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仲容:台湾经济的总设计师

2015-09-10 07:22谌旭彬
同舟共进 2015年7期
关键词:陈诚计划经济经济

谌旭彬

发端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经济奇迹,曾长期吸引大陆的眼球,但直至1988年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出版《台湾30年》一书,大陆史学界才算第一次正视台湾经济奇迹的根源。该书指出,我们以往的研究有一个误区:认为美援和黄金促进了台湾经济。其实是尹仲容和李国鼎搞的计划式的自由经济,成就了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传奇。遗憾的是,有“台湾经济总设计师”之称的尹仲容,迄今并不为大陆所熟悉。

尹仲容生于1903年,祖籍湖南邵阳。1925年毕业于南洋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后,进入交通部工作。青年时代的尹,立志实务救国。“九一八”事变爆发,尹在上海与三十余名青年学者相约组织“正己社”,以不谈政治,专研经世致用之学为宗旨,互相砥砺。1936年,尹获宋子文赏识,进入“中国建设银公司”(该公司乃国民政府所设立的极重要的经济方面的抗日备战机构)担任协理,自此与经济工作结缘,并终其一生。八年抗战,尹协助宋子文争取美援,多方奔走;1945年宋子文出任行政院长时,任命尹为机要秘书,可见信任之重。获宋子文赏识并重用期间,尹渐渐进入蒋介石的视野。四九鼎革前夕,尹受台湾省主席陈诚邀请赴台,出任“台湾区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简称“生管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陈诚),负责实际业务。其“台湾经济掌舵人”之路,由此起步。

【迷信计划经济乃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

尹仲容出任“生管会”副主任委员之际。台湾的经济形势相当严峻。日据时期,台湾经济曾是日本经济的附庸,即所谓“工业日本,原料台湾”;光复后,这种畸形的附庸经济,本可成为大陆经济的一环,但四九鼎革,使台湾失去了这个机会。对外输出,已失市场;对内输入,外汇短缺。百万大陆移民来台,及每年高达30万的人口自然增长,又使这种困难雪上加霜。

不过,最严重的困难,却在于观念的转变。国民党以孙中山之“三民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而“三民主义”在经济方面的立场是“发展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倡导计划经济。以孙中山继承者自居的蒋介石,在大陆时期,就曾明确表达了他对计划经济的心仪:“国家如不对人民的经济活动确定分限,确定计划,任人民流于斗争,只有招致社会混乱与民族困穷的结果。”退至台湾后,“计划经济”和“国家资本”仍是国民党不可动摇的经济意识形态。

尹仲容也曾是计划经济和“国家资本”的拥趸,但1952年,信奉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蒋硕杰回台前去拜访尹仲容,蒋带给尹一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德的名著《计划与价格机能》,此书让尹的经济思维有了很大改变。尹仲容的转变,还与同期台湾政学两界掀起的“财经大辩论”有很大关系。按当局的立场,1950年代的台湾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以建立自给自足的“民族大工业”为理想目标。以台湾一隅之地,欲发展钢铁、机械、重化学、电器、飞机、汽车、造船等诸多全方位的“大工业”,本身并不现实。当局之所以如此无视经济法则,皆因“民族大工业”是为了满足“反攻复国”的政治需要,而要建立“民族大工业”,则必须实施计划经济,发展“国家资本”。

大约从1952年开始,台湾的经济学界开始公开质疑乃至批评当局的“计划经济”理念,甚至指责正是因为大搞国家资本,才导致了大陆的丢失。这场论战持续至1954年。该年3月6日,胡适“同《自由中国》的许多朋友”做了一次公开演讲,以自我忏悔的姿态,将论战推向了高潮。胡适自我反省道:“我今天对诸位忏悔的,是我在那时与许多知识分子所同犯的错误……(最近)我们在台湾看到《自由中国》、《中国经济》,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讨论到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一切计划经济……是不是与自由冲突的?”最后,胡适呼吁上至领袖,下至知识分子,都一起来为以前的“计划经济”忏悔。

【既得利益者的反扑】

尹仲容“自己洗脑”的同时,台湾当局高层也在努力从经济层面反思为何丢失大陆。1952-1954年的论战,则对反思的走向起到了某种潜移默化的作用。1953年1月,当局出台了《公营事业转移民营条例》,规定:除直接涉及“国防”秘密之事业、专卖或独占性之事业、大规模公用或特定目标之事业,其余,无论是政府独资还是公私合营者,均可转为民营。这是台湾当局首度从政策层面打破“公营制”的意识形态樊篱。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当局放弃了“计划经济”和“国家资本”。该年春,蒋介石曾指示一批年轻幕僚,命其从理论上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的核心经济观“节制私人资本,发达国家资本”。但这种文字游戏,不过是权宜之计,治标而不治本。相比蒋介石的暧昧,陈诚的态度要清晰许多。1954年3月,陈诚在“总统府”动员月会上公开表示:“‘政府’现在已深深感到,要充分发展经济建设,必须具备一个最基本的条件,此即保障私人财产、扩大企业自由,替私人资本开辟一条平坦广阔的出路。今后‘政府’不但要修改妨碍企业自由的各种法令和办法,同时还应有计划有步骤的,将可以让民营的企业,尽量开放民营,这是一个政策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陈诚回忆录·建设台湾》)

1952-1954年论战的结果,促成了蒋介石对私营经济的发展持默许态度,促成了陈诚成为私营经济的拥护者,也促成了尹仲容在1954年3月出任“经济部长”,并一人身兼“工业委员会”主委、“中央信托局”局长等要职。尹上任之后,几乎不睡觉,和一批年轻人夜以继日,一个月修改十几个法律规章。在1954、1955年时,台湾的民营企业突然像决堤一样爆发了。

“经济部长”任上,尹仲容对私营企业的扶植,可谓不遗余力。这种政策上的倾斜,使尹仲容得罪了相当多卯翼于“公营经济”体制下的政、经要人。这些人不断批评尹的做法“图利私人”,违背了国民党“均富”的立党原则。1955年3月,终于发生“扬子木材案”。该案对尹的控诉,经多方切实调查后,均属子虚乌有,“扬子木材案”历时经年,二审判决尹仲容无罪。

这种报复性的狂飙,反映了当日私营化政策所损害的既得利益者的反扑力量之大。事实上,连蒋介石也遏止不住这种反扑。事发后,尹仲容提出辞呈,蒋介石曾约见各方高层要人,放风表示希望留任尹仲容的“经济部长”之职。一审判决尹无罪后,最高检察署却并不配合蒋的意愿,执意提起上诉,蒋为此相当愤怒。稍后,蒋又召见陈诚,讨论要不要亲自出面阻止上诉,思虑再三,终于决定遵守制度,不加干涉,但在日记中再次愤然写道:“与辞修谈尹、胡案,准其上诉方针,对立法、监察两院不肖党员,枭张跋扈……加以痛斥与警告。”

【闭门两年研究郭嵩焘】

辞职后的尹仲容,闭门读书长达两年之久。虽然已被法院宣判无罪,但不明真相的舆论仍是汹汹,令尹异常痛苦。

赋闲期间,尹仲容曾着手为清代名臣郭嵩焘编写年谱。尹如此自白心曲:“在我到台湾之初,就想到郭嵩焘(筠仙),郭筠仙是那时第一个有世界知识的人,他的胆识才华,远在曾左胡孙之上,可是他的抱负因为曲高和寡,并没有怎样发展。”尹既伤怀郭嵩焘当年超前的识见不被时代所容,也感佩郭“政治家识时务的才智,公尔忘私国尔忘家的热诚”,并以郭坚持真理绝不随波逐流的精神自勉。

此一时期,罗家伦曾到尹仲容家两次,都以郭嵩焘为谈话的主题,间及曾纪泽和薛福成几位当时对西洋政治经济颇有认识,而想把中国引到近代化路上的人物。但二人对尹所受的打击,都毫不提及,仿佛若无其事。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均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也均不被时代所容,尹对罗家伦谈论这些人物,既是以之为师,也是以之自况。

尹在“经济部长”任上,曾希望利用个人的影响力,改变国民党老党员乃至一般民众对“公营体制”及“计划经济”的迷信,故而不但常在报刊发表文童,还几乎每天和新闻记者见面,时时发出逆耳之言。罗家伦曾因此劝他:“我虽不常和你见面,可是我几乎每天在报纸上看见你的谈话。我很欣赏,可是辞句太锋利了。你的才华,大可不必从此表现。”尹则回应道:“我谢谢你的指教,可是我并不是‘御人以口给’,我只是对一般工商界的人们说老实话。我若是说依违两可的话,害得他们瞎猜,弄到蚀本以至破产,我觉得心里过不去,而且也不应该。我说到斩钉截铁的老实话以后,他们还不相信,那责任是他们自己的。他们活该。”

【再度出山,引导台湾走向自由市场】

1953年对“私营企业”的松绑,使台湾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诸多必需工业品的自给自足,可谓成绩斐然。但至1957年,这一松绑所带来的政策红利,已基本走至尽头,其局限性日益暴露。譬如,台湾市场已经饱和,工业生产要继续增长,必须拓展海外市场;人口增长带来的高失业率压力,也必须依赖海外市场对工业增长的刺激来解决。而要拓展海外市场,首要之务,就是打破政府所设置的“计划经济”的樊篱;樊篱中最受诟病者,则是贸易保护及外贸汇率问题。所谓贸易保护,是指当局为扶植本土产业的成长,鼓励民众使用本土工业品,对进口物资课以重税。所谓外贸汇率问题,是指当局对进口物资采取多达9种不同的汇率。

1957年夏,为求经济闯关,蒋介石与陈诚再度启用尹仲容,命其担任“经济安定委员会”秘书长。上任伊始,尹即挑起了外汇贸易改革的大辩论。尹认为,“复式汇率”严重妨害了市场价格机制的自由运作,阻碍了出口工业的发展,必须改革。代表官方利益的“财政部长”徐柏园则认为,实施“单一汇率”将造成通货膨胀,政府也将丧失用低汇率结算的特权,导致开支增大,加深财政赤字。尹仲容承认会出现通货膨胀,但同时认为,这只会是改革初期的暂时现象,只要站稳立场,镇静应对,不朝令夕改,通胀很快就能消弥。辩论持续至1957年底,双方僵持不下,蒋介石遂命陈诚成立“外汇贸易研究小组”,专门讨论该问题。至1958年3月,终以尹仲容一派的胜利而告终。该月19日,尹仲容出任“外汇贸易审议委员会”主任委员,在“立法院”语出惊人:“我到外汇贸易审议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结束这个机构!”

此次外汇贸易改革,仅仅是尹仲容复出后,致力于让台湾经济回归市场机制、摆脱“计划管制”的第一步。1959年,尹又拿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十九点财经改革措施”。尹明言:自大陆至台湾,“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始终没有弄清楚”——之所以没有弄清楚,一方面是陈旧的观念所致,一方面也与政党利益有关。“十九点财经改革措施”中,有“出售国营事业”一项,即遭到当局的强硬抵制,原因是高层担忧“公营事业”转移为“民营事业”,将使民间政、经势力坐大,不利于国民党对台湾的统治。何况,每一项“公营事业”的背后,都隐藏着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以至于尹曾私下感叹:“我才走了半步,别人就怪我踹到他们的脚上了!”

1960年,尹出任台湾银行董事长,同时掌握美援、外贸、金融大权,被时人目为台湾的“经济沙皇”。同年,尹发表长文《台湾经济十年来的发展之检讨与展望》,认为“过去十年台湾经济发展的最大失着,是没有发动一个全面性的革新”。这篇长文,为台湾此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定下了“自由市场”的方向;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台湾经济迈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1963年1月24日,尹仲容因急性肝炎骤然病逝。去世之日,家无余财。当天,蒋介石在日记中沉痛写道:“尹仲容今展病逝,又弱我一革命健儿矣!”并致褒词:“好学深思,长才自奋,于艰难之际,为台湾经济开创新局。”“开创新局”四字,诚可谓对尹仲容经济贡献的确切评价。但尹的贡献尚不止此。历史此后的演变轨迹是:60、70年代台湾民营资本的“经济奇迹”,造就了大批体制外的“中产阶层”,这些“中产阶层”,随之又推动了80、90年代台湾的社会转型。这一切,追根溯源,都与尹仲容所设计的台湾经济蓝图有莫大关系。

猜你喜欢
陈诚计划经济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牢牢把握红色主线凝聚奋进“红色动力”
Temperature effects of GaAs/Al0.45Ga0.55As superlattices on chaotic oscillation∗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时期的审计工作推动中央治理整顿重大决策落实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汽车工业的产品研发——以一汽为中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陈诚作品
狠心的龙虾妈妈
计划经济思维难解医院停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