。
从两个时间段的对比上,也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加快产业转移的趋势。从1993年第一家德资企业来到太仓,到2007年底100家德企集聚,其间经历了14年。从2008年到2013年,第二个100家德企落户,太仓市仅用了5年时间。
欧洽会:一个产业转移平台
对于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加速向中国转移,很多人有疑问,认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高企,中国在吸引外资上已经不如东南亚等国家,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发达国家中小企业更看重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基础设施水平、产业配套、巨大的市场和政府的高效。
更重要的是,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欧洲和远东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贸易越来越便利,很多欧洲企业致力于转型为“欧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企业网络中国西部中心和欧洽会是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欧洲产业转移平台。
在欧盟的推动下,欧洲企业网络(EEN)中国西部中心于2011年在成都正式设立,覆盖中国中西部10个省区市。EEN由欧盟委员会创立,旨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经贸支持等服务,是全球覆盖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企业服务平台。欧洲企业网络(EEN)中国西部中心的成立,促进了欧洲中小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信息交流。
欧洽会作为中国和欧盟中小企业合作贸易以及技术投资交流的平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地区对外交往、贸易投资和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
第九届欧洽会于2014年10月在成都举行,本届欧洽会以“东西携手—共启新丝绸之路”为主题,与往届相比,此次欧洽规模达到历史新高。
欧盟商会以及15个国家级商协会主席,德国巴伐利亚州环境保护集群、丹麦能源环保集群、爱尔兰信息技术集群等近20家欧洲产业集群负责人,以及340多家欧洲企业参加。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欧洽会上并非德国企业一家独大,法国、比利时、芬兰、瑞典等欧盟研发制造能力较强国家也有诸多中小企业到会。
欧洲企业走出去的特点是,先做好铺垫,利用政府资源和对方建立合作机制,这样企业走出去就容易多了,欧盟将潜在投资目的地的合作机制建设放在前面,致力于吸引欧洲产业转移的地方政府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
一个成功路径:
东莞中以产业园模式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产业转移固然是一个趋势和潮流,但成功的承接需要有独特的路径和模式,东莞中以产业园可谓其中的教科书。
以色列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强国,其农业、工业、通讯、军工、水处理、生物技术等产业的科技水平均达到全球领先地位,其中冠军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随着中以产业园的兴建,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环保企业进驻,形成了产业链的集群效应。
东莞中以产业园的创新之一是民企先行、政府搭台。广东都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中以产业园的运作者,在环保行业已经浸淫多年。此前,都围公司一直保持着与以色列的深度合作。在合作了一段时间后,都围公司想到国内庞大的环境治理市场,希望能够建一个产业园区,以此承接以色列的先进水处理技术,为以色列企业和中国市场的对接搭建一个平台,最终都围公司与东莞市政府一拍即合。
创新之二是融资平台。以色列的中小企业亟需资本扶持,中以产业园积极整合这些优质企业与优质资本进行对接。在产业基金方面,中以产业园已经与以色列英菲尼迪达成合作意向,双方将共同出资成立环保产业基金。另外,东莞市政府每年将拿出1亿、连续5年共5亿元作为产业基金的引导基金,支持入园企业及园区发展。
东莞中以产业园还成为广东首个、全国第六个创投示范基地,中以产业园今后将得到更多创投机构的关注。中以产业园筹备的创投基金还申请加入国家的新兴产业创投计划,这个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有中央财政资金参股,同时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此外,中以产业园还通过直接投资以色列孵化器等方式掌握以色列上游先进生物水处理技术,并通过孵化器和产业园实现技术的快速产业化。
创新之三是商业模式。在规划阶段,中以产业园的定位就迥异于其他科技产业园,中以产业园不仅要负责引进吸收以色列技术,还肩负着探索合作新模式的重任。中以产业园试图改变传统产业园依靠单一租金收益的商业模式,希冀通过整合地产资本、科技资本和金融资本,引入国际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本,建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通过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可持续发展及多方共赢的产业园商业模式。
中以产业园还将建成一个在以色列上市的创新型成果转化专营机构,积极推动中以产业园运营公司在特拉维夫证券交易所上市,进一步扩大中以产业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目前,中以产业园已经与以色列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协议,借助他们的力量,将对以色列的先进技术进行二次转化和改造,结合国内实际需要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我国节能环保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