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华丽
摘要:享乐主义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具有很大危害。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享乐主义在高校校园里滋生蔓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此,要注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以抵制享乐主义的侵蚀。
关键词:享乐主义;大学生;消极影响;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87-0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大众通俗文化的推波助澜作用,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致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1]多样化社会思潮乘虚而入,享乐主义在大学中滋生蔓延,不仅悄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在深层次上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鉴于此,分析享乐主义的内涵、危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消极影响,并探寻切实可行的抵制享乐主义侵蚀的对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享乐主义的内涵及危害
享乐主义(Hedonism)又称为伊壁鸠鲁主义(Epicureanism),它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支点,视感官享乐为人类至上的追求,是人们争议最多的一种古老的伦理思潮。其发展在西方源远流长,起源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早期与“欢乐主义”“快乐主义”和“幸福观”的价值观紧密联系,如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因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2]123同时主张享乐上的节制,“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乐得以加强。”[2]236后经爱尔维修、费尔巴哈等唯物主义哲学家尤其是英国传统功利主义哲学家边沁和密尔的不断修正、完善,演变为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先驱,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和人生哲学。20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享乐主义在西方社会“蔚然成风”,“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我们这个时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又回到极端享乐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上去了。”[3]且直接造就了西方“垮掉的一代”。享乐主义通常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挂钩,其实质为狭义的享乐主义,即极端享乐主义。它根源于私有制的经济关系,有着阶级制约性。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深刻地剖析道:“享乐哲学一直是享有特权的社会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且宣布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成了空话。”[4]489其实,在我国魏晋时期,也曾有过极力颂扬感官满足和纵欲享乐的个案,《列子·杨朱》就对当时盛行一时的享乐主义有过详细的描述。
享乐主义并不等同于正当的物质利益原则,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最终动因,“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5]“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享乐主义也有别于正常的享受需要,恩格斯曾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乐需要和发展需要。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再细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享乐主义奉行的是个人欲望上的得陇望蜀、贪得无厌,在行为方式上不计后果、恣肆放纵,它的盛行对个人和社会都将造成严重的危害。个人方面,将扭曲人的价值观,导致人精神颓废,萎靡不堪。它使人们尽情地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快乐,容易陷入意志消沉、缺乏进取精神的泥潭之中无法自拔。爱因斯坦曾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7]社会方面,将造成社会财富和资源的巨大浪费。人们用尽一切手段追求超过人基本生存发展需要的奢侈享受,用尽一切办法去刺激自己的感官,必然多消耗掉大量的自然和社会资源。而今生态危机的警钟早已敲响,只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类文明才能得以延续。丹尼尔·贝尔曾说过:“各种文明的兴衰史上都出现过这种引人注目的现象,即在崩溃之前,社会总要经历一个个标志着衰落的热定阶段……这些递变的顺序是从朴素到奢侈,从禁欲到享乐……享乐主义的生活缺乏意志和刚毅精神。更重要的是,失掉了与他人同甘共苦和自我牺牲的能力。”[8]可见享乐主义对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
二、当前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高校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寒暑表和主要争夺对象。因为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情感、意志、自我意识发展尚不平衡,理性分析辨别能力、选择能力不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极易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享乐主义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1削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在享乐主义的影响和支配下,少数大学生把享乐作为人生的至上追求和最终目的,价值目标向物质享乐和虚拟世界享乐倾斜,注重个人欲望的满足,对学习、活动敷衍了事,精神懈怠,贪图安逸,不思进取,或贪恋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受,或沉湎于网络虚拟游戏中无法自拔,美其名曰“精神享乐”,完全丧失了青年人应有的奋发向上、朝气蓬勃的昂扬斗志。他们很少关心国家大事,甚至对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产生质疑,导致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艰苦奋斗精神不足、社会责任感欠缺,道德水平庸俗化。诚然,追求感官享受是每个人正常的生理需要,享乐主义却片面夸大了人的自然属性,不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忽视了人的精神生活的满足,精神家园荒芜,特别是放弃高尚的道德情操、人生信仰的追求,放弃了对国家、社会、家庭应有的责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而享乐主义势必阻碍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催生大学生消费异化行为。其突出表现有两种:一是超前消费严重。“花明天的钱来圆今天的梦”“提前享受生活”的观念被奉为圭臬,成为部分大学生趋之若鹜的时尚。“月付99元起,仅需身份证+学生证,全场手机/电脑均可使用分期付款。”在很多大学附近的电子数码城,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先消费、后还款”的超前消费模式让大学生怦然心动。信用卡的推销发行更助长了大学生超前消费的热情。信用卡的透支消费一般本科生是3000元,研究生是5000元,而且持卡人一般还拥有很多品牌专卖店、咖啡馆、休闲场所的折扣。超前的消费享乐会诱导奢侈消费,尤其是一些家境一般甚至贫困的大学生去超前消费一些超出自己经济能力范围的东西,导致大学生“负翁”和“卡奴”的队伍日趋庞大,少数学生信用卡出现污点,校园诚信危机凸显,同时转嫁到家长身上的经济负担也随之增加。二是符号价值消费严重。享乐主义推崇符号价值消费,其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个人欲望的满足。它所消费的不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是其符号的象征意义,符号所承载的“附加值”。尤其在电子产品消费方面,追逐“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他们对实惠耐用的普通品牌商品弃之如敝屣。“消费异化的本质是消费对消费自身本质的背离、对人的背离和对人的操纵和控制。”[9]大学生消费异化行为会消磨意志,腐蚀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迷失生活的方向,对大学生整个人生带来不良影响。
3妨碍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当大学生陷入享乐主义的泥潭后,容易丧失拼搏进取的斗志,沦为物质和欲望的奴隶,滋生爱慕虚荣、攀比、炫耀等不良心理。耳濡目染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的超前享乐消费,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刺激,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易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失落感和挫败感,更严重的是可能导致怨天尤人、悲观厌世的心理。值得关注的是,对于整天沉迷在网络虚拟游戏、网络影视、手机上网满足和享乐中的大学生来说,这种享乐可以“不用与任何你厌烦的人打交道,不用被迫倾听任何让你愤怒的言论,可以在网上进行‘孤独的狂欢’,尽情地享受‘寂寞的欢愉’”。[10]究其实质,这种所谓的“精神享乐主义”带来只能是自我娱乐中的自我封闭,因为仅仅局限于关照个人的小圈子,汲汲于个人享受,对周遭世界和他人缺乏广阔的视野和应有的关注、关心,在虚拟享乐中实现感官欲望的无限贪求。这容易形成消极避世的心理,“在其背后滋长着人际关系的空虚”,[11]更易引发孤僻、冷漠、怪异和暴躁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享乐主义不符合人的本性,正如弗洛姆所言,享乐主义会使“我们这个社会里的人都是不幸的人:孤独、恐惧、抑郁,具有依附性和破坏性”。[4]7
4冲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是调节个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卓有成效的内在力量。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作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基因。《左传》中就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告诫;李商隐总结历朝兴衰的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当前少数大学生在享乐主义浸润下,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物质匮乏时代的产物,如今早已经是过去式了。他们鄙视辛勤劳动,拈轻怕重,贪图安逸,铺张浪费,追求高档时尚生活,追求即时感官享乐和物质享受,任享乐主义无限膨胀;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听任享乐主义腐蚀意志、侵占灵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享乐主义令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早已背离了中华传统美德的规范,何谈继承和弘扬!
5导致一些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甚至误入歧途走向犯罪深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重要物质诱因。因为大学生还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还需要靠家庭供给日常消费。面对着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所带来的诱惑,心智又尚未完全成熟,当他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来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享乐欲望,在强大的占有冲动驱使下就会失去自控力,置道德和法律于不顾,采取违法犯罪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畸形物质欲望,这是大学生盗窃、抢劫等侵财型犯罪案件激增的主要原因。如有报道“女大学生追求攀比享乐变成贼,偷同学的名牌笔记本电脑”。[12]另据《法制日报》从海南省海口市人民检察院获悉,近4年海口市受理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2012年和2013年案件增势明显,尤其是2012年的增幅为275%。高等院校聚集的海口市美兰区、龙华区犯罪数量高发,4年来审查起诉的在校大学生案件占全市同类案件总数的778%,犯罪绝对发生量与辖区高校数量呈正比,令人触目惊心。“以往大学生犯罪,尤其是财产型犯罪,其作案动机常出于家庭贫困的原因。经调查发现,近几年非贫困化的作案动机越来越严重:大部分是出于追求享受,爱慕虚荣。” [13]由此可见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危害极大。
三 、 预防和抵制享乐主义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策略
1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是引领前进的行动向导。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的生存发展、前途命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核心价值观还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根基性、主导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享乐主义在大学生中的滋生蔓延,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扭曲,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个人主义价值观占了上风。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要做到锐意进取、心有所依,以便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必须有强大的价值观支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一是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摸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利益要求,积极回应和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营造积极、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二是要在高校大学生中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个人梦宣传教育,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依托,帮助大学生建设自己强大的精神家园,因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人的使命是创造和奉献,如果只是一味地沉浸在享乐主义的世界里,就会失去生命的存在意义和真正价值。三是加强社会思潮理论和动态研究,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加强正面引导,帮助大学生在多种社会思潮、多元社会文化中提高鉴别和防御能力,科学地批判分析错误思潮和文化的本质,深刻认清享乐主义的实质和危害性,引导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朝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
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反对合理消费,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适度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马克思坚决反对的是享乐主义所推崇的以奢侈浪费为主要形式的过度消费,认为过度消费不仅是一种否定人的异化行为,而且是对自然环境的极大浪费和破坏,是对人和自然和谐关系的否定。欲望超过了人真实需要的范围,人就会沦丧为自己欲望的奴隶,受其奴役和指使。人在享乐主义消费中体验到的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全部丰富性和全面自由发展。因此,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是高校要加强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有的放矢地开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通过开展广泛的实证调研和理论分析,把握其基本特征,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形成的原因,紧扣薄弱环节,通过开设消费课程、理财讲座、沙龙、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节俭消费观,反对奢侈消费;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反对攀比消费、超前消费和符号价值消费;倡导学生投资智力性消费、个人长远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消费,反对只重视娱乐性、消遣性消费,从而有效提升消费结构中的教育、文化含量,实现消费的最大效益;树立绿色消费观,反对短视消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共建“美丽中国”。二是大众传播媒介作为社会喉舌,要高度重视自身肩负的引导和规范社会消费环境的重任,因为新媒体、影视、报刊等是大学生接触、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途径,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桥头堡”作用,在广告宣传、时尚报道及影视作品传播等方面要加强审核和监控,着力宣传和引导适合国情、体现消费本真意义的理性、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努力引导社会公众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消费传统,进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三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培养子女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正确处理物质与精神、索取与奉献的关系,对他们的理性消费给予支持,对其不合理的消费理念和行为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同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发挥潜移默化的良好的消费榜样作用。总之,学校、社会与家庭要携手并进,形成育人的强大合力来引导大学生摆脱享乐主义的观念和不良消费行为,形成正确的消费观。
3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显著增强,而主体性发展的落脚点就是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为此,要预防和抵制享乐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关键还在于大学生本身。首先大学生要加强立志教育、责任感教育。当前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大学生应及早树立自己的“个人梦”,志存高远,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理想抱负是每个人前进的导航仪,有了正确方向目标,就不至于在当今复杂多样、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里随波逐流,而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辨析力,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侵扰。当然,有了远大理想还要与近期规划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通过在校学习、
社会实践等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磨练自己的意志,“意志也者,固人生事业之先驱也”,为着理想付出坚韧的努力。二是大学生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注重人的自我修养。《礼记·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告诫我们要成就大事,必须修身养性,不断完善自己的品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大学生的主要任务界定为“四个学会”: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做人(learn to be)、学会与人相处(learn to be with others)、学会学习(learn how to learn)。当前大学生要学会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学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和国家;注重个人道德行为规范;注重个人心理健康素质提升,从而增强抵制享乐主义的“免疫力”。三是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快乐观,提升感知快乐的层次。过度的物质享乐未必能够给人带来更多的快乐。有统计资料显示,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人们比生活在19世纪末的他们的祖先们平均富裕四倍半,但是他们并没有比他们的祖先幸福四倍半。[14]对于大学生来说,奉行物质享乐主义、沉湎于网络享乐最多只能带来一时感官欲望的满足和愉悦,不仅浪费了金钱和精力,荒废了学业和事业,更重要的是消磨了意志,腐蚀了灵魂,最终带来是精神懈怠和空虚。树立正确的快乐观,就是要尽享读书学习之乐、尽享创新实践之乐、尽享亲情友情之乐、尽享奉献助人之乐、尽享节制自律之乐、尽享运动锻炼之乐等这些真正能带来内心愉悦的快乐,提升个人需要的层次。
总之,只有充分发挥大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和参与性,发挥主体作用,将大学生的需要、目标及行为有机地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抵制享乐主义带来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
[2]张海仁.西方伦理学家辞典[K].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3][美]弗洛姆. 占有还是生存[M]. 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7.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03.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
[7]欧宁.名人名言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21.
[8][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赵一凡,译. 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130131.
[9][美]弗洛姆.精神分析的危机[M]. 许俊达, 许俊民,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3:72.
[10]蒋余浩. 网络、政府监管言论与共和国理想[J].读书,2005,(9).
[11][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231.
[12]刘峰.女大学生追求攀比享乐变成贼,偷同学笔记本电脑[N].南京晨报,2009-09-05(12).
[13]邢栋伟.大学生犯罪“非贫困化”趋势重 拜金享乐主义是诱因[N].法制晚报, 2013-11-22(08).
[14][美]艾伦·杜宁.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未来 [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6.
【责任编辑:张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