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计划”与新形势下的中印文化合作

2015-09-10 15:08陶亮
当代世界 2015年9期
关键词:印度洋莫迪季节

陶亮

2

014年6月21日,印度文化部与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IGNCA)正式颁布了题名为《季风:海上航线与文化景观》(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Project Mausam,简称“季节计划”)的计划。该计划宣称未来要加强印度与印度洋地区国家在人文交流上的合作和相互了解,增进相互关系。“季节计划”出台后在印度引起广泛讨论,而讨论者多把“季节计划”与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将二者视为竞争关系。本文认为,中印两国可依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季节计划”深入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并与第三方开展多边文化合作,由文化互信促进多国间的政治互信,从而构建和谐稳定的地区环境。

“季节计划”的内容与目标

2014年6月,在多哈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8届大会上,印度代表关于加强印度洋沿岸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方面合作的提案引起了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兴趣,“季节计划”的基本理念正源于此。印度文化部与印度各方协商讨论“季节计划”,印度外交秘书苏加沙·辛格(Sujatha Singh)与文化秘书拉温德拉·辛格(Ravindra Singh)也参加了具体讨论。6月21日,印度文化部公布了“季节计划”。该计划的历史依据是古代印度洋地区的人们利用印度洋季风气候进行海上航行,促进了相互间的移民、文化交流、商贸往来和宗教传播,形成了“印度洋世界”边界的形成,构建了一个从非洲到东亚旅行和“朝圣”的文化传播与商贸往来的交通网。[1]

根据“季节计划”,印度将联合印度洋相关国家对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和东南亚群岛地区开展历史考古研究,展示印度洋地区商贸、文化和宗教的多样性与统一性,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保护和开发人文自然景观提供帮助。同时,印度洋地区国家举办各种跨学科的国际研讨会,出版研究著作,以加深在更广层面上对文化与历史共性和个性的理解。[2]

在具体目标的实施上,“季节计划”提出了四个层次的目标。一是重新恢复印度洋沿岸国家的文化历史联系,建立“印度洋世界”共同的文化价值和经济纽带。二是整合印度洋地区的世界遗产保护点,建立一个各方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三是重新认识“文化景观”的内涵,通过系统地对现存文化和自然遗产种类进行重新认定,从而全面了解沿岸国家的关系。四是建立多个国际性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加强遗产的保护和开发。[3]

“季节计划”首先要重启古代印度洋的贸易航线,即恢复克拉拉邦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海上香料之路”。历史上,欧洲人急需的香料主要由印度尼西亚群岛经印度洋运到波斯湾或红海上岸转陆运,当中印度是中转集散的枢纽,印度文化也由此得到了传播。“海上香料之路”把古代印度洋主要国家连接了起来。重新启动这条古商路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限于历史文化层面。印度文化部认为该计划更深层面的内容有待去研究[4]。“季节计划”还列举了具体研究内容,涉及古建筑群、香料之路及衍生的文化产品、宗教传播与朝圣等,也包括与此相关的诗歌传说等文学作品。[5]印度将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组织,负责组织印度洋地区国家间的各种文化活动。[6]

在具体项目实施上,除了印度的主导作用外,“季节计划”还特别指出要密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以《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为依据。印度此举可能意在打消其他国家对印度的疑虑。

印度文化部最后称“季节计划”是一个令人激动的项目,它将重新唤起印度洋沿岸国家对自己曾拥有的辉煌历史的记忆,亚非国家也能从自己的视角肯定它们是世界历史发展当中重要的一员。

“季节计划”覆盖了印度洋地区39个国家,范围覆盖从东非到印度尼西亚的印度洋、南中国海等区域。“季节计划”的形成是印度在新形势下,历史与现实结合并让历史服务于印度对外战略的体现。

古代,从东南亚到非洲东海岸广阔的印度洋地区都曾受到印度文明的强大影响,印度教、佛教、印度移民和海上贸易是印度文化最为重要的传播内容和方式。英属印度时期,英国殖民者又曾招募数量庞大的印度劳工到印度洋沿岸英属殖民地,在当地形成了庞大的印度文化圈。印度洋也是一个“伊斯兰世界”,而印度也有相当规模的穆斯林。“季节计划”正是依托印度文明过去和现在在印度洋地区的强大影响力,推行印度的文化外交,赋有海洋文化内涵的“海上香料之路”则成为其符号。 2014年11月,“季节计划”第一次全国性的研讨会在“海上香料之路”重镇喀拉拉邦科钦举行,民间学者、政府官员和海军人士参加了研讨。

从“季节计划”

看莫迪政府文化外交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和国力的增强,印度在实施其“大国战略”的过程中,追求“软实力”在外交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悠久的印度文明则是印度“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因此,“文化”逐渐成为了印度外交中极具特色的内容。文化外交在促进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增进国家间互信与合作等方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有助于国家在实现对外战略目标时以较小的成本换来更大的长远收益。

莫迪执政后,文化外交仍然是印度外交的主要内容之一,但与前任相比,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季节计划”正是莫迪文化外交新理念的具体体现。

第一,更加注重周边邻国。莫迪执政后把加强印度与周边邻国关系作为其外交的重中之重,其中,文化外交在周边外交中被莫迪放在了重要的位置。莫迪的周边文化外交不仅仅限于印度向其他国家展现什么,输出什么,或一般的人文交流,它更强调印度与这些国家过去和现在共同拥有的历史文化,并主张重现曾经的文化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达到强化印度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季节计划”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2014年11月26日,云南省与印度西孟加拉邦经济合作论坛第十次会议签署《2014昆明声明》,双方倡议在云南民族大学和印度相关大学分别建立中印文化交流中心和印中文化交流中心,此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质性合作。

第二,实施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季节计划”几乎包含了人类文明的各个方面和不同文明遗产。不但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等历史文化遗迹属于印度文化外交的内容,而且重要的自然遗产也被纳入了实施范围。莫迪文化外交的这种新变化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味注重印度文化的展现和输出,而是尊重其他文化,把其他文化放在与印度文化同等的地位进行合作。印度这样做有助于打消小国的疑虑,赢得小国的好感,便于文化外交的实施。

莫迪以“文化氛围”建立与外国领导人的私人关系。习近平主席访印首站在莫迪家乡,也是玄奘曾经求经的重要地方,这是莫迪文化外交的一大特点。此后,其他国家领导人访印,参观感受印度传统文化成为了印度外交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

同时,莫迪文化外交在实施层次上也更加多样。除了一般的官方交往外,更注重民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前任相比,莫迪政府对民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包括签证和资金支持。

第三,莫迪政府在推进印度文化走向世界方面显得更具主动性。莫迪本人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展现印度文化的机会。瑜伽是印度文化的象征,而莫迪就是一个瑜伽高手,他不论在访问期间还是休息时期,都不忘练一套瑜伽动作,推介瑜伽。2015年5月,莫迪访华前开通中文新浪微博账号,主动与中国网民沟通,几乎每天都发布瑜伽动作图片,并配以中文解释。同时,印度在华第一所瑜伽学院在云南民族大学建立,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派出瑜伽教师,预计2015年9月份招收本科生。同时,莫迪还不忘在公共场合穿戴印度传统服饰,宣扬印度文化。印度还在世界各地举办宝莱坞电影展和印度传统文化文艺表演,展现印度文明的辉煌。

“季节计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印文化合作

中印两国要增进互信,把双方悠久的友好文化交流作为切入点是优先选择之一,这可以引发两国民众的共鸣,也已成为两国共识。“季节计划”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好为中印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以及新的文化合作潜力和可能性。

第一,中印深化文化合作的可能性。从“季节计划”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的范围看,“季节计划”包括了东非、西亚、南亚到东南亚的濒印度洋——西太平洋的主要国家,而这些地区同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所覆盖的重要区域,都曾受到中印两大文明的影响。这条由西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从古至今既是重要的商贸通道,也是重要的文明交流与传播的渠道。对沿途国家而言,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角度看,与中印两大国积极合作是它们最想看到的。如果两大国为各自目的展开竞争或对抗,不但妨害两国相关项目的顺利实施,而且会引起沿途国家的疑惧。从这一角度来讲,“季节计划”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普遍会受到这些国家的欢迎。

第二,中印深化文化合作的潜在内容。一是“季节计划”的海上“香料之路”和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由于覆盖诸多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近似的历史内涵,中印两国可以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为基础,共同与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相关国家开展海上文化之旅、沿岸文化遗迹的修复保护与研究、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等系列活动。中国为纪念郑和七下西洋,将每年7月11日定为“中国航海日”。郑和七下西洋从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到肯尼亚留下大量的文化古迹和传说,中国完全可借此与相关国家举办各种文化活动,这不但赋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多内涵,也有利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类似这样的文化项目与印度的“季节计划”并不冲突,多为其所涉及的对象。

二是佛教与佛教文化。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经“香料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东南亚和东亚。佛教是斯里兰卡、缅甸和泰国等国的国教,而印度、越南、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拥有数量庞大的佛教徒,由佛教形成的佛教文化成为很多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当然也是中国文化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国家可就沿途佛教文化古迹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佛经的译播与研究等开展合作。因为中国相比这些国家珍藏有比较完备的佛教典籍。另外,中国珍藏的释迦牟尼的“佛牙舍利”,已成为世界上众多佛教徒朝圣的对象。这枚“佛牙舍利”曾在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展出,受到了佛教徒的狂热崇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征。中国可与相关国家将类似的文化活动常态化、制度化、项目化,以增进各国间的文化合作。

三是伊斯兰—阿拉伯航海文化。“季节计划”包含了伊斯兰—阿拉伯文化项目,而阿拉伯航海文化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在西方殖民者侵入印度洋之前,伊斯兰—阿拉伯商人是印度洋到西太平洋主要的海上贸易者,这条航线同样与“海上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重合。伊斯兰—阿拉伯商人从东非到中国广州留下了大量的文化古迹,也传播了伊斯兰教。这是中国与其他相关国家进行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基本内容。

第三,中印深化文化合作的方式。就深化文化合作的方式来讲,中印两国与相关国家可以共同开展考古、古迹保护与开发、相关科技人员的培训、文化与自然遗产的申遗等多样化的合作内容;共同举办古文化学术研讨会,建立常设性论坛,出版相关学术刊物,还可以尝试成立一个海上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基金。

第四,就合作的层次而言,即可采取双边模式,也可采取多边模式,当然前提是不危害其他相关国家的利益。这样的合作层次在于灵活性,即中国有可能与某一国就某一合作内容率先进行合作,当合作的益处凸显时可以吸引其他相关国家加入,走向多边合作。另外,在实施主体上可官民并存、充分发挥民间交往的力量。

新的文化合作内容和实施方式可以依托中印间现存的文化合作项目。如中印互派留学生项目,中印文化年等,可将佛教与佛教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作为这些项目当中的重要内容。佛教虽然源于印度,但是绝大多数的佛教徒在印度以外,佛教典籍中国较全,各具特色的佛教文化遍及亚洲各地。印度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很有兴趣。这样的方式当然不仅仅限于中印两国。

结束语

“季节计划”作为印度加强与印度洋地区国家文化合作与交流的项目,其目的是促进印度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对此,我们不应过分解读,相反,它提供了一个推进中印文化合作交流的新契机。“季节计划”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决定了两者在文化上开展更深层次合作的可能性、潜力和可操作性。全方位、多层次地推动中印文化合作与交流,不但有助于两国加强互信,也有利于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发展更深层次的多边文化合作与交流,增信释疑,构建和谐稳定的周边地区环境。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历史系)

(责任编辑:张凯)

——————————

[1]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Project Mausam) , pp.2-5. http://www.ignca.nic.in/PDF_data/Mausam_Concept.pdf.(上网时间:2015年3月19日)

[2]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p.6.

[3]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p.7.

[4]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p.8.

[5]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p.10.

[6] Ministry of Culture, Government of India, Mausam/Mawsim: Maritime Route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p.11.

猜你喜欢
印度洋莫迪季节
我喜欢的季节7
相聚在花开的季节里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印度人拿莫迪做了上百个App
去印度洋
万水千山总是秋
花的季节
海啸·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