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经济新常态推进新型城镇化

2015-09-10 07:22冯春久
决策探索 2015年7期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

冯春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刚从北京参加“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归来,就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王永苏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中外专家学者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都很有信心,认为7%左右的经济增速符合中国国情,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中国经济在全球仍然名列前茅。

多位专家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但尚未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增长。王永苏说,新常态的两大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从规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的集約增长。前者已经到来,后者还在进行当中。关键是要做好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激发动力转换、创新驱动的潜力和活力。

新常态下的河南经济和全国的情况大致相同,表现出经济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阶段性特征。从1~2月的数据来看,河南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放缓已成大势。统计部门认为,这是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复苏乏力,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必然出现的显性特征。

据河南省统计局消息,1~2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1769.40亿元,增长15.9%,增速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

全省农业、消费、物价保持稳定。其中农业方面,夏播面积达到8178.5万亩,其中小麦8138.5万亩,比上年增加28.5万亩,小麦长势为近年来较好的一年。

进出口快速增长,货物运输量、存贷款余额增长较快。1~2月,全省进出口总额695.8亿元,增长28.8%,比上年全年提高20.3个百分点。

综合来看,前两个月,河南省经济结构在分化调整中趋于优化,积极因素不断积累,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同时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物价涨幅较低,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出口较快增长,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

保持增长,是改革调整的前提。“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现实,首先要稳住,出路在调整。必须把稳增长放在首位,为防风险创造条件。”王永苏说,就河南而言,要稳住增长,大头还是要抓投资,关键是要往那些效益高的地方投,比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像轨道交通、地下管网、公共服务设施等,还有高铁、城际铁路等,这些见效快、效益高。调整结构,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扩大规模,又要抓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真正转不了的,也要平稳着陆、平稳退出,避免产生次生风险。

王永苏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要以中央“四个全面”为总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在省委、省政府强调的“四个一”“五个点”(即开放招商“一举求多效”,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深化改革“一优带百通”,科技创新“一招上水平”;扩大增长点,转化拖累点,抓好关键点,控制风险点,抢占制高点)上下功夫。要准确把握“四个一”“五个点”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形成系统的工作思路,抓住其中的重点和关键,使各个方面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消费需求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不高,第三产业特别是教育科技发展滞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缓慢,实现全面小康的难度较大,其中一个基础性的原因就是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农村农民多,发展慢,增收难。因此,应当把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特别是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河南的城镇化一定要从河南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照抄照搬。要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以中原城市群为重点,以米字形铁路为主框架,以省市县三级中心城市为主要载体,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协调推进,努力实现富民强省和粮食安全双赢。

推进城镇化,必须破除旧的思想观念,从“以村为本”的传统发展观转向“以城为本”的现代发展观,把农民转移作为战略方向,从而获得规模效应,大大降低创新驱动成本。

他举例说,比如要摆一个烧饼摊,首先是选择地点,当然是哪里需求量大往哪里摆,一般不会选择在小规模的村子里,因为人太少,全村人都吃烧饼也赚不了多少钱。相反,城镇规模比较大,人口比较多,对烧饼的需求量大,赚钱比较容易。城镇服务业比较发达,这是根本原因。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盈亏平衡点,与其相应的就是“最小必要规模”,村庄的服务业发展不起来,主要是因为村庄规模太小,达不到服务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小必要规模。事实表明,人口规模越大,分工越细,成本越低,效益越高。

“规模决定分工,分工决定效率。越来越多的农民转移进城,人财物向心集聚,自然会产生强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投入产出率才会更高,服务业发展的条件才会更好,工业升级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所以,必须加快从传统农耕时代以村庄为主要发展载体向现代工商业时代以城镇为主要发展载体的转变。对河南来说,就是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的讲话精神,城乡联手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农民在城镇的户籍、就业、住房、就医、子女就学等问题,真正实现“进得来、留得住、能就业、有房住”,创造条件让农民愿意流转土地,愿意把宅基地转让复耕。

王永苏说,相对于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为主向工商业为主的转变,居住方式由村庄为主向城镇为主的转变相对滞后。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完全正确的。同时,必须明确,“老乡要小康,多数要离乡;多数不离乡,很难奔小康”。现在的问题是,多数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了,工作离乡了,以住房为标志的“家”没有离乡,农村进城人员在城里挣到钱后,绝大多数要回农村老家建新房,现在农村80%以上的农户都是建的两层甚至三层楼房,这其中又有近50%的人常年基本不住人,形成了“空巢”“空心村”现象。如果政策引导到位,让农民把回农村建房的这些钱投到城镇来,把家搬到城镇来,不仅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会大大提高,农民全面小康的成本会大大降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会大大增强。

“要充分认识农村人口持续减少这个大趋势,优化投资的城乡结构。非农产业投资要适当集中,少‘撒胡椒面’,增强投资的前瞻性,避免造成浪费。”王永苏说,“想想看,河南全省的农村人口每年减少100万以上,行政村每年减少100多个,一些自然村正在缩小乃至消失,10年、20年、30年以后这个村都不存在了,村村通一类的基础设施投入投不投、投什么、投向哪里、公共服务均等化怎么搞这些问题不应该认真研究吗?”

对此,王永苏提出,为了避免盲目投资,一定要看这个村有没有非农产业发展的条件、基础和前景。对那些偏远、自然条件差的农村还是要加大扶贫攻坚力度,首先要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活,其次扶贫开发要尽可能与城镇化结合起来,加大对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让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技之长,为他们进城务工创造条件,通过转移真正脱离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对那些城中村、城郊村或者有产业支撑的中心村、特色村,则要集中投入,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生产方式决定居住方式,居住方式服从生产方式。原始人居住山洞是为了适应狩猎的需要,草原人居住帐篷是为了适应游牧的需要,农业时代居住村庄是为了适应传统农耕的需要,现代人居住城市是适应工商业发展的需要。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说过:“科学扎根于讨论,起源于交流。”王永苏说,当更多的人从农村转移出来集聚到城市,交流讨论的成本就低,机会就更多,发明创造的效率就会更高,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条件也就更好。

近几年河南的年城镇化速度年均1.7个百分点,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4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5个百分点,农民工2700多万,户籍人口城市化率更低,郑州的首位度并不高,其他省辖市主城区规模也不大,城市化水平和质量还有待大大提高。因此,河南的城镇化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北上广深”,不宜学他们那样严格控制城市人口规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给全省居民自由迁徙权。

王永苏认为,河南城镇化的重点还是各级中心城市,首先是以郑州都市区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特别是郑汴洛、焦新济核心区;其次是米字形铁路上的节点城市;最后是县城和特色产业重点镇。非农投资要向这些中心城市倾斜,这样投入产出比高,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像郑州、洛阳这些相对较大城市的主城区,在户籍制度上要“有进有出、适度放开”,想来又能来的人就让他进来,同时有序转移,把能够转出去的单位如工厂、大中专学校、党政机关等向周边功能区和卫星城疏散,给老城区腾出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人口进来。这样才能形成主城区和新城区、卫星城之间的有机联系,新城区发展快,老城区的服务业也上来了,新城区与主城区相得益彰,从而形成真正的城市群。

对于中原城市群的建设,王永苏建议,可以借鉴京津冀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对郑汴洛、焦新济统筹规划,一体化推进,形成高端生产要素密集区,统一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

说到城市化,自然绕不开占地这个话题。王永苏说,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将其对立起来来看,而应是把他们放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大系统中来统筹,辩证地看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当前,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各地都在建设永久性高标准粮田,这非常有必要,而且已经见效。但是,高标准粮田的建设一定要远离中心城区,不能离城市太近,要给城镇化留下足够的发展空间。要清醒地認识到,粮食安全也好,食品安全也好,都要靠农业现代化来实现,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则离不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促进农民转移,实现土地有序流转,为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确保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因此,绝对不能以牺牲工业化、城镇化去搞农业现代化,而工业化、城镇化必须以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主体为主体推进。从这个角度说,对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合理占地不必恐慌,关键是要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复耕,确保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同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建设,保证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河南省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实现粮食总产量11年连续增产,充分说明富民强省与粮食安全能够实现双赢。

新常态下的河南经济,王永苏认为,说到底,还是要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节约,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城乡统筹发展,警惕《朝阳沟》观念的负面影响,力戒以村为本发展现代工商业思想,树立以城为本发展现代工商业的观念,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尽快由分散发展转向集聚发展,走出一条多快好省的全面小康之路,早日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

猜你喜欢
城镇化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