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旅游的价值诉求、动力机制与模式构建

2015-09-10 07:22刘青施威
理论导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低碳旅游新经济模式创新

刘青 施威

摘要:低碳旅游是一种具有新经济属性的理念、技术和产业体系,符合新经济“创新驱动、边际效益递增和可持续性”的内在特征和运行规律,这种属性导致了低碳旅游价值诉求的多元取向。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是包括需求、供给和支持等子系统的综合系统,它决定了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即构建以创新为内在动力的可持续的旅游产业模式。

关键词:低碳旅游;新经济;价值诉求;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9-0076-03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压力下,各国都在积极培育新经济形态。所谓“新经济”,即以高新技术为基础和支撑,以“三高三低”为特征的知识密集型经济形态。随着新经济理念的推广和实践,低碳旅游逐渐被国人所熟悉和接受,并被视为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方式和战略选择,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改善气候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旅游的内涵与属性

近年来,学界针对低碳旅游的研究日益深入,但在概念和内涵上尚未形成共识,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1)减排说,强调要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业务全流程中减少碳排放;(2)行为说,认为其实质是基于低碳排放的新型消费方式;(3)理念说,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是生态旅游的延伸和体现。从既有研究成果来看,低碳旅游的内涵应包含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旅游产业“低碳化”;二是不能牺牲消费体验和质量;三是实现途径是多元的,包括理念、消费方式和技术创新等。基于此,可将低碳旅游的内涵概括为:为保障全球气候安全,在不损害旅游消费体验和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理念重塑、科技创新和业务流程优化,综合利用节能、提高能效、可再生能源、转移排放、碳汇等多种途径,达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目标的新型旅游产业模式。

从本质上讲,低碳旅游是一种具有新经济属性的理念、技术和产业体系,在理念上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在技术上趋向于信息化、技术化和网络化,产业上则符合新经济“创新驱动、边际效益递增和可持续性”的内在特征和运行规律。[1]首先,低碳旅游是典型的创新驱动型产业。通过综合运用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实现了对实体、生产要素和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分配、加工和销售,如旅游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等;其次,低碳旅游以信息和技术为发展动力,形成无缝对接的网络化产业链,通过发挥各要素的协同效应,使旅游成为一种知识型产品。[2]由于自然、人文、科技等知识的重复消费和边际成本较低,使低碳旅游具备了“边际效益递增”的发展特征;再次,现代旅游业以知识和精神产品或服务为主,几乎不受时空等物质条件的约束,在此意义上,低碳旅游具备持续发展的无限空间。此外,可持续性还表现为产业发展的稳定性,除非受到战争、重大疫情等因素影响,低碳旅游不会因产业周期波动而出现产业潮、产能过剩等现象。

二、低碳旅游的价值诉求

1低碳旅游的内生价值。内生价值是本质属性的依据。因低碳旅游的属性涵盖理念、技术和行为等多项内容,由此决定了低碳旅游价值诉求的多元取向。如“减排说”从政府或企业视角,将低碳旅游视为一种供应链,强调其功能性价值。“行为说”则以消费者行为感知价值为依据,低碳旅游具有其符号价值或象征意义,能够实现自我情感和意识的表达。低碳经济一般包括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在现有市场和技术条件下,发展低碳旅游投入大而回报周期长,必须依托政府、企业、旅游者、社区居民等参与主体的集体努力。因此,可分别从生产者和消费者视角出发,围绕四个价值主体构建低碳旅游的价值关系网络(图1)。

一般而言,低碳旅游的内生价值可划分为功能性、象征性、体验性和社会性四种价值。[3]其中,功能性价值从政府和企业角度出发,注重生态和经济效益,即通过低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运行机制的完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象征性价值和体验性价值侧重于消费体验,要求消费者尽可能采取全新的“低碳”模式,因而具有较高的体验价值;社会性价值则体现为社区居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联接,这种群体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增强居民的亲和力,并激励消费者采取低碳消费方式。可以预见,随着低碳旅游产业日益壮大和成熟,其内生价值将不断外溢,不但能够显著降低景区的碳排放总量,还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

2低碳旅游的外在意义。外在意义是本质属性的功能体现。依靠理念更新、技术创新和流程优化得以实现,低碳旅游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从而彰显了多个层面的外在意义。

首先,发展低碳旅游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科学已证实,碳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大,“温室效应”造成的气候变暖会导致高温、干旱、龙卷风、强降水等极端异常天气。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雾霾问题正逐渐成为公众密切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旅游产业的碳排放约占全球CO2排放总量的6%。因此,减少旅游产业碳排放,发展低碳旅游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其次,发展低碳旅游是缓解国际气候治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在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政治博弈中,碳排放控制作为发达国家的一种政治工具,其实质是全球利益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4]尽管我国还位于发展中国家之列,但由于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正成为发达国家指责和攻击的对象。在此情况下,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避免气候问题政治化。由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强、关联度高、产业链长等产业特征,故而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行业之一。

再次,发展低碳旅游是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政策的重要手段。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国,单位能源利用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传统旅游业采取粗放式经营方式,能源消耗约为单位GDP能耗的1/6,具有较大的碳减排空间。在国内旅游市场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实施低碳战略不但有助于扭转旅游业碳排放量迅速增长的趋势,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理念。

三、 低碳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

在新经济语境下,低碳旅游被视为基于低碳技术和碳汇机制,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作为一种实践性的崭新模式,低碳旅游颠覆了传统产业运行机制,其本身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具体而言,包括低碳旅游发展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改善、更新这种作用机制的各种制度、组织和运行规范。[5]在实践中,各子系统间既相互联系、作用、渗透,又相互影响和制约。其中,需求系统和供给系统是推动力和拉动力,支持系统则是支持力和催化剂,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协同作用保障了低碳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低碳旅游的需求系统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旅游客源地需求、低碳旅游经济效益和行业节能减排的需求。首先,消费者通过旅游服务信息的搜集、甄别和比较,形成基于理性的出行决定。通过积极引导,能够促使消费者转变传统消费习惯,选择和购买低碳性、环保性旅游产品;其次,从远期看,随着低碳经济发展机制的不断完善,采用低碳发展理念和技术的旅游企业能够降低经营成本,并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再次,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窗口”产业,旅游业具有较大的减排空间,有责任也有能力为我国履行碳减排承诺、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做出贡献。[6]

低碳旅游的供给系统包括产业链、产品和体验,分别代表低碳旅游三个层次的内容。一是旅游企业通过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低碳管理,打造基于低碳理念的全流程产业链;二是提供低碳旅游产品,既包括低碳型接待条件、设施设备、能源利用等硬件系统,也涵盖低碳管理、服务规范、低碳文化等软环境;三是营造低碳旅游体验场景,即充分利用低碳旅游资源、清洁能源供给系统和文化创意,构建能够吸引、激发和感染消费者的低碳旅游体验。

低碳旅游的支持系统涵盖政策、投融资、碳交易、技术等层面:作为投资大、收效慢的风险性产业,需要政府从政策保障、制度建设和平台构筑等方面提供基础支持,并协调好低碳旅游和其他行业间的冲突和矛盾;市场机制下的资本必然追求效益最大化,因此要通过制定财政、税收、投资等优惠政策引导资本参与低碳旅游开发,加大对低碳旅游企业的扶持力度;低碳旅游可通过环境保护、生态林业、循环经济等途径制造大量固碳,并利用碳交易市场获得经济补偿;低碳旅游显然不能缺少高科技支持,如低碳建筑技术、能源技术、交通技术、碳吸收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它们对旅游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等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四、 新经济语境下我国低碳旅游模式的构建

1构建低碳旅游模式的目标。在新经济语境下,“知识、生态和创新”三大要素构成了旅游低碳模式的生产函数,决定了低碳旅游的创新性、开放性和生态化。[1]因此,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就是构建一个立足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以创新为发展动力的可持续的旅游产业模式。首先,要转变把旅游业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观点,将其纳入“知识经济”范畴,赋予其新经济的产业属性和功能,即创造知识、传播文化和传承文明,实现旅游经济的内涵式、品质化发展;其次,通过理念、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创新打造一体化、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新型业态,倡导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和订制化,并实现与信息、生物、航空等新经济业态的融合创新发展;再次,通过产业互动、耦合和融合其它新经济产业,把低碳旅游建成“开放性”基础平台,带动、整合和改造传统产业,实现多产业协同、融合和一体化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源。

2构建低碳旅游模式的原则。构建低碳旅游模式,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基于“低碳化”的资源节约原则。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开发与设计、服务供给,以及消费过程的所有环节都要倡导“低碳”理念,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二是“技术先导”原则。应充分引进、推广和应用新能源、智能化交通和节能减排等高新技术,改变现有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运营方式。三是重点突出原则。要把改造和治理的重点放在交通、住宿、餐饮等碳排放较为集中的领域。

3构建低碳旅游模式的具体路径。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低碳旅游模式构建涉及多个层面、

范畴和主体,从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出发,应从四个方面予以落实,构建“三高三低”的低碳旅游模式。

首先,构建功能健全、分工明确的旅游体系是发展低碳旅游的组织保障。在这一体系中,国家侧重于制度建设和宏观指导,地方政府则负责政策目标和任务的具体落实;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考核的严格化和细致化;科研部门要加快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旅游企业要在政策指导下实施业务流程低碳化,降低资源消耗水平;而消费者要自觉践行低碳旅游理念,改变传统消费行为和方式。

其次,通过大规模实地调查和数据挖掘,科学编制低碳旅游发展规划。一是明确碳排放系统边界,核算旅游业完全碳足迹和区域碳汇资源,并逐级评估碳汇潜力;二是确立低碳旅游发展目标,依据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制定多主体协调发展的低碳战略;三是从产品体系、项目开发和路线设计等要素入手,编制低碳旅游产品目录,为旅游企业提供参考;四是从产业政策、投融资体系、管理体系和碳汇功能等方面规划建立行业发展保障体系。

再次,在综合考虑技术选择和成本增加等因素的基础上,认真落实全流程碳减排措施:强化交通、住宿和餐饮等重点环节的能源节约,控制奢侈消费;提升服务设施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通过转移排放提高旅游设施和服务的产业集中度,实现规模效益;以植树造林、生态农业、废物利用等多样化方式实现碳补偿或碳中和。总之,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达到旅游景区碳减排目标。

最后,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改善全产业链运行效率。要利用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3S(GPS、GIS、RS)等信息技术,将国家-省(区、市)-重点旅游城市-旅游企业四级旅游信息网络升级为动态、高效的旅游业综合集成管理平台,实现对客流、物流和安全的有效引导、监控和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柏文.旅游新经济理论辨析及其发展引导[J].学术论坛,2014,(6).

[2]张补宏,梁方方.浅析旅游新经济——旅游信息产业的形成、发展与提升[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1).

[3]马勇,杨洋.低碳旅游价值解读及发展模式重构[J].生态经济,2015,(3).

[4]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5]石培华.旅游业节能减排与低碳发展——政策技术体系与实践工作指南[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0:8.

[6]周连斌.低碳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系统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低碳旅游新经济模式创新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模式创新研究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低碳旅游视角下酒店管理模式研究
基于手机应用软件的幼儿园家园联系模式创新
浅谈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
中国GDP或增加“新经济”成分
信息化背景下的低碳理念旅游产品开发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