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取悦别人,怎么办?

2015-09-10 07:22罗林
大众健康 2015年3期
关键词:过分排练意愿

罗林

我觉得自己快要抑郁了,因为我发现,自己几乎做任何事的动机都是取悦别人。我感觉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的“加入”都会引起我的内心波动。我发现自己会在心里进行一场“排练”,比如当我在面对A时,我应该摆出什么样的姿态?如果A说了什么什么,我应该回答他什么什么比较合适?我甚至还会对我假设出来的问题所给出的“理想回答”感到高兴。但现实中事件的发展很少可能按照自己排练出的剧本进行。时间久了,我逐渐迷失了自己,我忘记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活了。我该如何改正呢?

——小李

心理解析:

当发现自己做事的动机都是取悦别人时,你其实已经陷入了一个无法自拔的困境——没有了别人的赞赏和肯定,你的生活似乎完全没有方向。别人对自己行为的价值,已经超过了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这会导致当事人产生极强的无助感,对行动疑惑,对未来迷茫。

不要过度寻求他人赞赏

每个人都有赢得别人赞赏的动机。这是我们自尊的来源。我们通过社会比较,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激发自己积极行动的动机。在成长过程中,重要他人的愿望和要求,会内化成我们自我要求的一部分。比如在婴儿时期,对父母力量和意愿的理想化,会内化成我们自身的理想和追求。而青春期对榜样的崇拜和学习,构成我们社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果对他人赞赏过度寻求,很可能让我们无法建立真正稳固和整合的自我。

深层动机:获得别人的爱和认可

小李这一部分人,具有他人取向的心理模式。他们为了获得别人的爱和认可,有着维持和他人关系的强烈动机。为此,他过分关注他人的感受、想法和行为,不惜忽视自己的感受,压抑自身的意愿。他们可能的模式有:

1、屈从别人。为了避免他人不满、报复或遗弃自己,他们会过分屈从于他人的控制。结果是抑制自己的兴趣意愿,压抑自己愤怒等负面情绪。他们会出现情绪不定、行为冲动,严重时可能出现躯体化症状。

2、自我牺牲。过分关注如何满足别人的需要,不惜牺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满足感。这可能源于对别人负面感受的过度敏感,渴望和有知觉需要的人保持联结。

3、寻求认可。过分关注他人的称赞、认可和关注,不惜牺牲发展稳定、真实的自我感。他们的自我标准可能是过于外界指向的,比如外表、金钱、成就等外在的社会认可。这让他们在重大生活选择中,往往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导致不满意不可靠的结果。

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心理模式?

这类人群心理模式的形成原因,如果从成长家庭中寻找原因,通常是源于童年家长对孩子“有条件的接纳”。孩子感到家长不是无条件地认可自己,为了获得更多、爱和关注不惜压抑自己的某些方面。这样家庭的价值观是,父母的情感需要和愿望,比儿童的需要和情感更重要。为了取悦父母的情感需要和愿望,孩子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内在倾向,内心的情感并没有真正得到满足。而不是寻求赞许的虚假自我。为此,孩子形成了寻求赞许的虚假自我,却让真实的自我压抑而脆弱。

如何改变这样的心理模式?

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权利,他们有权利满足自己的需要。你应该体验自己的真实需要和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探索自己珍爱的东西,明确和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当然具体的方法很多,比如通过行为实验探索自己的天性,学会适度容忍别人对自己的不赞同,学会明确自己能给予的东西并设限,学会选择能够合作而不是控制的伙伴,学会如何直接合理地表达自己感受,通过角色扮演进行自信训练等。

猜你喜欢
过分排练意愿
走向成熟的第一步
新年晚会
两个大忙人
怪你过分美丽,让我一见钟情
农民工城市落户“意愿—行为”转化路径及其机理研究
乐师
你是“过分幻想儿童”吗?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鸟雀排练忙
Chatterbox—Willingness意愿