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

2015-09-10 00:08李媛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战文物

李媛

2015年7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数百名来自社会各界的群众代表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以凭吊文物的方式,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8周年。

习近平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珍视和平,警示未来,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维护世界和平,万众一心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

建于1986年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主馆的位置正是当年日军野炮首发命中的县府旧址,而西侧300米外,已有800年历史的卢沟桥上的斑斑弹痕也在诉说着这段历史。

《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主题展览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通过“中国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中流砥柱”、“日军暴行”、“东方主战场”、“得道多助”、“伟大胜利”和“铭记历史”八个部分,讲述中国抗战14年峥嵘岁月。

进入展厅,一片“白桦林”将人们带到抗战时的东北。一张黑白照片中,一位母亲将孩子抱在膝头,恬静地直视前方。这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奔赴东北抗日前线之前与儿子的合影。展览循环播放赵一曼写给儿子的离别信,信中饱含母亲对孩子的爱怜与不舍。“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

“整个展览运用投影、解说和特效方式,融合声光电等技术手段,让观众更深刻、更直观地感受抗战史的原貌。”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办公室吴娟介绍,随着展览中战争进程的变化,灯光由黑暗渐到光明:在南京沦陷,百姓遭日军屠杀时,灯光灰暗,寓意着这是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展现中国守军与日军战斗胶着场景,灯光用冷色调,以表现战场环境的残酷;而当抗战胜利时,全场灯光明亮,充满生机。

展览样式的多样化让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胜利的来之不易,文物的不同表现形式也蕴含深意——展室中央一块巨大的玻璃下依次展出的是缴获的日军军旗和武器弹药,这些展品表明,一切侵略者在中国人民面前都会粉身碎骨。

残破的战报、陈旧的武器、珍贵却又模糊的图片……贯穿在一条主线下,正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罗存康所说:之所以从数以万计的展品中挑选出1170张图片和2834件文物,并分成8个部分42个单元,就是希望突出表现“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条主线。

“展览中着重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注重处理好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的关系,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关系,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

从东北抗日联军所使用的武器和物品到台湾同胞坚持抗战、少数民族同胞组织游击队抗击敌军的图片,6年东北抗战与8年全面抗战紧密连接在一起,体现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从比国民党政府对日宣战早9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战争宣言》,到敌后根据地不断壮大、沦陷区不断被收复的地图和场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报道中美共同开辟“驼峰航线”的报刊,到荣获“苏联英雄”称号的援华飞行员功勋墙,从海外侨胞捐助、由美军飞机运往延安的X光机,到八路军办事处就日本同胞社捐款捐物发出的感谢信,都充分展现了抗击日本法西斯是全人类最基本的共识;从中国远征军、中国驻印军队缴获的日军武器,到朝鲜义勇队、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活动的图片,以及毛岸英、胡济邦、唐铎等参加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人物的事迹,毋庸置疑地佐证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贡献以及中国战场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地位。

历史完整的脉络和深刻的阐述使参观者仿佛经受了一场精神洗礼。

据罗存康副馆长介绍,策展工作始于2014年9月,主题思想是“以物证史”,用历史事实说话。此次的展览有相当一部分展品是2005年之后公开征集来的。“我们特别强调通过文物和史料讲好抗战故事,让观众们从文物触摸到那个时代。”罗存康称,此次展出的12封家书、56个感人至深的故事、56幅图表以及近2000个英烈姓名,将宏观的抗战史分解成微观的个体史,由点及面地展现了抗战先烈们的家国情怀。

展柜里一封写在毛巾上的信件显得与众不同。这是1931年因抗议日本侵占东北而被捕入狱的中国留日学生苟吉堂出狱后写下的抗议书:“既无能捍卫国家,又不能急赴国难,为军人最大耻辱”。另一张照片是14年后,已任第3方面军副参谋长的苟吉堂,手持邀请信、佩戴胸标在南京参加中国战区受降仪式,终雪前耻。

“它的入藏过程经历了四五年时间。”罗存康介绍说:“2010年,当听说苟吉堂后人有这件文物时,我们就马上与其家人联系,对方最初同意了。但我们刚上火车,人家又打电话说不愿意捐了。可以理解,祖辈传下来的,又是书信,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不是说捐就能舍得的。”

虽然没有成功收藏,但工作人员还是去拜访了苟吉堂的后人,并一直保持着联系,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好,逢年过节也会给他们发问候短信,但从来不提及文物捐赠的事情。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苟吉堂后人终于决定捐赠。

一封写在灯柜上的遗书吸引观众驻足。首次展出的这件文物是第七战区长官部参谋长傅常写给妻儿的信,“余奉命出川参加抗日战争,将奔赴前线,希汝等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傅常出征后,妻子请工匠把这封家书刻在灯柜上,以期长久保存,教育子孙后人。如今,灯柜台面上的字迹和柜门上“勿忘国难,努力学习,强我中华”的大字,依然清晰可辨。

“七七事变”后,平津两地沦陷。至11月,战事初定,有感于国家民族前途未卜,一位叫罗德俊的工匠写了一份珍贵的148字手稿,记录了“七七事变”期间日军犯下的暴行,并藏在白塔之中。1978年白塔寺大修时,施工人员在塔顶的一个夹缝中发现了这份手稿。如今这张手稿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2015年重修此塔,适值中日战争。(农历)六月二十九日(8月5日),日军即占领北京,从此战事风云弥满全国,飞机大炮到处轰炸,生灵涂炭,莫此为甚,枪杀奸掠,无所不至,兵民死难者,不可胜计,数月之中而日本竟占领华北数省。现战事仍在激烈之中,战事何时终了,尚不可能预料,国家兴亡难以断定,登古塔,追古忆今而生感焉,略述数语,以告后人,作为永久纪念。民国二十六年十月初三日(19 37年11月5日)罗德俊”。

“寥寥几笔,记录了普通民众的忧国之心、愤慨之意,时刻提醒我们历史不能忘记,有国才有家。有人说纪念馆里的文物和展品是静止的,但我认为它们是鲜活的,也有生命,也有梦想,它们的梦想就是让我们记住先人少走弯路。”罗存康说。

初步统计,《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开展以来已接待观众6.9万多人。观众在留言簿上用发自肺腑的文字,表达了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的向往,对未来的憧憬。

一位教师说:看了这个主题展览深受教育,抗日战争的确是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共圆建设“美丽中国”的中国梦。

一位军人写道:看到一张张场景惨烈的照片,内心那种仇恨是无法诉说的,只有自己强大了,我们的国家才不会让人欺侮,才能维护国家的安全,愿悲壮的一幕不要再发生!

一名14岁的中学生这样写道:革命先烈用生命保卫了我们的祖国,我们作为后代,要更加珍惜、爱护这伟大的遗赠,在个人有限的生命里,为复兴祖国的伟大事业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一位瑞士来宾写道:理解和对历史反思是通向和平的唯一途径。

俄罗斯联邦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表示,中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时间最长的国家,为二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展览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战争的广泛参与。胜利不仅仅属于参战将士,更属于全体人民。

夕阳下,卢沟桥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立于永定河上,桥下碧波荡漾,桥上那些被岁月磨损的石狮已被更换。“中国有句古语‘忘战必危,好战必亡’。我们要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是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中坚力量,是维护和平的中坚力量。”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李宗远说。

猜你喜欢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抗战文物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老祖宗手一滑,造就了这些文物界的泥石流
让文物讲述天路文化
中国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文物失窃
抗战音画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