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栋
“汉能大了,雾霾就少了。”这是著名民企汉能抛出的一句豪迈而富有责任感的广告词。
不过人们发现,围绕在汉能自己周遭的雾霾,却让外界甚至内部人都看不清它的真实模样了。
虚虚实实之间,企业已然迈入险地。
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公司或许已不再是那个公司。
尽管一切还没有最终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资本的汉能”已然落败;“实业的汉能”能否重振尚在未知。无论如何,这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历程中又一个令人叹息的案例。
对大多数正向资本市场狂热迈进的民营企业而言,德隆未远,汉能很近,眼前这堂风险教育课生动而又残酷。
确实,太阳之下没有新鲜事,市场投机行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仅在中国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多年历史上,类似的教训已经太多。
人们困惑的是,在看不清的迷雾背后,是什么让那些曾经踏实苦干的企业家放弃躬身耕耘而醉心于资本的游戏,以至最后这个带来财富和荣耀的市场狠狠反噬了自己。
在我看来,资本无罪,罪在人心。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发动机,资本市场在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助力企业腾飞方面发挥了太多重要的作用。
资本市场在本质上只是一件“中性工具”,关键是人们如何去看待和利用它。
对企业而言,拥抱资本,利用好这个市场是一件有用且必须的事情。
但和所有事物一样,带来强力支持的同时,资本的推动和诱惑也会让人走向事情的反面。
没错,资本可以助力企业腾飞,但前提是这个企业有飞翔的潜能和基础。
换句话说,只有公司做得够实在,商业模式有持续性、产品有市场,那么资本才有意义,才能发挥其“正向能量”。
有了产业“实数”支撑,资本的“虚数”才能发挥杠杆效应,起到四两拨千斤的神奇作用。没有“实数”及时去填写和支撑“虚数”。反过来想用吹大的“虚数”去填补“实数”空缺,那这场游戏就注定会走向失败。
蓝田股份、中科创、德隆、银广夏……长长的名单讲述的都是同样一个故事。
当年的德隆,从介入资本市场的那天起,着意打造资金链条,把持续的融资能力视为发展的引擎,以一个民营企业的身份建立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对资本风险的关注以及对融资环节的重视并没有一以贯之,当“虚数”遥遥领先于“实数”时,他们并没有放缓扩张“虚数”的脚步而继续沉溺于这种游戏无法自拔。那一刻开始,资本运营手段就只能变成巨大风险的代名词。
很多企业都渴望到资本市场借力远航,实现“产业报国”梦想。而那句“未来十年进入从印钞票到印股票时代”的话语更让许多企业家血脉贲张。
但企业家不该忘记的是“产业报国”的初心,更需懂得“实业为船、资本为帆”的道理。公司做实是基础,这也是资本运作的根本所在。资本运作只是借助财务杠杆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一种工具。如果脱离实业,甚至与实体经营背道而驰,成为牟利的“财技”,那么,异化了的“资本运作”不仅不会带来福利的增加,甚至可能危及原本健康有序发展的实体产业。
我想说,印股票虽好,但应有度。一旦没有足够支撑其价格的实际价值,那么今天吹起的泡沫越绚烂,明天的崩溃就会越难看。
勿忘初心,才能走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